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8 毫秒
1.
基于响应面法和ADAMS/Car虚拟样机模型,在不改变悬架刚度前提下,根据不同的行驶条件对前、后悬架阻尼参数进行了优化匹配.设计了前、后悬架可调阻尼减振器并进行台架性能测试.将可调阻尼减振器装车进行随机路面平顺性试验的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悬架阻尼参数的整车行驶平顺性得到改善,验证了响应面法和阻尼优化匹配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某越野车7自由度模型,分析了该车辆在直线行驶、加速-制动以及转向工况下悬架阻尼变化对车辆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的影响。研制了电磁阀控制阻尼可调减振器,并进行了减振器示功试验、速度特性台架试验,得出被动减振器及可调减振器的示功图和速度特性曲线。结果表明,该可调减振器的软、硬阻尼力随速度的变化有明显的区别,说明基本达到了阻尼的软、硬可调。  相似文献   

3.
当前汽车上普遍采用的被动悬架,因为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系数等参数固定,减振器的阻尼力不可调,其弹簧的刚度特性和减振器的阻尼特性不能随着车辆运行工况的变化而进行调节,难以同时满足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某阀控可调减振器内置电磁阀、活塞阀、底阀的理论模型,利用AMESim建立减振器机电液气耦合的仿真模型,重点考虑了电磁阀结构中导阀与溢流块的耦合关系,采用该模型对减振器在不同电流、活塞速度下进行了阻尼力示功特性和速度特性仿真,仿真计算结果与台架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该模型研究了阻尼小孔、预紧力和常通节流孔等关键设计参数对阻尼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和半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的动力学模型,运用自校正控制理论设计了集成控制器.选择极点配置自校正控制,将闭环系统极点移到需要的位置上,并给出适当的控制律.自主开发出集成控制器,并用改进的可调阻尼减振器代替原车减振器,对某车型装车进行道路试验.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表明该集成控制方法能够改善车辆的行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位移相关减振器开槽段阻尼优化设计方法。利用关键速度点的阻尼力对减振器阻尼曲线进行简化,对减振器开槽段关键速度点处的阻尼力进行仿真优化,获得了理想的减振器开槽段阻尼特性曲线。将减振器在目标车后悬架进行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位移相关减振器对目标车的乘坐舒适性有明显改善,验证了阻尼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对普通液压阻尼减振器内部结构进行改进,从而提出一种适用于汽车麦弗逊悬架的双活塞阻尼减振器。建立了双活塞阻尼减振器的等效液压系统模型,对其阻尼特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采用不同类型浮动活塞总成的双活塞阻尼减振器进行示功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活塞阻尼减振器在伸张行程中可以产生附加阻尼力,使减振器具有更好的减振功能,提高了汽车在恶劣行驶工况下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8.
汽车三级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可以在不同行驶工况下,实现阻尼在"软"、"中"、"硬"之间的切换,从而可以较好地适应不同工况。文中设计一种模糊控制器,控制三级阻尼可调半主动悬架的阻尼值。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并与被动悬架相比较。结果表明,该模糊控制器可有效提高汽车的平顺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不同路况车况,针对某多轴重型车辆,设计了阻尼连续可调油气悬架,利用流体力学理论,推导了主要阻尼阀的数学模型,在对其结构和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悬架系统数学模型。通过仿真及台架试验,验证了阻尼连续可调功能的可行性及悬架系统数学模型的正确性。悬架系统阻尼力与比例溢流阀电压成正比,通过对比例溢流阀电压的控制实现悬架系统阻尼连续可调,为后续的基于整车平顺性的阻尼连续控制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帅  王保苓  刘向  王鹏 《北京汽车》2021,(5):16-19,32
减振器是悬架系统中重要的力学元件,其F-V(Force-Velocity,力-速度)特性对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有重要影响.依据某车型的整车参数,在CarSim中建立整车仿真模型,通过改变减振器低速、中速和高速的复原和压缩阻尼力特性,分析车辆在扫频路面及凸块路面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结果表明:复原和压缩阻尼对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建立了分体式充气可调减振器阻尼特性数学模型,运用混合编程方法开发了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仿真分析软件。利用C Builder语言完成了应用程序模块和用户界面的设计,通过调用MATLAB中的数学函数库和图形函数库,实现了仿真结果的图形绘制功能。运用所开发的仿真软件计算了减振器的阻尼特性,并进行了减振器性能台架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减振器模型和仿真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江浩斌  杨如泉  陈龙  孙丽琴 《汽车工程》2007,29(11):970-974
分析了某轿车麦弗逊式前悬架液力减振器的结构特点,建立了该减振器阻尼特性的数学模型,分别采用钱氏摄动法和有限元法计算减振器节流阀片的挠曲变形,通过仿真计算得到了相应的减振器阻尼特性,通过台架试验进行了减振器样件的阻尼性能测试。对比分析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减振器阻尼特性数学模型的有效性;根据有限元法计算的阀片变形所预测的减振器阻尼特性更接近试验值,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液力减振器阻尼特性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3.
节流式磁流体阻尼可调减震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淑艳  杨华 《汽车工程》1998,20(1):37-42
本文介绍了以两种不同的磁流体作为工作液的节流式磁流体阻尼可调减震器的外特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中BH-1磁流体的粘-磁性能和粘-温性有均优于06-A,满足了磁流体阻尼可调减震器的性能的要求,节流式磁流体阻尼可调减震器的示功图饱满,阻尼力变化显著,可调性能优良;其结构合理,为实用型磁流体阻尼可调减震器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车用减振器的外特性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针对某轿车的弹性阀片和弹簧结合型减振器的结构形式,建立了减振器复原行程开阀前、开阀后及压缩行程的阻尼力力学模型,推导出了减振器阻尼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出该轿车减振器的模拟工作特性。计算机仿真和生产实践证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是正确的,计算方法也符合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汽车馈能减振器的结构设计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馈能减振器结构与工作原理及其主要零部件的选型方法.采用SIMULINK软件建立了馈能减振器模型,并进行了阻尼特性、示功特性和馈能特性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馈能减振器的阻尼系数可通过串联不同电阻值的负载而进行改变,阻值越小,阻尼系数越大;在相同振幅不同频率的路面位移激励作用下,随着激励频率的增加,馈能减振器相对位移和最大阻尼力随之增大;减振器压缩速度越大,电机转速越快,输出电压越高.  相似文献   

