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确定了电控气动式可调阻尼减振器在"软"、"硬"阻尼状态下的阻尼力设计目标.设计了以电磁阀和摆动气缸作为驱动机构的电控气动式可调阻尼减振器,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该减振器的阻尼特性.研制了可调阻尼减振器样件并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除后减振器压缩阻力外.其余各项阻尼力试验值与仿真值的平均偏差小于7%,表明减振器的仿真模型有效.将该可调阻尼减振器装车进行的道路平顺性试验表明,与被动式减振器相比,采用可调阻尼减振器可使客车的行驶平顺性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
基于某阀控可调减振器内置电磁阀、活塞阀、底阀的理论模型,利用AMESim建立减振器机电液气耦合的仿真模型,重点考虑了电磁阀结构中导阀与溢流块的耦合关系,采用该模型对减振器在不同电流、活塞速度下进行了阻尼力示功特性和速度特性仿真,仿真计算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阻尼小孔、预紧力和常通节流孔等关键设计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某越野车7自由度模型,分析了该车辆在直线行驶、加速-制动以及转向工况下悬架阻尼变化对车辆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制了电磁阀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并进行了减振器示功试验、速度特性台架试验,得出被动减振器及可调减振器的示功图和速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该可调减振器的软、硬阻尼力随速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说明基本达到了阻尼的软、硬可调。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分体式充气可调减振器阻尼特性数学模型,运用混合编程方法开发了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仿真分析软件。利用C Builder语言完成了应用程序模块和用户界面的设计,通过调用MATLAB中的数学函数库和图形函数库,实现了仿真结果的图形绘制功能。运用所开发的仿真软件计算了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并进行了减振器性能台架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减振器模型和仿真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可调减振器阻尼控制与半主动悬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车辆半主动悬架1/4模型,提出可调减振器阻尼控制的实现方法,设计半主动悬架台架试验系统。在可调减振器试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可调减振器阻尼与步进电机转角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半主动悬架1/4物理模型进行了台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系统稳定可靠,阻尼控制易于实现,半主动悬架能较好地适应不同的路面输入,为半主动悬架及控制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设计及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某型车辆参数,设计了一种采用电磁阀控制的阻尼可调油气弹簧,并对其结构与T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按照车辆悬架最佳阻尼匹配要求.利用开阀流量、压差和阀开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模型;利用薄壁小孔节流理论得到了油气弹簧节流孔的设计方法.对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进行设计并进行了阻力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油气弹簧可调阻尼阀系参数设计方法正确,通过电磁阀组合控制实现阻尼三级可调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模拟汽车减振器的阻尼特性,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和减振器的实际工作原理,分别建立了车用普通双筒液压减振器的复原行程和压缩行程数学模型,以某型号汽车减振器的结构性能参数为例进行了软件仿真,并通过减振器振动台架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鉴于普通双筒液压减振器阻尼力模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采用ANSYS软件Design Exploration模块,利用响应面法得到减振器各参数的灵敏度,为普通双筒式液压减振器的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普通液压阻尼减振器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出一种适用于汽车麦弗逊悬架的双活塞阻尼减振器。建立了双活塞阻尼减振器的等效液压系统模型,对其阻尼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采用不同类型浮动活塞总成的双活塞阻尼减振器进行示功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活塞阻尼减振器在伸张行程中可以产生附加阻尼力,使减振器具有更好的减振功能,提高了汽车在恶劣行驶工况下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浮动活塞限位减振器结构和工作机理的基础上,建立浮动活塞限位减振器的数学模型,利用AMESim平台建立其的等效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该减振器的特性曲线表明在接近复原行程终点处产生了附加阻尼力,该附加复原阻尼力起限位缓冲作用。利用减振器示功机对浮动活塞限位减振器进行示功特性试验,将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验证了基于AMESim的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和半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的动力学模型,运用自校正控制理论设计了集成控制器.选择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将闭环系统极点移到需要的位置上,并给出适当的控制律.自主开发出集成控制器,并用改进的可调阻尼减振器代替原车减振器,对某车型装车进行道路试验.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表明该集成控制方法能够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