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软土基坑复合土钉支护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钉墙技术是一种新型、经济的基坑支护方式,将土钉与预应力锚杆结合形成复合土钉墙支护。文中结合具体的工程实例,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预应力锚杆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进行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的二维动态模拟分析,得到了基坑水平侧移、土钉与锚杆的轴力、土体应力。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模型合理能够反映复合土钉墙的支护特点。  相似文献   

2.
谈德明 《中国水运》2009,(7):251-252
根据深基坑支护的具体工程实例,利用FLAC程序模拟了土钉墙在基坑开挖支护中的应用。通过基坑开挖和土钉支护的数值模拟,对土钉支护过程中的基坑土体位移场和土钉内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土钉支护工作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了几点关于土钉工作性能和基坑变形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深基坑土钉墙支护现场测试及优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治安 《港工技术》1999,(3):44-47,52
以成都市锦贸大厦深基坑土钉支护为实例,对土钉应变测试,地表土体变形破裂观测,位移监测三项成果进行分析,对土钉支护作用机制作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土钉墙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4.
王炳  许宝龙 《水运工程》2019,(S1):120-124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极易因过大的侧向土压力而发生基坑支护变形,从而导致支护体系失稳,因此选择合理的方式降低侧向土压力是提高基坑支护稳定的有效途径。针对珠海横琴地区固结度低、含水率高的土体,采用LXK工法桩对基坑进行支护,土体的固结度明显提高,土体的侧向土压力降低,同时基坑侧壁与后方土体形成稳定的整体,不易受外界变化而扰动,有效解决了软弱土质中基坑支护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土钉 超前锚杆支护形式在实际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为深入研究此复合土钉支护的工作机理,采用二维分离式有限元模型,由摩擦接触模拟土体与土钉和超前锚杆之间的接触。通过有限元计算,得出超前锚杆上受到的土压力情况以及土体水平位移的分布情况,将土拱理论应用于超前支护的工作分析,结合土拱形成的条件,说明了超前锚杆间形成土拱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超前锚杆的作用机理,即超前锚杆间的土体形成的土拱有效地阻止了其后的土体位移。  相似文献   

6.
土钉支护设计与计算中,存在的计算公式使用条件不明确、计算公式不合理等问题,可能给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安全隐患.针对JGJ 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探讨水平荷载标准值、破裂角、土钉长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并推导出破裂角和自由长度通用计算公式.通过案例说明,采用推荐公式,土钉支护设计计算合理、安全可靠、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7.
基于圆孔扩张理论,假定散体材料桩与桩周土均满足完全弹性、各向同性和连续性条件,在侧向桩与土的分界面上满足变形协调条件和应力平衡方程,在竖向视桩-土变形相等,得到了桩土应力比的理论计算公式。引入了桩-土弹性模量比Kn及桩竖向-侧向应力比n',分析了桩-土弹性模量比、置换率、桩泊松比及桩周土泊松比等4个参数对桩土应力比和桩竖向-侧向应力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和桩竖向-侧向应力比随桩-土弹性模量比的增大而增大,随桩、土泊松比及置换率的增大而减小。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桩土应力比现场实测结果对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数据表明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黄志全  程岩 《中国水运》2007,7(8):61-63
运用FLAC~(3D)软件对郑州某基坑工程进行了开挖与支护模拟计算,对基坑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对土钉支护工作机理进行初步研究,得到基坑边坡变形和受力以及土钉受力的规律。最后结果表明应用FLAC~(3D)程序对基坑土钉支护的数值模拟是可行的,通过计算得出不同开挖阶段的基坑边坡位移、基底隆起以及对土钉拉力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概述复合土钉支护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提出了复合土钉支护技术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并对该工程的施工要点和特殊情况的处理进行了介绍,解决了单纯土钉墙技术的局限性,说明了复合土钉具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土钉支护作为一种用于土体开挖和边坡稳定的挡士结构,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通过对土钉墙的发展、现状、计算、施工工艺、目前上海地区基坑围护结构形式的介绍,探讨了其在工程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液化砂土地基上的PHC管桩在地震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土体、实体PHC管桩和桩顶等效质体组成的数值模型,同时考虑水体、土体和PHC管桩之间的耦合作用。通过在模型底部施加地震荷载进行完全非线性动力分析,研究土体的液化情况、场地的变形以及PHC管桩的响应。结果表明,地震作用引起了饱和砂土有效应力减小,全高度的砂土均发生了液化;液化的发生与否以及发生时间不仅与土体的埋深有关,也与地震荷载的序列和地震荷载的峰值加速度相关;埋入土中的桩身正应力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护坡和砂土交界处;埋深较浅处桩的侧向位移大于埋深较深处;由于PHC管桩在强震作用下的位移和内力值均较大,应在码头建造之前对极易液化的场地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2.
宋翼 《水运工程》2017,(12):192-197
针对吹填土对筒型基础结构工作性能影响的问题,进行三维有限元模拟研究。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筒型基础结构与吹填土相互作用的三维弹塑性模型,模拟在波浪荷载和不同厚度吹填土作用下筒型基础结构各点土压力的变化趋势,揭示筒壁所承受土压力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厚度吹填土的影响。该结果为防波堤的筒型基础结构稳定性验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内地港口地基土在地下径流和降雨入渗作用下,多为非饱和土,其土-水特性影响港口地基稳定性。以安徽淮北港非饱和黏性地基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初始含水率、初始干密度、竖向应力以及干湿循环次数下的土-水特征曲线(SWCC)试验。研究发现:初始干密度和竖向应力对非饱和黏性地基土SWCC的影响相似,对进气值、初气值、脱湿速率、吸湿速率和残余饱和度影响较大;初始含水率对土体脱湿、吸湿速率影响较小,随着初始含水率的提升,进气值、吸气值、残余饱和度递增;随着干湿循环作用的增强,进气值和出气值的衰减逐渐削弱。结合地基土土-水特性,修正几种常用的SWCC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的SWCC,通过评分的方式得到适用于淮北港非饱和黏性地基土的推荐模型。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工况下非饱和黏性地基土的土-水特性及港口地基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建立超长桩和土体共同作用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型,采用预压排水固结法研究软土地基预压后超长桩的承载特性,分析地基土固结沉降、桩身侧摩阻力、桩顶位移-荷载曲线和桩身轴力的变化规律。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对预压时间和预压荷载以及不同土质的预压效果进行分析,对比分析单桩与群桩对预压效果的敏感度,并分析固结度对超长桩承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压能较好地改善地基、提高超长群桩的承载能力。增大预压荷载,可增大土体的固结沉降和桩身侧摩阻力;延长预压时间,可提高桩身侧摩阻力,减小桩顶沉降和桩身轴力;预压对群桩的影响好于单桩;固结度越大,超长群桩承载性能越好;对于粉质黏土、黏土以及淤泥质粉质黏土,当预压时间分别达到90 d及180 d时,地基固结基本完成,预压不再改变土的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植物根系加筋土剪切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植被护坡作为一种有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及边坡治理的护坡技术,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植被护坡技术的研究成果却滞后于工程应用。文章结合国内外对于植物根系加筋土剪切试验的成果,根据试验土样及方法的不同,将植物根系加筋土试验分为原状根系加筋土直接剪切试验、原状根系加筋土三轴剪切试验、重塑根系加筋土三轴剪切试验以及重塑加筋土直接剪切试验等四类,分别介绍了上述试验的试验方法、试验工况,并总结分析了根系对于土体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根系加筋土强度在各工况组合下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后续开展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后续植物根系加筋土剪切试验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吹填土地基竖向变形压缩率难以准确预估的问题,依托大量天津地区大面积围海造陆地基处理工程,计算吹填及真空预压地基处理沉降监测数据,求得相应的吹填土压缩率。将此数据与原位土的体积加权平均分级及物理力学参数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了根据原位土疏浚土级及4个主要关联物理力学参数预测吹填土压缩率的数学模型公式,有效预测了天津地区吹填土真空预压的体积压缩率。  相似文献   

