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2 毫秒
1.
建立了载货汽车5自由度模型,采用模糊控制方法对车身前后悬架进行主动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与一般的控制座椅悬架的控制方式相比,对车身悬架运用主动控制,不仅衰减座椅加速度,同时衰减了车身加速度。考虑减振性能和生产成本,对前、后悬架单独运用主动控制进行分析,得出了最佳的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种将驾驶室考虑在内的七自由度1/2商用车主动空气座椅悬架模型,采用最优控制理论建立主动控制器,在考虑白噪声路面输入的情况下,运用MATLAB/Simulink模块进行主动空气座椅悬架的性能仿真分析,得到了座椅质心加速度、悬架动挠度等评价指标,分析了时域和频域的响应结果,并且与被动空气座椅悬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主动空气座椅悬架能很好的改善汽车座椅的减震性能,提高驾驶员及乘客的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讨论PID控制的原理与方法,根据PID控制中参数整定原则,针对比例环节系数、积分环节系数和微分环节系数三种不同影响因素对座椅加速度的影响,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仿真模型,对其影响仿真曲线进行分析,评价PID控制应用在车辆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同一款司机座椅在不同线路上进行调研,获得列车司机对司机座椅的问题反馈,对比分析UIC651:2002和TB/T 3264:2011设计标准,对司机座椅进行了几何适配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人体尺寸特征,进行了静应力分析和主观性评价.获得了此种司机座椅的适合中国成年男子人体尺寸特征的整改意见.  相似文献   

5.
利用鲁棒H∞控制理论为车辆座椅悬架模型设计输出反馈控制器,并且考虑了模型的不确定性和控制输入的时滞问题.建立了车辆座椅的三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并转化为包括参数变化和控制延迟的状态方程和包括控制指标在内的控制模型.分析了系统可通过输出反馈鲁棒镇定的充分条件,并将该充分条件转化为线性矩阵不等式(LMI)问题,通过Matlab求解出用LMI构造的输出反馈控制律.建立仿真模型并以白噪声作为路面激励与被动控制、PID控制对比验证了在路面输入扰动作用下鲁棒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标准QC/T55-1993的要求对某座椅进行静载试验,得到座椅的静刚度;通过频响特性试验得到座椅的频率响应特性参数。基于Adams/View搭建座椅-假人简化后的单自由度模型,分别以试验台架产生的白噪声和Matlab产生的3种满足标准要求的白噪声信号作为激励进行仿真,利用Matlab拟合出座椅的传递率曲线,通过传递率检验了座椅的隔振性能。通过对比试验结果和仿真分析结果,验证了座椅-假人简化模型的准确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座椅-人体的动态舒适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WlNGRoAD这是一款与TIIDA共用底盘的旅行车,整车设计充分考虑旅行车所应具备的实用性与大容量且富于变换的空间,和STAGEA一样采用了操纵杆控制后座椅的“遥控折叠系统”,并进一步将控制的对象延伸到了副驾驶座位,使行李箱的空间调节更加便捷;造型方面则追求圆滑的弧线,内饰也保持了日式的精致风格,凸显其高品质的触感和视觉享受。  相似文献   

8.
正5月2日18点50分,南航首架波音787-9飞机平稳降落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南航机队迎来新成员。787-9是波音公司采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推出的一款新型飞机,南航将陆续引进20架787-9,届时南航787机队将达到30架。乘坐更为舒适南航787-9将为旅客带来更为舒适的乘机体验,营造宜人的客舱环境。当天交付的这架787-9采用两舱布局,其中公务舱座椅28个,经济舱座椅269个。座椅的设计融入南航定制元素,为旅客带来更舒适的乘坐体验。例如公务舱座椅支持全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ISO—7096国际标准为准则,运用随机振动理论和优化计算方法,提出土方工程机械司机座椅结构设计和动态参数选择的一般方法,并以轮式装载机为例,进行了座椅的动态参数选择及新座椅制作。通过新座椅的试验室和现场试验,验证本方法可行性,表明新座椅的舒适性能指标已经达到国际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升高速列车乘坐舒适性,对CRH2犁高速列车座椅舒适度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中国人体数据、座椅设计理论和人机工程学,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了影响座椅舒适度的因素.提出了适合中国人体的座椅尺寸:靠背倾度100°~120°,椅背宽度不大于415 mm,椅背高度不低于729 mmm,头靠应距离座椅面?骀 700~859 mm.  相似文献   

