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以某SUV混动车型的发动机盖为研究对象,基于等刚度替换原则,选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钢材料的方案,并通过CAE软件仿真分析其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性能指标。通过对碳纤维发盖样件进行弯曲刚度、前角刚度以及中后部刚度试验,计算得到实测刚度数据,并将其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为碳纤维材料刚度性能目标值的设定提供了实测依据,也为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件上的应用提供了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2.
首先对经碳纤维加固钢筋混凝土曲线梁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试验基础上,再对其进行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加固前后曲线梁的变形特征、破坏形态以及极限承载力。结果表明:经碳纤维加固后曲线梁屈服荷载和极限荷载均得到提高。碳纤维布不但参与曲线梁弯曲受力,同时也参与扭转受力。碳纤维加固在曲线梁抗扭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毛燕  韩子阳  张鑫敏  曾靖琦  谢进财 《公路》2023,(12):171-177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程结构的新建与加固维修并举时期,对于加固结构的长期性能研究已得到广泛地关注与重视。以碳纤维布约束钢筋混凝土构件为研究对象,考虑碳纤维布全包裹的情况,对大偏心受压下约束钢筋混凝土构件进行了受力特性分析,结合混凝土徐变理论及弹性力学分析方法,考虑混凝土截面依时性应力重分布的特点,并引入混凝土与碳纤维材料结合力参数,推导建立了碳纤维布约束钢筋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的徐变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碳纤维布约束混凝土构件的刚度变化规律,提出了约束混凝土构件的长期挠度计算公式。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表明,该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可为相应工程结构构件设计与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某款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箱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碳纤维应用于动力电池箱体以实现轻量化的设计思路,阐述了其具体设计过程,并采用有限元法对电池箱体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碳纤维电池箱体的各项机械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对碳纤维电池箱体的设计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空心板桥极限承载力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承载能力不满足要求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进行加固,为了了解加固后的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极限承载力,利用Midas/FE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空间有限元计算模型,进行了加固后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极限承载力的全过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预应力碳纤维布对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进行加固,可以充分发挥碳纤维布的高强特性,减小钢绞线及混凝土的应力,改善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受力性能,延缓裂缝的产生;提高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屈服荷载、极限荷载,使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增大空心板的刚度,使空心板的挠度明显减小,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加固桥梁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碳纤维材料的性能,研究了碳纤维材料加固桥梁的主要特点、机理以及施工工艺,并介绍了碳纤维在桥梁加固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圆柱的应力损失情况,在恒温恒湿条件下进行了为期30 d的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混凝土圆柱预应力损失试验。试验考虑的影响因素包括:圆柱的直径大小、预应力大小、柱表面处理情况。试验得到了预应力碳纤维布的摩擦损失量和长期的应力松弛损失量,分析了各因素对碳纤维布预应力损失的影响,得出了预应力损失的发展规律,并提出了减小碳纤维布预应力损失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应力越大、圆柱直径越小、圆柱表面越粗糙,则摩擦损失越大;持荷初期碳纤维布应力松弛发展较快,12 h松弛率可达30 d松弛率的51%以上,之后逐渐趋于稳定;碳纤维布表面涂胶情况下的预应力松弛量较不做处理的情况小;圆柱直径越大、预应力越大,碳纤维布应力松弛率越低。预应力碳纤维布的松弛量和有效应力随圆柱直径及预应力度的增大而增大。摩擦损失占预应力总损失76.4%以上,碳纤维布应力松弛损失相对较小,占总损失的9.9%~23.6%。对加固圆柱表面及碳纤维布表面涂胶可有效减少预应力损失。增大预应力度,可提高碳纤维布有效预应力。试验结果对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柱的设计及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宇 《摩托车》2013,(11):96-97
美国品牌Nitek头盔在2013年与摩托车界的顶级赛事MOTO3和MOTO2赛事中的车队进行深度合作,备受业内瞩目!Nitek在头盔领域里作为一个新生品牌,它以世界摩托车顶级赛事为舞台推出Nitek品牌旗下的顶级型号:P1。据厂家介绍P1的外壳材料为编织型碳纤维材料,具有轻巧,耐冲击的特点。由于碳纤维工艺复杂,所以较少品牌能够以碳纤维为外壳材料!因此这款产品也得到了专业赛车手们的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9.