17.
包起帆  楼飞  孟舒 《水运工程》2018,(11):80-84
针对长江口新水沙环境和滩涂演变的现状,以及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综合利用面临的困境,以生态优先、共抓长江大保护的理念为指导,论述了后续疏浚土综合利用的紧迫性和可行性。从生态环境塑造、滩涂资源保护、长江口河势控制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开展长江口大保护的有关路径和方法。提出了以横沙大道延伸及促淤护滩工程为依托,实现2020年后综合利用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在新横沙生态成陆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8.
为了合理解决复合桩基上的闸首底板内力简化计算问题,分析复合桩基沉降机理,基于应力与沉降分解法给出桩与桩、桩与土、土与桩和土与土的沉陷系数计算式,结合并列铰接地基梁法建立考虑桩-土-结构共同作用的计算模型。依托高石碑船闸工程实例,通过与查表法的对比验证计算程序的可靠性,研究在不同工况时底板单宽弯矩、沉降、地基反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模型计算的桩土分担比与有限元分析结果接近,计算精度可以满足结构简化分析的需要,能合理反映基桩的根数、以及间距与桩长不规则等因素对底板沉降和内力的影响。运营期相对于完建期而言,地基均处于回弹状态、底板弯矩增量有正负值,可优化调整底板宽缝封闭前边墩浇筑高程、回填土高程,使得运营期出现的正负弯矩接近相等。  相似文献   

19.
崔静  邵敏明  高华喜 《水运工程》2017,(12):204-208
桩基础是高桩码头整体结构受力的关键。通过建立桩-土的理论受力模型,对桩体、土体及其相互作用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傅里叶级数收敛法对对称的模型进行求逆简化,为计算机求解给定方向。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通过APDL语言对桩-土相互作用模型进行编程化建模和加载,计算后得出桩体、土体的整体变形规律和桩侧摩阻随桩深的变化规律,将模型计算结果与现有的试验结论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傅里叶级数收敛法在对称模型刚度矩阵求逆过程中可以将许多元素变为零,以增加计算机的计算效率;桩体、土体的整体位移在不同荷载作用下发生微小差异,桩土摩擦阻力呈分段线性分布,其中在入土深度32 m处应力达到最大值,在工程中应对该处布置更多纵向持力钢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