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确定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设计调查 问卷,从个体属性和出行特征两方面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随机调查。随后,从使用者特征、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 对出行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出行主要目的为上、下班和购物。相比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较多选择公共自 行车出行。采用换乘模式出行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占62.5%,早晚高峰时段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比例均较高。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别为1~4km、15~30min时,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出行者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目的和出行时耗。基于分析结果,掌握公共自行车出行规律,可为提升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公共自行车出行相关数据,从使用者的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对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出行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为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交通不断发展,交通出行方式呈现多元化,选择电动车出行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对于电动自行车交通问题已经展开研究,但不够深入.文中结合南京探讨电动自行车交通形成的原因,分析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广义费用建立了电动自行车出行成本模型及可替代出行方式的出行成本模型,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计算电动自行车广义出行成本,以用于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家庭成员出行方式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定 学生出行需求管理策略.以学生出行为研究对象,将父母出行方式作为选择方程的因变 量,学生出行方式作为结果方程的因变量,运用Heckman Probit 模型建立基于父母出行方 式选择的学生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利用海宁市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父母选择小汽车 出行对学生选择小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出行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选择公交出行对学生选 择小汽车和步行出行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出行方式对学生选择公交出行无显著影响; 小汽车拥有情况、是否有人接送、公交满意度和出行距离对学生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5.
城市电动自行车作为一项新兴的交通工具,自出现以来就备受争议。面对这种新兴交通工具的出现,很多城市都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有些城市还经历了"禁电"到"不禁电"的管理过程。每一种交通工具都有相应的服务人群,旨在通过大量的调查,掌握电动自行车的出行特征,为研究、制定电动自行车相关政策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合理体现交通事故延误对出行者路径选择的影响,提出了随机状态下的交通事故时间延误模型。将交通事故的随机性、持续时间和道路通行能力等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到交通分配模型中,并对路径选择模型进行修正。分析了各等级道路最大适宜出行范围,根据修正的路径选择模型,采用逐次交通分配方法,得到各等级道路的出行周转量和出行距离,并与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的出行距离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2.946、4.054、5.963km;当不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支路、次干路、主干路、快速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分别为2.000、3.000、6.000、10.000km;交通事故延误是影响出行者路径选择的重要因素;当考虑交通事故延误时,高等级道路的最大出行距离变小。相比于传统的路径选择模型,本文模型更优。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治机动车污染,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率与服务水平,针对慢行交通出行者特性开 展研究。以铜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为数据基础,将其分为家庭属性、个人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3 个 类别,借助SPSS 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以优势比(OR) 为主要评判标准,从多种属性变 量中辨识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主要变量,阐述出行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出行距离一般小 于3km,自行车出行距离小于5km,各种属性变量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步行与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变量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倾向于步行而男性使用自行车的几率更高;非通勤出 行以步行为主;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提升会降低步行使用率,而对自行车出行基本不产生影响;家 庭收入与是否选择慢行交通出行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公共自行车服务水平,确定公共自行车出行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从个体属性和出行特征两方面对公共自行车使用者进行随机调查。随后,从使用者特征、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分析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出行特征数据进行分析,找出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以中、青年为主,出行主要目的为上、下班和购物。相比高收入群体,低收入群体较多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采用换乘模式出行的公共自行车使用者占62.5%,早晚高峰时段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比例均较高。出行距离和出行时间分别为1~4km、15~30min时,出行者更倾向于选择公共自行车出行。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出行者每周使用公共自行车出行频率的主要因素为是否拥有小汽车、出行目的和出行时耗。基于分析结果,掌握公共自行车出行规律,可为提升公共自行车的利用率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无论对通勤者个人还是整个社会,自行车通勤方式要优于其他出行方式.尽管如此,很大一部分通勤者还是放弃了自行车方式.为巩固自行车通勤激励政策的理论基础,研究了影响人们选择自行车通勤方式的决定因素;由于许多自行车通勤者并不是每天都骑车上下班,所以也考虑了其日常出行方式选择情况,以使用频率表示.为明确上述决定因素对自行车通勤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大中城市当中,自行车所承担的客运交通的比重相当大。据有关资料统计,2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自行车出行量占城市总出行量的比例约为36%,大大超过公交客运量。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非机动车出行的出行范围,在上海、天津、武汉等国内特大城市,甚至出现了非机动车出行比例上升的状况。