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空气弹簧的工作原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列车载客量的计算方法,并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采集空气弹簧的内压值来计算列车的载客量,采用Zigbee技术实现车地数据传输,最终由以太网传输到客流分析服务器,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客流监控与短期精准预测对实现高效列车调度、防范安全隐患、降低运营成本具有关键作用。文章通过优化ARIMA模型参数对不同时间粒度下天津地铁某站点周一到周五的AFC客流数据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ARIMA方法能够准确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短期客流。减小客流数据时间粒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客流数据细节信息,有利于提升预测的精准度。研究发现即便在客流数据能够通过平稳性检验的情况下,对客流数据进行差分处理依然能够明显提升ARIMA模型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比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历史客流清分数据,得出车站在相同特征日具有相同的客流特征.据此提出以特征日历史客流清分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的换乘站的基本客流数据.再利用AFC系统收集的进出站客流数据修正基本客流的总体大小,利用热敏探头,视频采集等收集的车站关键通道内的客流数据修正基本客流的比例结构,最后基于这些精细化客流数据进行换乘站客运组织管理.  相似文献   

4.
论述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对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的重要作用,讨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客流数据的用途,主要包括票务清分、统计规律、调配运力、辅助预警等。结合客流分析过程中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备性,针对数据分析方法和标准等方面的不同缺陷进行研究,归纳出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自动售检票(AFC)系统、运营管理、分析方法和标准等方面。提出应对缺陷的措施包括统一数据平台和标准、提高AFC系统可靠性、改进运营管理手段、增加数据采集手段、改进数据分析方法和指标等。通过这项研究,以期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并提高运营效益。  相似文献   

5.
由于客流调查的局限性、网络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清分模型及客流分布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及模型中的相关参数.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现有客票收入清分模型.依托上海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提供的基础数据,对清分模型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提出了提高现有清分准确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特征及预测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客流预测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各项设计工作的基础。预测结果的可靠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投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分析,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规模影响因素、客流形成机理、客流特征、客流预测方法等。分析了四阶段法各阶段预测所使用模型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客流分布短时预测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和乘客出行服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采用自底向上的网络建模技术,利用动态仿真方法模拟乘客出行行为,构建城市轨道交通客流动态分布仿真模型,进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客流分布短时预测,并通过实际AFC(自动售检票)刷卡数据进行二元校验。依托北京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其应用于北京地铁运营实践中,结合实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目前城市轨道交通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传输流程及其质量不高的原因,在挖掘城市轨道交通历史同期进站客流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设定阈值来对AFC实时进站客流有效数据进行筛选,建立阈值设定的方法,通过大量数据对阈值设定方法进行检验,之后对阈值设定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得到一套能够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AFC实时进站客流数据筛选的流程,并进行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控制是保证运行秩序和乘客安全的客运组织管控手段,目前由运营人员根据经验进行大客流辨识和客流控制决策的模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滞后性。基于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历史客票数据,分析车站大客流的发展规律,基于实时客票数据和列车运行实绩,获取进站客流的实时聚集数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提出的辅助决策方法能够基于客票数据确定车站客流控制等级和控制时机,具备较好的精确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目前积累的AFC系统数据,分析郑州市线路开通近5年主要客流特征,从线网客运水平、增长趋势、高峰时段不均衡性、客流周期性变化规律、线路所经通道特点等方面论述分析。总结郑州轨道网络客流发展规律,探讨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以及郑州市轨道交通建设工作,为后期线路设计、建设、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客流预测工作是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支撑,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灵活的投融资模式、运营管理的创新、线路功能的多样化对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深圳市基于多年轨道客流预测经验积累,在预测方法、研究范围和精度等方面深入探索和创新,在传统的规划、工程设计客流预测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针对投融资方案研究、线路开通初期客流特征分析、旅游景区轨道客流分析等的客流预测工作,支撑具体项目推进,完善和补充客流预测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数据是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与运营的重要依据与基础,在总结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经验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法的站点数据链客流预测方法,系统介绍该预测方法的理论体系,并以杭州地铁4号线为例,验证站点数据链客流预测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期使该预测方法在客流预测与校核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为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应急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持的核心目标,设计和研发面向车站管理人员的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安全检测系统;深入研究建设和实现系统的相关集成技术及关键保障技术,有效实现客流安全问题的实时自动发现、人工确认,以及应急预案启动、预案实施效果实时跟踪及过程控制,以保障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事件处理的实时高效性,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安全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新的历史时期,“区域统筹”、“城际协调”、“一体化”的线网规划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述了惠州市建设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的必要性,研究了基于快速客运通道布局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惠州市应按照“抓住铁路发展机遇,积极对接城际轨道,适时建设城市轻轨”的方针,发展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系统。建议我国三大都市圈、中西部城市群的相关城市应尽早开展一体化轨道交通系统规划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正大规模实施,按照轨道交通运营承载实体及轨道交通的客流特点,结合国内安全形势及维稳、反恐需要,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承担巨大的安防压力.简述国内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现状,如系统建设各行其是、系统繁简不一、系统目标各有不同,就轨道交通安防系统建设发展变化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建议形成较为完备的轨道交通安防系统建设规范及行业标准,成立统一的行业风险评估机构,扩大安防系统信息数据采集范围,强化安防系统功能.通过对国内轨道交通安防系统的探讨分析及建议,以期达成行业共识,并推动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在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分析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大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应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预导向作用的观点: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时应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适应客流需求与引导城市发展相结合,并形成健全的客运交通网络体系,使建成后的城市交通体系整体结构趋向合理,之后城市轨道交通将引导客运交通体系的发展.结合武汉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的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节假日大客流往往会对城市轨道运营管理造成较大压力,及时准确地预测节假日期间客流,可以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与管理部门制定运输计划、确定应对措施提供重要依据,保障节假日期间轨道交通安全顺畅运行。在分析节假日客流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客流变化趋势获得基准客流;基于当前客流量水平,构建ARIMA-GARCH模型,预测轨道交通未来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量。基于苏州轨道交通2018年与2019年的历史客流数据,对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识别节假日客流特征,降低客流预测前期工作,并实现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各时段客流预测。  相似文献   

18.
基于市场细分的郊区轨道交通客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市场细分的前提、市场细分的标准和方法等基本概念.以上海为例,对轨道交通客流需求市场细分流程提出了建议.选取"郊区轨道交通客流"作为未来上海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目标子市场,设计一系列营销策略,吸引和培育郊区轨道交通客流,以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轨交通乘客出行信息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乘客出行信息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乘客满意度、改善乘车秩序和减少事故发生具有重要作用.为提供良好的乘客信息服务,必须要明确乘客在不同出行阶段的具体信息需求.采用归纳分析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信息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完善乘客出行信息系统和进一步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的服务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