11.
基于某车参数建立汽车5自由度线性振动模型,模型中引入了后轮滞后路面随机激励,采用MMATLAB/SIMULINK对整车振动进行仿真模拟,将前后悬架刚度改进前后的车身和座椅处的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及车轮动位移4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前后悬架刚度进行优化,从而改善车辆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可为车辆平顺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磁流变阻尼器力学模型及控制电流逆模型对半主动控制系统的控制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采用正弦及余弦型魔术公式,基于骨架曲线与滞回分离的建模方法,建立改进的磁流变阻尼器动态阻尼力模型;采用基于Sobol序列的差分-禁忌混合优化算法对阻尼力模型进行参数识别,构建包含激励特性及控制电流参数的通用数学模型;在试验测试及正向模型基础上,利用自适应神经模糊系统建立阻尼器控制电流逆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正逆模型均能够有效表征磁流变阻尼器的非线性行为及滞回特性;改进魔术公式模型在不同激励特性及电流工况下的平均百分比误差在3.4%附近变化;逆向动力学模型计算的控制电流误差均方根值为0.086 9~0.1171 A;经过控制电流逆模型与阻尼器正向模型串联模型计算的预测阻尼力误差均方根值为阻尼器最大阻尼力的5.6%;通过试验测试与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提出的阻尼器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精度和适用性,能够改善座椅悬架系统振动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颗粒阻尼技术对驾驶室座椅进行减振, 提高其振动舒适性; 选择与驾驶室底板和座椅连接的基座作为颗粒阻尼器, 建立了基座阻尼器的离散元模型; 模拟整车在发动机最高转速下的振动环境, 针对不同阻尼器方案(颗粒材质、阻尼器分层数、颗粒粒径和颗粒填充率), 通过离散元仿真计算逐一进行耗能分析, 得到了最优方案; 对实物模型进行试验, 对比原结构与增加阻尼颗粒后基座的加速度均方根, 确认减振效果, 将试验与仿真计算结果进行趋势对比, 验证了离散元模型的可行性; 在实际样车试验中应用最优方案, 采集了座椅在发动机不同转速下的响应, 进行了数据分析; 针对最高转速的工况, 进行了人体振动暴露的舒适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从频域图的单峰最大值来看, 减振前座椅最大加速度响应出现在425 Hz处的0.643 4 m·s-2,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最大值为25 Hz处的0.087 5 m·s-2; 从时域图来看, 当发动机转速分别为750、1 110、1 470、1 830、2 200 r·min-1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座椅加速度均方根综合减幅分别达到24.2%、29.6%、34.7%、39.2%、46.0%, 发动机转速越高, 颗粒阻尼器的减振效果越好;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各频段舒适性界限时长均有大幅度增加, 频段为3.1和4.0 Hz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舒适性界限时长均提升了1.50倍, 为20 Hz时, 安装颗粒阻尼器后舒适性界限时长提升了1.57倍。   相似文献   