16.
结合汽车用减振器的工作特点,按照国产某微型轿车后悬架的技术要求,设计了基于混合工作模式的单出杆单筒磁流变减振器,并进行了实物样品研制。根据流体力学理论,建立混合工作模式下磁流变减振器计算模型,并对磁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动态响应时间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对设计的磁流变减振器进行台架动态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单出杆...  相似文献   

17.
针对Passat B5轿车前悬架,开发了双筒滑阀式磁流变液减振器,提出了簧载质量的绝对速度及其与非簧载质量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估计算法,利用实测悬架参数和磁流变液减振器的非线性阻尼力特性,建立了带磁流变液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模型。沥青路面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被动悬架,采用磁流变液半主动悬架后车辆平顺性改善大于10%。  相似文献   

18.
汽车减震器通过长时间的使用以后,减震器变软或变硬。本文件探讨了减振器硬度的原因:在进行耐久性测试之后,从减振器油中提取减振器油,以分析减振油制剂性能的变化。为了加速减振车架和车身的振动,以提高车辆的可读性("舒适性"),在大多数车辆的悬挂系统内装有减震器的车辆减震器也称作"悬挂",弹簧和减震器的化合物,缓冲器不用来承受车身的重量,但是,当弹簧吸收弹簧时,可以容纳冲击和吸收表面冲击的能量。反弹弹簧用于缓冲冲击,将"高能量二次冲击"转换为"低能量多次冲击",而减震器则逐渐减少"多重低能量冲击"。  相似文献   

19.
汽车减振器阀系参数建模及CAD软件开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节流压力与流量以及阀片变形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数学模型和优化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减振器阀系参数CAD软件,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通过实例,利用该软件对阀系参数进行CAD设计,并对减振器进行了阻力特性试验,其结果与特性要求值相近.这表明所建立的减振器阀系参数设计模型是正确的,所开发的阀系参数CAD软件是可靠的,对于减振器设计具有实际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艾小娇  章桐 《上海汽车》2014,(4):38-41,51
定义描述减震器动静态特性的9个特征参数,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数据计算或图示各特征参数。讨论基本参数的改变对于特征参数的影响并探讨特征参数与车辆舒适性之间的关系。结论表明:减震器的基本参数如活塞杆直径、摩擦和油液弹性模量的变化对于各特征参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征参数中的阻尼系数和衰减指数、动阻尼、弹簧功率以及有效减震器刚度比和车辆舒适性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