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远引平面信号交叉口是疏导和改善交叉口左转车辆常用的交通组织方法,在不同的道路交通条件下实施运用这种交通组织方法也会得到不同的运行效果。通过仿真模型,从左转车辆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直接左转和远引掉头两种组织方式在不同道路交通条件下各自的运行效率,为实施远引交叉口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还就影响远引交叉口效率的关键技术参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通过VISSIM仿真软件模拟远引掉头实施前后交叉口效率变化,并以一定的输出指标,确定了关键技术参数的合理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信号交叉口左转车道外置的适用条件,开展影响因素仿真研究.借助Vissim软件,构建了不同几何条件的交叉口仿真模型.通过输入不同的交通量与交通组成参数并进行仿真实验,对比分析了左转车道内置与外置的延误指标.得到了不同的进口道车道数、交织段长度、直行车辆数、外侧车道左转车辆数与左转大车率等因素对左转车道内外置延误的定量影响关系.针对两个城市的四个交叉口开展了道路交通调查与仿真实验,定量分析了在这些交叉口左转车道外置的延误降低效果.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侧车道左转车辆数或左转大车率越大、直行车辆数越多、交织段长度越短,左转车道外置的延误降低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和对比中央分隔带U型掉头和蝴蝶结型交叉口两种无信号控制交叉口设计的运行性能,提出了一种改善传统交叉口交通性能的方法,以减少车辆的平均延误和停车次数。MUT和RCUT是两种限制左转、并为左转车辆提供U型掉头的交叉口设计方案。在不同的交叉口车辆流入量和左转车辆数的情况下,对这两种交叉口设计方案进行仿真研究,并采用平均车辆延误时间做为交叉口性能的评价指标,对比分析交叉口不同左转车辆百分比对其性能的影响,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冲突点数降低,通行能力增加,行程时间缩短,平均延误减少。所提出的新型交叉路口设计方案对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压力以及未来交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观仿真的远引掉头选址规划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保障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远引掉头交通运行效率,分析了远引掉头措施的适用条件,定义了典型应用环境,提出了借鉴国外相关规范以及结合临近路口配时设计的远引掉头选址规划优化方法,并将规划方法放入典型应用环境中,采用微观仿真软件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两种选址规划方法下的远引掉头措施都优于直接左转,其中规范法使平均延误减少了约3.8s,结合配时设计的方法使平均延误减少了约6.8s。可见,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对临近路口配时进行优化,既保证了行车安全性,又能显著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5.
设置逆向可变车道目的在于保证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条件下缓解进口道左转车辆的交通压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感应控制的逆向可变车道方案.针对逆向可变车道的感应控制方案提出了参数设计方法并进行了延误分析.利用VISSIM的VAP模块对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仿真实验,分别对定时控制以及感应控制方案进行了效益评价.分析了感应控制方案分别在不同流量以及不同左转比例下的运行效果.结果表明,方案在不同流量下均能使主路左转车辆的通行效率得到有效提高,随着流量增大,感应控制下交叉口整体延误逐渐接近定时控制.当逆向可变车道所在进口道左转比例较高时,感应控制方案能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提出的方案能够保证交叉口整体通行效率的同时提高主路左转的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交叉口的时空利用率,为交叉口时空资源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6.
考虑交叉口交通需求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实施感应协调控制的城市干线为研究主体,分析干线交叉口左转交通流利用左转专用相位和U型左转远引2种方式实现左转的运行效果.应用Synchro进行单个交叉口信号优化配时,基于带宽最大化的干线感应协调鲁棒配时方法确定最佳相位差.利用Sim traffic进行微观仿真,算例分析表明:U型左转远引能够明显降低交叉口进口道平均延误和95th排队长度;各交叉口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干线运行指标,如系统平均延误、平均速度均有所改善.对不同比例左转流量对进口道平均延误的影响分析可知,U型左转方案对左转流量的变化造成的延误变化不是很敏感.  相似文献   

7.
城市道路交叉口连续交通组织对于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缓解交通拥堵具有重要的作用。远引平面交叉口就是通过对交叉口直行车辆与左转弯车辆进行独特的交通渠化来实现连续交通组织的。其中中央分隔带U型回转远引左转交叉口和蝴蝶结型交叉口两种方式,研究说明,应用于城市交通饱和度较大的交叉口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模拟信号交叉口机动车左转待转区的交通流运行情况,定量分析左转待转区的实施效果,介绍了左转待转区的基本适用条件,建立了左转待转区的仿真模型,选择了车流量作为效果评价指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了微观仿真软件Vissim进行交叉口交通运行状况模拟.仿真分析发现,设置左转待转区后,3个不同时段下信号交叉口左转进口道通行能力分别提高了5.9%、4 3%和6.7%.结果表明,交叉口设置左转待转区后,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信号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右置掉头与右转共用车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央分隔带宽度受限的情形下,掉头置于靠近中央分隔带的车道上,公交车等大型车辆的转弯半径过小,对交叉口的行车安全和交通效率均有不利影响.将掉头车道置于行车方向的最右侧与右转共用车道,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文章通过借鉴通行能力手册HCM上直左、直右以及左右共用车道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在确定左转及掉头调整因子基础上,建立了交叉口掉头右置与右转共用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研究结论可为掉头车道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左转车辆的冲突点进行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基于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概念。根据"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交通组织原则与城市主干道出入口管理的基本原则,引出了基于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交通组织的适用条件。对比直接左转车辆与在路口上游通过中间隔离带进入逆向外侧车道左转车辆的运行过程,判断信号联控的"卍"字型冲突消解交叉口设计的可行性;运用韦伯斯特算法来确定左转待行区、进口道拓宽长度;通过韦伯斯特算法加修正算法设计出"卍"字型交叉口最佳信号配时;最后结合计算简例并列举实例计算左转待行区、进口道拓宽长度并用VISSIM进行仿真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