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铁路客车上水过程中水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主要由管道锈蚀断裂、上水接头与列车注水口不匹配、客车水箱水满溢流以及上水栓常流水防冻四方面原因造成。针对这些原因,作者提出了相应的节水措施:在工程设计中采用防腐防锈管材并按规范进行埋深、统一客车注水口型式规格、研发溢流控制装置、安装上水和排水电磁阀、加装加热装置、降低上水设备排水管管口设置高度或加大上水管路管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旅客列车上水过程中的节约用水并提高上水安全可靠性,对客车上水过程中客车水箱内压力变化进行研究。通过运用能量方程和连续性方程进行理论分析,对目前应用较多的25型客车车体的车上水箱进行上水模拟试验。理论分析及试验结果表明,当溢水管路不完全封闭时,25型客车和新型动车水箱内部压力均能满足《铁道客车给水装置》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铁路客车上水溢流控制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实际应用这些成果可能存在的问题,结合现场情况,提出了彻底解决溢流控制问题的关键及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旅客列车实际的上水,列述了客车上水工作的6个显著特点,针对全路客运的变化及客车上水工作的现状,指出上水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客车上水栓组数、数量不足、流量小,供水系统能力欠缺及管理不善。为达到旅客列车在各上水站列车最大交会时,列列、辆辆同时上水的需要,确保客车经常处于有水状态。本文全面剖析了客车上水设备应具备的能力,尤其对客车上水栓的数量、流量、水压,输水干管及主管直径,旅客列车交会及给水系统能力,均进行了全面的技术论证。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设标准和改进设备能力的技术措施及建设导向意见,并就上水管理工作提出了原则性的改进建议,以弥补现行给排水设计规范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智能管路控制装置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铁路客车上水现状和自动化上水设备进行分析,提出适合铁路现状和发展的解决方案,阐述在寒冷地区客车遥控上水的设计方案,并介绍该装置的广泛应用领域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前,铁路车站和客车整备所的上水设备相对落后,存在着上水软管堆置不美观、不卫生、水资源浪费严重等诸多问题。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开发研制了TKH-GSI铁路客车自动上水设备。该设备可放置在地面或地下,具有上水软管自动回收、自动控制上水、自动停止上水、自动排空余水、接头自动脱落、低温时自动加热、上水状况自动记录等多项功能。该设备的推广使用将提高铁路上水设备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铁路客车车下吊装柴油机组作为整车电力供应设备,为整车生活及工作提供能源。介绍铁路客车车下小功率柴油机组振动特性,结合柴油机组振动导致的车上振动问题,总结振动对整车车体、内装结构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试验振动数据及设计结构总结小功率柴油机组振动的预防措施,明确铁路客车结构设计对柴油机组振动特性的各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8.
谢程  宋春天 《中国铁路》2023,(5):125-129
随着我国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增加,列车在站停留时间逐渐缩短,研制更加智能化的铁路客车上水设备,以提高上水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保证饮水安全成为重要需求。通过分析我国铁路传统手工上水和现有自动上水设备存在的问题,创新提出采用单列叠层式卷管机构、具备预排水功能和应急断裂功能,以及在上水、收管、遥控等环节具备更强控制能力的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并通过上水设备数据采集系统、后台管理系统进行铁路客车上水设备智能化采集与管理。目前,基于上述原理研制的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已在青岛北站、阜阳西站、贵阳站和汉口站等投入实际应用,反馈良好,也为未来现代化铁路客车智能上水设备的进一步优化改进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同铁路水电段上水设备主要还是沿用多年前开始使用的折断塞门上水装置,此装置虽然能满足开闭快速、灵活、使用方便的要求,但同时也存在着操作精度要求高、弹簧易折断、冬季易冻结等缺点,特别是在大同地区,冬季客车上水栓大面积冻结,给上水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和不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铁路客车上水设备自动脱落接头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铁路客车上水都是通过人工完成上水软管与客车水箱的连接与拔下。但由于人员少、时间紧,上水作业完成后,操作人员往往不能及时关闭水源、拔下软管接头,这种操作方式存在诸多不便。为了克服现有的上水接头不能自动脱落,人工又不能及时拔下造成的一些问题,研制开发了一种自动脱落接头。该接头不仅能手动、自动脱落,而且连接牢靠,不易破损,使用寿命长。  相似文献   

11.
