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详细阐述冷加工结合热处理试制Cu-Cr-Zr合金接触线的工艺过程、加工难点和试验结果分析,通过工艺对比和多项试验结果分析寻找最佳生产工艺,为产品开发提供基础研究数据。采用2种工艺方法试制Cu-Cr-Zr合金接触线,工艺1采用上引连铸、连续挤压、固溶处理、轧制、时效处理、剥皮、成品拉拔;工艺2采用上引连铸、连续挤压、轧制、时效处理、剥皮、成品拉拔。通过机电性能测试得知:工艺1获得的Cu-Cr-Zr合金接触线抗拉强度534 MPa、导电率90.0%IACS、延伸率6.0%;工艺2获得的合金接触线抗拉强度582 MPa、导电率85.8%IACS、延伸率6.0%。  相似文献   

2.
轮轨高速电报导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2  
根据轮轨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用接触线的要求,结合我国目前接触线的生产现状,研讨了接触线研究、开发的可能性,在综合分析抗拉强度与导电率的矛盾,接触线的允许最高强度、最大截面、耐磨性及抗疲劳性等技术特性,国产化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后,指出应研究开发镁铜合金、锡铜合金和铜包钢接触线。另外,对现有的银铜类合金接触线应改善它的平直度,以降低高线率,使质量达到国外同类先进产品的水平。并建议及时组织机械和铁道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制造单位的专家进行技术论证和工件协调,做好高速接触网用接触线研究开发的前期工作,为国产化统一和明确方向,以赶上京-沪轮轨高速电气化铁路对国产接触线的需要,加速高速、准高速接触网用接触线国产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德国开发列车运行时速为330 km至400 km的Re330接触网时,开发了铜镁接触线,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于2003年在秦沈客运专线引进德国Rim120铜镁接触线.在学习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工艺制造的铜镁接触线实现了金相组织的晶粒细化,使得其强度、韧性、导电率及性能均匀性全面优于引进同类产品.本项工作是发展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4.
在介绍TB/T 2809—2005《电气化铁路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修订背景、依据和原则的基础上,从接触线产品型号、接触线用材料、接触线截面形状及表示方法、接触线机电性能要求、接触线载流量要求及试验、接触线磨耗性能要求、接触线室内试验时张力的确定等方面,详细介绍标准修订情况。总结分析接触线生产工艺,提出新标准实施建议。新标准整体要求较高,适合我国国情,能满足对接触线的设计、生产、施工、检验需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国内外几种常用铜合金接触线,重点分析了其各自的强化原理和合金元素对合金导电率的影响,并对几种合金接触线的力学电学性能、价格、目前的制备工艺、发展现状及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高速铁路接触线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适用于高速电气化铁路的铜合金接触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接触线的应用实际出发,综述了接触线的生产使用现状及其发展方向,说明了研究高强度、高导电性铜接触线的必要性。提出了新型接触线用铜合金的性能特点及加工工艺。新合金无论从性能上和成本上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挑战力。  相似文献   

7.
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高速电气化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线的合金化、生产工艺和应用,并从导电率、抗拉强度、耐磨性等技术特性对目前使用的铜合金接触线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中选择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接触线材料以及未来新型接触线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采用我国自主创新"上引连挤法"制造的铜镁合金接触线改善内在品质、大幅提高机电性能,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在高速铁路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成功的运行业绩。重载铁路选用基于此先进工艺生产的铜微镁合金接触线替代铜银合金接触线,在载流条件下,导电率、直流电阻、载流量相差甚微,强度更高,耐磨耗,延长使用寿命,可节省贵金属银和建设投资,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采用上引连挤工艺制备Cu-0.2Mg、Cu-0.4Mg、Cu-0.6Mg合金接触线,通过拉伸试验、导电率测试、SEM、TEM等方法研究了合金的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及其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Cu-0.2Mg合金接触线性能满足OCS-2标准要求;Cu-0.4Mg、Cu-0.6Mg合金接触线性能均满足OCS-3标准要求,其中Cu-0.6Mg合金接触线达到超高强度级别;铜镁合金接触线高强高导性能来源于形变强化、固溶强化和细晶强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电气化铁道用接触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前我国电气化铁路用接触线生产技术总体上参差不齐,接触线性能还不能完全满足高速电气化列车运行技术的要求。随着电气化铁路的发展,开发具有良好经济性、高强度、高导电性能的新型接触线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力牵引用接触线(电车线)的发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分析铜银接触线的成分均匀性和强度分布、平直度(小波浪)与工厂制线和架线、脆断与制造方法和内部缺陷、晶粒度与制造方法以及双沟形接触线的"沟角"精度与线夹等问题,通过与国外同类产品对比、大量实验和现场检验指出,连铸—冷轧—拉制或连铸连轧—拉制法两种生产方法在国内外都适于生产铜银接触线,而且国产化的铜银接触线已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随着电气化铁路进一步的提速,探讨了接触线的发展方向,其中有铜镁、铜锆铬和铜(或铜合金)包钢接触线。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简单链形悬挂接触网为例,采用经典的力学公式推导出接触网状态与吊弦内力之间关系,求得满足接触线设计状态下吊弦作用力,并利用承力索静态变形与吊弦作用力、吊弦及线夹重量关系,精确地计算出接触网静态形态。  相似文献   