以广州的情况为例,实施部分道路的禁非改造后,交通方式构成中,自行车占总出行量的比例由1984年的34.05%降至1999年的21.47%,而摩托车、私家车及出租车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其出行比例都在上升,公交系统(包括地铁)出行比例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因此,并不能说明禁止非机动车出行是积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分析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分布、出行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通化市城市居民出行的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通化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优化道路网络、优先发展公交、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合理配置停车设施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成都-武汉既有线出行旅客的问卷调查,以及样本数据的归纳分析,对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以乘车方式与客运产品作为选择肢,旅客主体、出行特性及列车服务特性的各项指标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乘车方式位于上层、客运产品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 模型.模型的上下层参数标定结果表明,旅客的收入状况、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列车票价及运行时间对其乘车方案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旅客的年龄、出行费用来源、收入状况、出行距离,以及列车票价、运行时间对其客运产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铁路客运产品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其合理设计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与交通政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天津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对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成本等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天津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并与我国其他部分城市的居民出行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针对未来发展趋势对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校园内部人员出行存在的种种问题,研究了大学校园内部巴士的规划与设计方法,对校内出行的现状特征与需求意愿进行调查.深入分析校园内部人员出行的行为特征,包括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频率、出行起讫点、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等方面,总结校内出行与普通出行的不同之处,并基于出行满意度与意愿调查的结果,提出校内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比分析宁波市与国内其他城市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宁波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针对其出行总量增加、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城市交通大区间的联系通道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对宁波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公交优先发展、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及实施交通需求管理等建议.对于推动该市的交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Travel Behavior Analysis of the Females in Beij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urban life, compared with the same age group of male contrast, the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female travel behavior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e sample data of Beijing 2005 travel survey,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emale travel behavior in the travel rate, travel consumption, trip purpose, and travel mode. Furthermore,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the trip chain, to construct a female morning commuter trip chain choice behavior model with noncollection theories and methods, to analyze 10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 female individual's choice of a trip chain from the source. Subsequently, model parameters are estimated, to calculate the incidents that can help to quantitatively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each factor on a female's choice of the trip chai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vel rate of elderly women is far lower than that of elderly men. Female travel proportion in shopping and social activities i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male travelers, and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families create important constraints in their average travel time consumption. The main travel mode of the female is walking, which is far more than that of a male. Age, whether they hold licenses, monthly income, and transport ownership are dominant factors for the female's choice of the trip chain.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机动化发展,北京市道路网络已经形成并且道路网络系统的供给能力和服务需求日渐趋近,路网供需之间的平衡变得脆弱,路网的交通拥堵更加容易发生,偶然事件对整体网络的破坏性影响越来越大。路网可靠性评相对传统评价指标,它能够另一个侧面反映路网运行的波动性,评估路网承受扰动的能力。出租车是北京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状态对北京市道路网络整体的状态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本文以出租车车载智能卡采集的载客行程时间数据为基础,研究提出新的单位距离行程时间可靠性评价指标和方法,并使用该指标和方法对北京市路网的可靠性水平进行实例评价。  相似文献   

18.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9.
城市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交通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需求的强度,而且提供了一条定量分析城市交通需求影响因素途径。本文以具有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城市:大连和沈阳为例,采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计算获得能够反映密度差异的城市密度,并且根据城市交通需求的特点,把城市密度分为单密度和符合密度两种,通过空间统计分析,分析各种城市密度对交通发生、出行距离、出行时间和出行方式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城市密度有效作用于不同的交通需求特性;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城市密度与交通需求之间的存在明显的单调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