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产业成长理论用以研究铁路发展的可行性入手,通过修正Logistic模型预测未来神华集团铁路运输产业发展趋势,针对集团铁路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明确铁路产业定位,运用先进技术设备,开放铁路运输市场,提升服务水平,加快集团铁路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 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建设以大连港、营口港——哈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丹东港——东部铁路新干线、锦州港——西部铁路干线三列路、港协调、疏运腹地各异的运输系统,形成“三线四港、合理分流”的路网格局,对  相似文献   

3.
李岚  张秋亮 《综合运输》2002,(11):16-17
神华工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建设的跨世纪战略工程。黄骅港和神黄铁路、石黄高速公路(一港两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成后,河北省的黄骅地区已经成为影响和带动河北经济发展全局的龙头地区之一,成为中国北方地区大流通和大贸易体系中的新支点。神黄铁路继续向西延伸,使黄骅港有可能成为亚欧大陆桥的又一个桥头堡,使朔黄铁路沿线地区形成双向开放的战略格局。黄骅港地区将会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战略专家和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决策者关注的地区。一、黄骅港的建设对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作用重大江总书记在对神华三期工程的题词中指…  相似文献   

4.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着重打造的六条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战略首个正式实施的多边经济合作走廊。中俄铁路运输通道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国继续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加强务实合作的重要领域。本文在分析中俄已建成的三条跨境铁路通道和铁路口岸主要货类情况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提升既有铁路通道服务水平和建设新铁路通道的重要意义。通过进一步梳理中俄铁路通道建设和发展面临的四个突出问题,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推进中俄铁路通道建设和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吴华稳 《综合运输》2023,(12):44-47+136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架构已初步形成,促进地区互联互通,提升地区经济水平,持续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本文在阐述我国铁路集装箱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制定对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的要求,论述国外铁路集装箱的发展情况,对比欧美国家铁路集装箱的发展经营概况,详细阐述了我国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对比了多条国际国内多式联运通道。最后,结合我国铁路集装箱发展的现状,梳理了发展的瓶颈,提出高质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陈宽标  刘勇凤  陈嘉宇  陆留洋 《综合运输》2023,(11):146-150+186
为有效找准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的发展定位,科学规划枢纽港的功能布局,准确判断枢纽港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助力提升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四省边际中心城市的地位,本文在对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规划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发展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目前的发展实际,提出了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赋予其七大主体功能,规划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一港、三基地”的功能布局,并进行了细致的功能分区。本文研究擘画了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的宏伟蓝图,对未来衢州市多式联运枢纽港具体的设计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铁路发展是我国交通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构件,随着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铁路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基础作用。本文从运输生产、行业发展、区域协同三方面构建铁路对交通强国战略支撑力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内陆31个省市地区铁路支撑力进行综合评价;在实证研究与对比分析基础上,计算了各地区铁路运能支撑度,研究发现各地区铁路支撑力差异很大。最后,本文提出了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铁路支撑力的发展与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郭玉华 《综合运输》2010,(7):67-69,75
本文通过分析大客户战略的实施效果,研究分析了现阶段铁路货运的主要目标市场、实施大客户战略的主要动因、实行客户协同创新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铁路大客户战略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柴岳  匡敏 《综合运输》2010,(8):50-52
本文结合铁路多经战略装车点发展现状和问题,从研究分析其定位入手,探讨今后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宁波深水良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港口资源,是我国沿海主枢纽港之一和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作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宁波港是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岸地区工业发展所需能源、原材料及外贸物资运输的主要中转港,是浙江省、宁波市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及发展临港工业的重要依托。在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编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以上海、宁波两港为主,干线港、支线港、喂给港层次清楚、分工合理的集装箱运输体系”,这是对宁波港新的战略定位,宁波港在未来长三角区域发展中将与上海港同为核心。要实现宁波港的发…  相似文献   

11.
以北京市紫竹院路为例,对比紫竹院路潮汐车道实施前后的交通调查数据,论证了紫竹院路设置潮汐车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交通流量、交通出行效率和设施利用率三个方面分析潮汐车道的实施效果,以及其对周边路网流量分布情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潮汐车道开通后,紫竹院路进城、出城方向的高峰小时交通量显著增加,行程车速大幅提高,单车道利用率随着断面交通流量增加趋向均衡,路段交通出行环境改善;紫竹院路周边主要平行道路的高峰小时流量基本保持不变,潮汐车道可能会引起更远范围路网交通流量的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交通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2.
贺兴东 《综合运输》2014,(12):45-49
本文对市场化环境下铁路总公司如何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展货运经营进行了研究,围绕铁路货运的战略方向、市场定位、产品设计、定价机制和市场营销等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北斗定位技术在铁路列车定位中的应用,在分析铁路列车应用北斗定位技术的原理后,基于北斗的多传感器组合列车定位及信息融合技术、多模卫星列车定位技术、北斗差分列车定位技术等方面,综述北斗定位技术在铁路列车定位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基于此,提出优化北斗接收器和天线设计、打造完备的定位算法体系、创建完善的地基增强及差分系统等措施。旨在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帮助,推动北斗定位技术在铁路列车定位领域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力 《综合运输》2004,(1):30-35
<正> 最近,中国铁路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这是铁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而制定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综观该战略的全部内容,本文给出若干评价。一、铁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是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提出的 一个战略是否准确地反映现实并具有可行性,必须是在依据一定的方法论基础上产生的。目前,中国铁路  相似文献   

15.
贾可 《综合运输》2014,(8):37-40
通过加快港口后方多通道的大铁路网、"一个中心站+多条港口支线"的港口铁路枢纽和"港站一体化"的"港前站"等有机联系的分体系的规划建设,不断构建和完善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疏港铁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平衡计分卡(BSC)理论出发,探讨了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战略实施障碍,介绍了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简称BSC)的战略因果示意图--将物流(配送)中心实施战略在BSC的四个方面展开,利用因果关系找出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方面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构成了物流(配送)中心战略实施的一个系统框架.  相似文献   

17.
说到京津冀的"轨道交通",离不开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的"四网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河北省打通拓宽"对接路"32条段、2005公里;此外,在"十三五"期间,京津冀公路联通达到了46条.  相似文献   

18.
南沙港区在珠三角港口群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2001年《广州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逐步实施,特别是泛珠三角(9 2)区域合作从框架协议向经济联合实体的迈进,勾勒出泛珠三角未来的合作秩序,广州港南沙港区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挑战。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在珠江三角洲港口群集装箱运输中如何对南沙港区进行定位的问题日益突现出来。定位准确,不仅可以确保南沙港区的健康发展,还可使之与珠三角港口群的其他港口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珠三角港口群的整体建设;而定位不恰当,则不仅影响南沙港区进一步的功能拓展,还将造成人力、财力的重复投资和区域竞争的内耗,进而影响到…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铁路出行的热潮席卷了大江南北,铁路客运业大有再度坐上客运业"头把交椅"的趋势。道路客运业如何在铁路大提速背景下调整定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与铁路客运业实现双赢,已经成为道路运输企业和管理部门讨论的热点。笔者结合本地区实际,对铁路和道路在客运业方面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和比较,阐述铁路客运业和道路客运业各自的经济定位,提  相似文献   

20.
<正>英国是铁路运输的发祥地,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铁路运输业经历了繁荣、衰退、重新发展的过程,经历了反复的改革。中国当前正在推进铁路行业改革,英国铁路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2008年早春,英国运输部铁路事务部部长汤姆·哈瑞斯先生来北京访问,并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