13.
从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的角度出发,通过公式推导和图形绘制,分析接触线波动传播速度、接触线线密度以及接触线悬挂张力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并针对日本、德国、法国3个发达国家的不同电气化线路,进行分析计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高速悬挂系统的特点和工艺标准,从施工效率、施工质量、施工工艺等方面对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进行探讨,认为承导双架施工方法对施工效率的提高不明显、质量存在隐患且工艺上易产生不可克服的缺陷,建议在使用锡(镁)铜合金接触线或新线一次建设电气化工程中禁止采用承导双架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承力索特别是铝包钢、铜或铜合金承力索在运行中引起磨损,甚至发生断股、断线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方法:通过对接触网承力索的现状和主要防磨损措施的研究来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防止承力索磨损的主要技术措施:采用单根铁线连续绑扎、匹配悬吊滑轮与承力索表面硬度、采用辅助绳悬挂承力索及采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研究结论:道岔柱应采用双腕臂结构、特殊设计来避免承力索间相互碰磨、改善承力索悬挂结构及使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采用承力索预型保护条是解决承力索磨损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传统使用的GLCN250接触线终锚线夹及接头线夹、LBGLJ185终锚线夹及接头线夹存在问题的探讨,对终锚线夹提出了减小楔子的锥度,在楔子内表面加工内螺纹,加宽空心楔子开槽宽度等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7.
变压器线圈制造过程中经常出现换位(组合)导线有股间短路现象,如何查找短路点并且有效地排除故障显得很重要。本文介绍目前常用的几种短路点的查找和排除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梓博 《铁道建筑技术》2012,(4):100-102,118
既有桥梁在建设时,考虑到成本因素,一般对净空预留较低。新建电气化铁路下穿既有桥梁时,经常会因为净空高度不够而落道,进而产生了很高的土建费用。因此,跨线桥处如何确定接触网净空进而降低土建费用是设计中常常碰到的问题。以新建松陶铁路下穿桥为例,探讨了如何计算最小净空高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建立桥上无缝线路线桥墩一体化模型,研究主桥铺设小阻力扣件下单线连续梁桥墩纵向水平刚度的限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主桥铺设小阻力扣件下,钢轨伸缩附加应力最大值与连续梁温度跨度及桥墩刚度近似呈线性关系;轨道结构稳定性和钢轨断缝对桥墩刚度限值均不起控制作用,桥墩刚度限值仅由钢轨强度控制;连续梁温度跨度较大时,桥墩刚度限值与温度跨度近似呈线性关系,对于温度跨度为240 m的连续梁,轨温变化幅度为50℃、40℃和30℃时,连续梁固定支座处桥墩刚度限值分别为1 282、522、226 k N/(cm·线)。  相似文献   

20.
连续刚构桥与连续梁桥线形监控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对比研究连续刚构桥和连续梁桥施工监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对相同梁部结构的连续刚构体系和连续梁体系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设计参数、预应力张拉阶段及合龙工序对梁体累计位移的影响,将梁体累计位移和合龙口两端的累计位移差作为线形监控难度的控制标准,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研究发现,相对于连续梁桥,预应力效应和合龙工序对连续刚构桥的影响较小。根据分析结果,指出预应力张拉时的结构体系对连续梁体系桥梁的累计位移影响较大,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原因并提出较合理的合龙工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