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地铁换乘站换乘方式适配性评价难题,提出总体技术方案并构建设施平均密度、能力饱和度、平均疏散时间等量化评价指标,以典型十字换乘站——沈阳地铁青年大街站为例,重点分析换乘方式能力适配性问题。通过车站客流仿真及指标计算评价,发现站台能力不足及换乘设施客流冲突等问题突出。因此,从行车组织及车站结构方面提出优化建议,其中压缩行车间隔仅能提升车站运能,但难以解决换乘节点客流冲击问题;而优化车站结构仅能减缓换乘设施压力,若同时实施,则能彻底解决能力不足和冲击性问题。建议大客流换乘站不采用十字节点换乘,应结合工程条件优先考虑T型或L型换乘。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集中,对站内运营设施能力的匹配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某大型换乘站S为例,根据换乘站客流路径,从进出站运营设施、换乘设施以及上下车站台3个方面,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与客流的匹配性。本着客观科学的原则,构建了换乘站运营设施能力匹配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相应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评价结果找到能力不匹配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车站优化改造、提高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大客流换乘疏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换乘设备设施、换乘乘客特性和运营组织方案3个方面分析了对大客流换乘疏散的影响。最后,以某地铁换乘站为例,针对列车不同的到达时间间隔对换乘疏散的影响进行仿真研究,并对大客流换乘疏散组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换乘站的换乘便捷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轨道交通整个线网的运行和乘客出行的效率.分析杭州地铁市民中心站换乘改造案例,利用车站结构施工后试运行前的窗口时间,增建换乘节点,实现便捷换乘,剖析该类换乘站改造方式的前提条件、改造原则及改造要点,并对车站换乘预留和改造提出建议,在近期车站设计中预留充足的换乘条件;适当加宽站台、加大站厅公共区;结合既有车站特点制定具体方案,合理利用土建条件进行适度改造等,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乘设施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组织效益和整体服务水平.从设施能力适应性、换乘安全性和换乘便捷性三方面建立换乘站换乘设施的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指标的含义和定量计算方法.以北京复兴门换乘站为例给出具体的分析流程,对未来换乘站的设计以及已运营换乘站的设施设备和运营组织改进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最大限度方便乘客换乘,从加强换乘站列车协同接续出发,采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充分利用城市轨道交通均匀行车条件下换乘接续列车间会产生稳定的衔接周期这一特性,提出用平均换乘等待时间简化模型变量的规模,从而提高模型的求解效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各线路首列车发车时刻为决策变量,以路网内所有换乘乘客总的换乘等待时间最小为目标的换乘协同列车时刻表优化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为例,对给出的优化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乘客的平均换乘等待时间减少约12%,全网67%换乘方向上乘客的换乘等待时间均有减少;所构建模型能够有效优化列车的运行计划,改善列车在换乘站的协同接续效果,进而提高换乘效率及服务水平,而且较以往模型在运算效率方面有大幅提高,适用于解决为方便乘客换乘的大规模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列车时刻表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地铁换乘站运作效率,增加行人换乘舒适度,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疏散时间,基于社会力模型,采用仿真建模的方法,以某市中心地铁换乘站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其运作流程,综合评估设施设备利用情况,提出引导路线优化以及设施改进的方案,并对紧急情况下的人群疏散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引导路线使行人的总流程时间减少,拥堵现象得到改善;发生紧急情况时的疏散时间减少。该方法零风险情况下,使换乘站集散能力提高。  相似文献   

8.