14.
牵引电机振动对构架疲劳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分析造成地铁车辆动力转向架牵引电机吊座附近区域出现疲劳裂纹的原因,用有限单元法分析了构架的疲劳强度.结果表明:电机吊座附近区域的应力主要受电机垂向振动载荷影响,电机垂向振动载荷增大不影响节点平均应力,但使其应力幅值增大.垂向振动加速度从1g增大到10g时,考察点应力幅值增大约1.5倍,安全系数由2.68降低至接近1.00.在标准规定的水平振动加速度范围内,构架节点安全系数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宽频带的隔振问题,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隔振效果,提出将电磁悬浮隔振与机械隔振相结合的复合隔振系统. 首先,对所设计的隔振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分析线性化后的模型控制特性;其次,针对系统振动控制问题,提出基于自抗扰技术的控制器设计方案,并通过仿真实现了复合隔振系统的自抗扰控制;最后,在复合隔振平台上验证了该控制方案的可行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Hz频段控制系统能实现较好的低频跟随效果,在10~100 Hz频段幅值衰减逐渐增大,在100~300 Hz频段的隔振效果超过?14.9 dB. 本文所提出的控制方案为复合隔振系统控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应用Bingham本构力学模型, 得到了磁流变阻尼器(MRD) 的结构尺寸参数(缸体内径、活塞直径、活塞杆直径、活塞有效长度)、线圈匝数和磁流变液表观黏度与输出阻尼力的关系, 利用力学模型分析了MRD的6个参数对输出阻尼力和动态范围的影响; 建立了基于MRD的半主动座椅悬架系统模型, 以驾驶人加速度和座椅软垫动行程的均方根作为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 采用百分比斜率均方根评价MRD参数的影响程度; 结合Bingham本构力学逆模型, 分析了MRD的6个参数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及MRD磨损对减振效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活塞直径对驾驶人加速度和座椅软垫动行程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83、5.46, 缸体内径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45、4.75, 线圈匝数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61、0.67, 活塞杆直径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53、0.59, 活塞有效长度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51与0.56, 因此, 活塞直径对减振效果的影响最大, 其次为缸体内径, 随后依次为线圈匝数、活塞杆直径与活塞有效长度, 而磁流变液表观黏度对减振效果几乎没有影响; 为了获得较好的减振效果, 应使MRD的最大输出阻尼力与动态范围足够大。   相似文献   

17.
汽车背门一般通过铰链、锁销、缓冲块等约束系统安装和固定在车身上,其刚体模态振动与车内声腔声压耦合,是导致低频轰鸣声的主要原因.本文建立了背门振动-乘员舱声压的一维板-腔耦合声学解析模型,分析研究了边界约束刚度对板件振动速度响应及腔内耦合声压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实车实验验证;通过调节锁销相对位移和缓冲块相对高度,解决了某车型低频敲鼓声问题.分析结果表明:在板件刚体模态振动下,腔内耦合声压幅值沿远离板件方向逐渐增大,且在声腔底部位置最大;板件振动速度相应及腔内耦合声压峰值幅值随边界约束系统刚度减小而降低;在低频轰鸣发生的20~30 Hz频率范围内,乘员舱前排位置声压峰值幅值比中排及后排位置大约8 dB(A),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乘员舱内耦合声压峰值幅值随着锁销相对位置的增大和缓冲块相对高度的减小而降低,锁销相对车身向车尾方向增大2 mm或者缓冲块相对高度减小2 mm,可以使背门振动速度减小约0.002~0.003 m/s,前排声压峰值幅值降低3.5~14.8 dB(A).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选择行为的网络收益管理原理研究高铁席位动态控制策略.首先,针对多列车多停站的高铁网络建立考虑旅客选择行为的席位控制动态规划模型.然后,设计两阶段控制机制:第一,采用近似动态规划技术,对价值函数进行线性近似,设计策略迭代算法离线获得时间依赖的投标价格;第二,采用能够描述多种选择行为机理的马尔科夫链选择模型刻画旅客选择行为,将投标价格作为输入参数,在线运行品类优化算法获得实时控制策略.最后以京沪高铁为背景设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制在需求水平较低时能够明显改善收益,且保护长途票额.该机制不仅可获得实时动态控制策略,而且通用性好,还可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参数学习与更新,实现更为精细地连续优化.  相似文献   

19.
Time-delay of magnetorheological elastomer bearing(MRB) can bring structural response menace to bridg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a bridge pier-bearing semi-active-coupling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 The presented strategy takes the structure prediction model to predict the state responses of the controlled plant in a period of future time. Then, the control law can be determined by solving a finite horizon optimization problem. The peak shearing force of pier top, the displacement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beam are chosen as control goals, and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rate is applied to characterize the vibration isolation effect.It is noted that MPC method naturally takes the time-delay and uncertain interference into considera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Finally, the numerical example is described and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isolated bridge based on MRB is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predictive control can be used to control the time-delay of bridge system in different degrees. The best control performance is at0.4 s. Even if the time-delay reaches 2 s, it is still good. Therefore, the control method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ime-delay on the system, and has a good vibration isolation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两自由度1/4汽车半主动悬架模糊控制为基础,并应用线性插值算法对模糊控制方法加以改进,克服了经典模糊控制系统稳态性能差的缺点.并以MATLAB软件进行了性能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线性插值模糊控制方法能有效地减少车辆振动,提高车辆行驶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