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质轻高强等优势,是绝佳的轻量化材料,但汽车常用的碳纤维复合材料以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为基体,大规模应用会面临不易回收的难题。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具有易回收的优势,但其如何提升碳纤维与热塑性树脂的界面结合力及零件成型效率是行业难题。本文以热塑性碳纤维/尼龙6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针对商品化碳纤维/尼龙6界面相容性差的问题,创新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溶性共聚酰胺上浆剂,将碳纤维/尼龙6的界面强度提升74.2%,显著提升了碳纤维/尼龙6的综合性能。同时,优化预浸料制备和连续模压成型的工艺参数,将碳纤维顶盖横梁的模压生产效率提升至3.4 min/件,满足汽车行业大批量产节拍要求。同时,碳纤维/尼龙6顶盖横梁具有极高的弯曲强度和模量,与钢制件相比轻量率达68.8%。综上,本文为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易回收)在汽车上的批量化应用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碳纤维布目前在建筑、桥梁、隧道、混凝土结构的抗震、修复、加固、补强方面的应用得到大力推广。讨论碳纤布在工程中应用的问题,介绍桥梁加固中运用碳纤维布的几种方法,并以工程实例来介绍碳纤维布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针对分体式车身的结构特点,介绍了分体式车身风窗玻璃安装密封结构、车门总成密封结构、车门门口密封结构、前风窗与前围和顶盖连接密封结构及顶盖与后侧围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案,并通过淋雨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实际产品为例,详细分析了某乘用车前门异响的发生机理,对前门结构和实际方案进行改进,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验证了改进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加油口门刚度分析方法不能体现加油口门的整体刚度水平,且未考察卸载后的塑性变形情况。为改进原有方法的缺陷,本文提出一种系统全面的加油口门刚度分析方法,分别从水平刚度、垂直刚度及扭转刚度三个方面分析加油口门的整体刚度。运用该方法成功分析了某乘用车加油口门刚度,并通过结构优化,使其满足设计要求。该方法在量产车中得到验证,为加油口门的研发设计提供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轿车车身主断面的设计流程,给出了典型的轿车车身主断面位置图。从断面基准定义、零件焊接面之间圆角半径确定、门洞法兰面相关参数确定、包边结构相关参数确定等方面,介绍了轿车车身主断面所表达的内容;并例举了前门、侧围上部、顶盖关系主断面,以及前门、后门、中支柱、后门铰链关系主断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15.
文章基于有限元法,采用ABAQUS软件,对某SUV车型前门系统进行了CAE抗凹、窗框刚度、扭转刚度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前门窗框刚度、扭转刚度、和抗凹性能满足设计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介绍了一辆2015年7月生产的上汽大众全新途观汽车车窗升降系统故障,因驾驶员车门控制单元损坏造成车辆左前门车窗出现偶发性自动下降的故障现象。通过查看电路图及维修手册对舒适/便携系统电路图进行分析,车窗升降系统工作原理及检查线路端子、开关最终将故障点锁定在驾驶员车门控制单元,处理更换新的控制单元后故障排除。  相似文献   

17.
准确分析滑移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对车用滑移门的工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仿形门试验台进行滚轮力试验测量,采用联合仿真的DOE方法,对滑移门动力学模型中的滚轮导轨接触模型进行两因素、多水平组合寻优,获取满足滚轮力误差要求的最优接触力参数组合,并对滑移门动力学模型进行开启、关闭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基于此方法建立的滑移门动力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分析精度,中导轨前导向轮峰值力最大误差为7.52%,能够准确地模拟滑移门的滑动过程;0 °导轨滚轮力比带倾角的滚轮力显著增大,与试验现象完全一致。文章所建立的仿形门试验、动力学建模、参数识别以及动力学分析等流程,可支持滑移门多参数影响分析和平顺性评估,为滑移门正向开发提供有效的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热成型技术在汽车车身中应用越来越多。目前热成型技术多用于车门防撞板、前后保险杠、A/B柱、中央通道、上下防火板等。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碳纤维材料补强加固钢筋混凝土抗弯构件的破坏形态和极限状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正截面受弯承载力的实用计算方法,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钢筋混凝土梁碳纤维布补强破坏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对三种不同的钢筋混凝土试验梁进行静载破坏试验,分别获得了未贴碳纤维布、贴一层碳纤维布及贴两层碳纤维布三种试验梁的试验结果。对各试验梁的极限荷载、破坏状况、混凝土应变、挠度以及裂缝进行了分析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梁贴碳纤维布后,其开裂荷载、极限荷载均有显著提高,挠度明显减小。该试验成果在实桥加固中进行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