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SQL Server 2005和Visual C#.NET软件建立了油气混输管道数据库,并开发了数据库管理平台,能够实现管道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查询,温度、压力的计算和修正等功能。该数据库管理平台在工程实际管道和实验环道装置的数据基础上,对已有模型进行修正,使之适用于现场,并提出了查询插值的新方法,成为实现混输管道压降预测的有效途径。同时,该数据库可应用于工程设计建设及混输管道压降计算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运用不同的模型对石南油田的一条多相流管线的压降进行了计算,与实测值相比,计算结果均不理想。因此针对该多相流管线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模型,经计算比较,该模型对石南多相流管线有足够的精度,能满足工程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间歇流动是水平混输管线的主要流动形式,压降是两相流动中的关键参数之一,对间歇流动压降进行了详细的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实验工作是利用水-空气和油-空气作为介质在长约30 m、内径分别为50 mm和25 mm的管线上完成的.实验发现液相黏度越大,两相流动压降越大.气相表观速度或液相表观速度的增加都会使压降增大,但增加液相表...  相似文献   

4.
在石油开采和输送过程中,合理利用两相混输技术可降低开采费用。由于混输管路流动状态很复杂,还没有经实践检验的精度较高的计算公式,而应用湍流数值模拟计算可合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局部瞬时特性的拟流体两相湍流模型方程,考虑了相间曳力,虚质量力,升力等相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对水平管路两相湍流流动包括水-气两相、油-气两相分别进行计算,采用IPSA(多相流流体模拟)计算方法将动量方程及K-ε方程离散成代数方程进行求解,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得到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现有的两相流水力计算模型大多数是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经验或半经验公式,应用于油气田两相流生产管线,普遍适用性较差。对国外稳态两相流软件中常用的13种水力学组合模型,在持液率计算和流型判断方面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并用JZ20—2凝析气管道的实际生产数据对这些水力模型进行评估,筛选出计算精度相对较高的EF、BBM、BBME等3种模型。统计误差分析和灰色关联法用于水力学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证明,为工程设计者选择合理的水力计算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清管器在输油管道中的运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清管物理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清管器前段塞流动的特征参数计算模型、动态数学模型以及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并进行了数值模拟。利用数学模拟方法可以计算清管过程中管线的压力分布,利用压力分布可以跟踪清管球在管线内的运行,这为混输管路的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针对越来越多的原油需要在长输管道中顺序输送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管道的现状,对顺序输送管道中影响混油量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几种减少混油量的措施.从输送时间和混油密度两方面,介绍了顺序输送过程中检测混油界面的几种方法,如密度检测法等.详细叙述了顺序输送中计算混油量的常用方法.最后给出了混油量的计算公式,并对铁岭-康乐输油管线顺序输送过程中的混油长度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8.
稠油掺稀后混油黏度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释输送是传统的稠油降黏输送方法,因其工艺简单,降黏效果在管输过程中较稳定,一直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但稠油中加入稀油后其混油黏度又是一个难点,混油黏温数据是摩阻计算的重要参数,是输油管道设计和运行管理的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水力计算结果至关重要。对混合原油的黏度计算,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不少经验公式、半经验公式以及计算图表,且大多是利用实验数据通过线性回归得到的,每种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通过对Cragoe模型进行修正,得出稠油掺入稀油黏度计算需分段选择模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生产工况参数调整,缓解气液混输管路积液问题,对比研究了考虑高程变化的起伏管路以及不考虑高程变化的水平管路在气液比、管径、输送压力工况参数变化下对管路持液率的影响规律,以及地形变化对持液量的影响情况。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了研究成果对促进管路积液主控因素判断和工况参数调整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原油管道停输再启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内建立了管流实验装置,测定大庆原油流变特性以及进行停输再启动的实验研究。对原油流变特性的测定大多是在旋转黏度计中进行的,而原油在旋转黏度计中是拖动流,在管路中为压力流。管流实验装置测量的原油流变特性曲线更符合实际管道原油的流变特性。分析了停输前流量、启输流量、原油出站温度、环境温度对启输过程的影响。由试验结果以及模拟结果分析可知,对停输过程温度的计算偏低,再启动压力值偏大。对解决东北管网的低输量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模型环道研究原油蜡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预测出含蜡原油管道中的蜡沉积对节约费用、管线设计以及确保管道安全输送有重要的意义。改造安装了模型环道蜡沉积测试装置。该装置上使用了 2个实验段 :测试段和参比段。通过 2个实验段两端压差的对比可确定出蜡沉积厚度。考虑了贴壁处油温下降及流场畸变对管段压差的影响 ,给出了确定蜡沉积厚度的压差计算方法。实测数据显示该实验装置用于蜡沉积测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在充分考虑影响热油管道轴向温降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并考虑油品物性(密度、比热容、黏度)和总传热系数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建立了热油管道停输时轴向温降的数学模型,模型还适用于有进分油点的管道,并用预测-校正法求解数学模型,最后进行了实例计算.该方法已应用在新疆油田的几条热油管道轴向温降的计算中,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LNG长距离管道输送保冷层厚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几种计算普通绝热低温管道保冷层厚度的方法与LNG长距离输送管道的特点结合并进行分析后,建议采用费用最低的方法计算LNG长距离管道输送的保冷层厚度,同时建立了计算保冷层厚度的数学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求解。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利用数字辐射成像技术来实现高压不透明输送管道中高固多相黏稠物料流动成像的^60Co数字辐射流动可视化系统。首先阐述了该数字辐射流动可视化系统的总体构成,包括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研制概况,进而介绍了该可视化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功能特点。该^60Co数字辐射流动可视化系统以扫描方式工作,能直接获得数字图像,可用于高压不透明输送管道中密相固液多相流流动机理的研究,其应用对推动高固多相黏稠物料管道输送及处置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地处高原寒区的格拉管道首次密闭输送-10 #轻柴油过程中对输送条件、油品物性、管输特性及输送过程所进行的分析比较,介绍了输送方案和主要技术对策,其中要点有设定的管路压力,流量与流速,工艺流程及控制方式,管道泄漏和进、出站压力突变,输油设施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处置.实践证明,格拉管道利用每年7、8月份地温最高的有利时机密闭输送-10 #轻柴油是可行的,但输送压力、流量、节流压力等主要参数与输送-20 #、-35 #轻柴油不同,对输送参数和输送方案需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海洋平台输液管道激振流体的行为特性。依据振荡流体力学及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建立了输液管道非定常、不可压缩、黏性振动流的数学模型,将流动分解为稳定流和振荡流2部分,推导出关于流场速度、压力系数的微分方程组,求解了不同条件下的流速和压力。结果表明:海洋平台输液管道激振流体的行为特性受管道结构形状及流体性质的影响。比较等截面管道的变分解和数值解,说明此方法用于研究海洋平台输液管道的流体激振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多相流管线的内腐蚀直接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结合墨西哥的一条使用了该评价技术的多相流管线实例,介绍油、气、水混输的多相流管线内腐蚀直接评价(ICDA)技术,重点介绍了多相流管线ICDA的间接检测阶段。采用多相流瞬态模拟软件(0LGA)结合风险分析技术绘制出基于风险分析的内腐蚀敏感度剖面图,从而确定出管线最容易发生腐蚀的高风险临界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