列车控制网络是面向控制的一种连接车载设备的网络通信系统,是分布式列车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信息的实时交互来实现对列车各种车载设备的通信、管理与控制等.通信协议是网络运行的最基本的保障,协议实现情况的好坏对于网络以及列车的正常运行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CRH2型车通信网络协议实现情况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且设计了协议实现情况的分析工具,分析内容包括协议报文封装的分析,协议工作流程的分析,不同应用报文封装的分析,不同应用工作流程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2.
多传感器定位在高速铁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超 《铁道通信信号》2006,42(12):28-30
提出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对定位技术的要求,引入了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概念,并分析了现有的各种传感器与测速装置的特点。通过对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分析,说明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能满足高速铁路列控系统的严格要求。为了使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能够真正在高速铁路中得到应用,提出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新型磁悬浮列车定位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针对磁悬浮列车高速、悬浮运行和直线电机分段驱动等特性,在总结和分析现有磁悬浮列车数据采集方式的基础上,对光纤光栅的光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采用光纤光栅传感理论来进行磁悬浮列车运行数据采集的方法,并进而提出可以用于磁悬浮列车数据采集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结构的工作模式。实验结果表明,光纤光栅的应力特性能够满足磁悬浮列车定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安全、准确、高可靠的列车定位技术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和核心.现有列控系统的列车定位技术依赖轨道电路,建设及运维成本高,难以适应高海拔铁路的恶劣应用环境.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多源融合测速定位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卫星导航信息、轮速传感器信息、加速度计信息、应答器信息等,进行列车走行距离和速度计算,可以摆脱对轨道电...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长编动车组自动过分相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近期开通的客运专线在联调联试过程中发现自动过分相存在两次断合VCB(真空断路器)的异常问题,通过对车载设备的记录数据及地面自动过分相装置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找到两次断合VCB异常问题的原因,通过调整地面磁感应器的设置位置或修改列控车载设备软件参数可解决该异常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数据安全管理质量,增强系统部署的安全信心,从信息流的视域构建了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信息流模型,并结合信息安全流事故致因理论,进行模型分析。轨旁静态数据安全管理对于整个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提出现有数据管理方法在4个维度上的缺陷,利用Python语言开发验证软件,实现了4个优化维度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超偏载检测装置中车号识别设备数据处理流程、超偏载检测设备数据处理流程、确报数据匹配流程,分析车号匹配错位的原因,提出升级车号识别设备和超偏载检测设备轴距表,调整计轴判辆机制,综合应用各设备和系统,提高设备和检测装置的稳定性,将超偏载检测装置安装位置和有关信息纳入LKJ管理等解决方案,有效解决车号匹配错位问题,使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整体应用效果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地铁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夹人、夹物事件偶有发生,对间隙探测装置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有效降低全自动运行线路中站台门与列车门之间间隙引发的安全问题,分析全自动运行线路间隙探测装置与行车相关系统之间的联动方式,结合天津地铁6号线二期线路工程实践,提出了间隙探测装置与行车相关系统联动方式优化方案。采用该方案对原有接口电路进行优化,增加“车门状态”硬线信号,改进控制流程并优化间隙探测启动时间,为全自动运行线路安全运营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改变信号系统轨道电路联锁试验时传统模拟试验器材和方式,将笔记本电脑使用的灵活性与控制板成熟技术结合,研发制作轨道模拟试验器,替代原有模拟试验中人工制作的模拟轨道盘。在保证实现轨道区段的空闲和占用以及整条进路的记录和重复模拟走车的同时,提高轨道电路联锁试验的可靠性和试验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分析轨道交通中列车门与站台门,在不同控制时序下的安全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列车门与站台门开关动作时序方案。通过对现有站台门系统的控制方式,以及站台门与列车控制中心的接口条件进行逻辑分析,提出延时控制系统的功能设计方案,详细说明了其接口原理及工作流程。系统由安全继电器、中央逻辑处理单元构成,以“故障导向安全”为原则,具备完整的自检功能。在试验室环境下对系统功能进行验证,通过模拟列车控制中心的控制命令,延时控制系统能够准确地对控制命令进行延时、记录、故障处理。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简单实用、安全可靠,提高了乘客出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为既有车站站台门系统升级改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