复杂换乘站是指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由于其功能和客流特征的复杂性,需采用客流模拟手段来辅助方案设计。在车站客流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成都火车南站的实际案例,提出对多线换乘兼对外客运枢纽车站进行客流模拟时,应兼顾车站的各项功能需求,针对客流特征细化模型参数,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对于多线换乘站设计方案应适当增大付费区空间,合理组织客流流线,避免流线交叉。对于衔接对外客运枢纽的车站,枢纽换乘区域应预留足够的空间以便于组织客流,并应根据客流需求配备购票和安检设施,适当增加人工售票设施,同时还应加强导向标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地采集北京地铁建国门车站内设施设备、列车运行信息,以及行人在车站内的疏散情况等数据,使用相关软件处理得到列车平均发车间隔时间、进站与出站客流特征,以及客流排队、上下车等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软件Any Logic进行建国门地铁站站台建模和仿真模拟,以换乘疏散时间作为统计指标,对换乘楼梯宽度进行适当加宽的优化设计研究。仿真分析表明,换乘楼梯拓宽至2.8 m时对客流换乘疏散最有利。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网络化,作为网络节点的换乘站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的服务特性,提出轨道交通换乘站设施协调性定义及协调目标,并从换乘顺畅性、便捷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建立了换乘站设施协调性评价体系。最后,以北京市西直门站为例,分析提出优化措施,并通过VISSIM微观仿真,验证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车站各设施设备的负荷,可建立一套可以描述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流压力状态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指标。针对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车站换乘通道部位的客流压力进行评估,利用行人路阻函数来表征车站换乘通道的通行能力及客流压力情况。选取上海轨道交通线网中的江苏路站及四平路站为案例,形成这两个换乘站换乘通道走行时间函数。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换乘站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关键网络节点,设备设施故障、客流拥堵、运营秩序的紊乱、突发事件等方面都会给车站运营安全带来不利影响。文章分析了车站换乘方式的安全风险要素,着重从车站客流与设施能力动态匹配的角度出发,研究了车站换乘方案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流量平衡原理的换乘设施上的客流动态推算方法,利用该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该车站换乘方案的安全分析与计算,并进一步分析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西安地铁换乘站设计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重点从车站网络定位、客流组织、空间布局、换乘形式和设计标准等方面分析影响换乘站设计和功能的因素,形成换乘站设计方案,并通过客流仿真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换乘站设计和已运营车站换乘功能改造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枢纽站的换乘效率直接影响到线网整体的运行效能。根据指标选取原则和换乘效率影响因素,选取换乘通畅性、舒适性、组织人数、有效性作为评价指标,在突变级数法的基础上,推导出突变理论的基本模型和分歧方程,确定突变模型。以重庆市轨道交通两路口站为例,结合换乘站乘客满意度调查结果,利用突变模型对换乘效率进行评价。验证模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并进一步提出提升换乘效率的改进措施。所建立的效率评价模型可以为轨道换乘站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西安地铁换乘站设计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重点从车站网络定位、客流组织、空间布局、换乘形式和设计标准等方面分析影响换乘站设计和功能的因素,形成换乘站设计方案,并通过客流仿真模拟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可为其他换乘站设计和已运营车站换乘功能改造设计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探究既有地铁车站发生功能性改造时的客流适应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后续地铁车站设计预留提供借鉴。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车站功能变化引起的客流指标进行梳理,然后运用Legion软件对改造前方案、改造方案分别进行动态模拟,发现换乘客流的冲击下既有车站存在的问题,提出车站改造建议,并对改造方案进行比选,最终确定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当车站功能由标准站调整为换乘站时,车站客流增幅较大,行人流线组织复杂化,导致楼扶梯设施能力不足,客流冲突点增多,增设楼扶梯可以改善车站服务水平,但由于未作合理预留造成的既有车站规模小、换乘不便捷的问题难以解决。因此,地铁车站设计时要对线网进行前瞻性分析,论证车站功能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提前做好规模和换乘接口的预留。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的客流结构复杂、车站设施多样化,科学合理的车站客流组织方案至关重要.以上海世博会背景下的马当路车站为例,应用自主研发的客流分布仿真系统研究了换乘站大客流组织工作的关键问题.结合仿真结果提出了车站设施、客流组织优化建议,以及车站人员的合理布岗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同站台换乘站形式为依托,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站疏散能力、换乘站的客流行为和规律,对车站乘客疏散时的行为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通过建立同站台换乘站的微观疏散仿真模型,利用微观仿真软件VISSIM对某即将建成使用的同站台换乘站的仿真模拟,直观地对客流的疏散过程和疏散人群分布状况进行动态观察.通过改变模型的参数设置,考察不...  相似文献   

19.
结合换乘车站空调系统设计,介绍做好换乘站空调系统设计要点,即结合换乘线路实施间隔、车站布置方式、各时期冷负荷的分布等要素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轨道交通中山公园换乘站为例,通过分析该高架-地下站的空间特点和换乘客流量特点,总结出制约换乘效率和出行体验的主要因素有竖向交通不足、地下换乘通道容量不足及缺乏无障碍设施等。提出了对该换乘站系统性的优化策略,其中包括强化竖向交通能力、优化路线适当分流,以及提升空间整体体验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