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以北京地铁6号线平安里站—北海北站矿山法区间下穿地铁4号线既有盾构区间特级风险源工程为背景,介绍了WSS深孔注浆工法在矿山施工地层超前加固中的应用,实践证明采用WSS工法对隧道土体进行超前加固,有效控制了既有线结构的沉降,保证了既有线结构的安全,同时,该次矿山法区间成功下穿盾构区间为北京市轨道交通工程的首次,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2.
地铁新线区间隧道下穿地铁既有线的二衬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一双井站区间暗挖段下穿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一大望路站区间为例.阐述地铁新线下穿段二次衬砌施工时,为保证地铁既有线的沉降控制标准,采用保留初支结构竖向临时支撑,并改进支撑处防水工艺的二衬施工技术,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铁新建5号线东单站垂直上穿既有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基于Peck公式预测施工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为-34.5~-69.0 mm.为了严格控制地表沉降和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采用工程类比法和FLAC3D有限元法,对柱洞法、中洞法和侧洞法3种地铁车站施工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柱洞法引起的地表沉降、既有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及结构内力变化均明显小于中洞法及侧洞法,因此施工方案选用柱洞法,并且洞室1、洞室3和洞室8的开挖以及中部梁柱体系施作阶段是柱洞法施工的关键控制步骤.施工完成后,实测地表最大沉降为-53.2 mm,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底板最大上浮为7.7mm,均在控制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铁10号线国贸站—双井站区间暗挖下穿既有1号线地铁区间,允许沉降值为5mm,工程条件敏感而苛刻。施工中对原设计的受力转换方案进行了改进,后破除竖向中隔壁,并在最危险的段落增加设置了马蹄形承载加强环结构。施工中对工程实施了严格的工艺控制,进行了全程信息化施工,既有线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工法采用得当,工期得以缩减,造价得到有效控制,技术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基坑开挖引起下卧地铁区间隧道上浮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坑开挖对其下部的地铁区间隧道有明显的影响.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浦江南浦路站--浦江耀华路站区间的中间风道基坑工程位于地铁区间隧道的上方,坑底距隧道顶的最小距离仅为9 m.基坑开挖对该地铁区间隧道上浮影响的分析与计算成为该工程的关键.为此建立了该基坑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对实际施工工况进行模拟,动态地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开挖卸荷对地铁区间隧道上浮的影响:下行隧道上浮较上行线要大.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地铁区间隧道变形值超过允许值,需对隧道周围土体进行加固处理,或者采用堆载的方法.建议加载大小为160 kN/m2;若采用坑底加固的方法,加固弹性模量为30 MPa.  相似文献   

6.
北京地铁大跨区间隧道“PBA”法施工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地铁10号线苏州街站至黄庄站区间单孔三线大跨隧道为例,介绍"PBA"法原理和施工关键技术,分析总结了"PBA"法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PBA"法在当前地铁区间大跨隧道施工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为今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浅埋暗挖地铁车站下穿既有线结构施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铁5号线崇文门车站过既有线段为研究对象,对下穿既有线结构的新线地铁车站施工方法进行研究。采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柱洞法、中洞法和侧洞法3种大断面地铁车站施工方法的施工全过程进行三维仿真分析,研究地表沉降、既有线沉降、既有线变形缝两端结构差异沉降和塑性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3种工法下第1阶段开挖造成的地表沉降在总沉降中占主要部分,柱洞法施工造成的地表沉降和既有线结构沉降最小,中洞法次之,侧洞法最大;不同工法下相同位置处的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趋势相同,洞室上方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先增大后减小,远离洞室的变形缝两端结构的差异沉降始终增大;3种地铁开挖方法产生的塑性区基本位于洞室周围,但侧洞法的塑性区深入到既有线结构,影响既有线结构的安全运营。可见,柱洞法相对于其他2种工法具有一定优势,在地层沉降控制要求比较严格时,推荐首选柱洞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西安地铁3号线通化门站—胡家庙站区间暗挖段工程特点,提出了台阶法+临时仰拱、中隔法(CD法)和交叉中隔法(CRD法)三种可行工法。运用FLAC数值模拟方法对三种工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进行了预测分析,确定台阶法+临时仰拱法为最优施工工法。实测结果表明,暗挖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满足变形要求,提出的暗挖段施工工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9.
依托武汉轨道交通 3 号线王—宗区间工程,结合现场地质和环境条件,分析矿山法+盾构空推的组合工法 对穿越汉江复杂环境及地层的适应性。同时介绍王—宗区间组合工法的工法分界面的选取原则、组合工法盾构段 洞内盾构接收方案、空推段盾构反力不足管片无法顶紧的解决方案、由于初支内径远大于盾构管片外径导致的空 推段管片与初支的空隙填充的解决方案。武汉轨道交通 3 号线王—宗区间工程已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为类似的 越江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福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站前大道站~福州南站区间以及出入场线施工工法与福州南站站前交叉渡线的设计密切相关,根据福州南站建设计划,福州南站于2010年4月高铁通车。通过对站前大道站~福州南站以及出入场线立体交叉四线区间施工工法的分析与研究,结合站前交叉渡线的设计方式,在确保福州南站正常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了合理的区间施工工法和站前交叉渡线形式。  相似文献   

11.
复杂环境下地铁暗挖车站双侧壁导坑法支撑体系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轨道交通10号线工程渝北广场站为大断面暗挖隧道,车站位于重庆市区繁华地段,为保证车站隧道的安全施工以及邻近既有建筑结构的安全,对暗挖隧道开挖施工方案进行优化设计。采用Midas GTS有限元数值软件,对弧形壁(原双侧壁)和直壁法(双侧壁)开挖方案进行全过程动态模拟,结合监控量测数据,综合对比分析隧道变形和支护结构内力。结果表明,本工程地质条件下,采用直壁法施工方案切实可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地质条件中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最终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铁已形成网络化运营模式,换乘节点越来越多。因为规划等原因,建设较早的地铁线路没有预留后期换乘接入条件。因此,在新线建设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建站带来的既有车站换乘改造和升级。其中,通信传输系统的改移和升级建设是重点工作之一。通信系统是城市轨道的交通神经,包括公安通信系统,民用通信系统和专用通信系统等,支持控制中心与车站、车辆的信息往来,并为乘客提供稳定的通信服务。针对在既有线运行条件下,换乘站改造带来的通信设备改移以及通信扩容需求等问题进行方案探讨,提出公安传输系统增强型MSTP建设方案和骨干传输系统OTN建设方案。以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为例进行方案设计,10号线西土城站与新建地铁昌平线南延(简称昌南线)相交,换乘站建筑结构及功能的改变,对通信系统的设备升级、机房部署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将设计方案应用于该换乘项目,验证了所提方案的合理性,研究成果以期为其他既有站换乘改造的通信系统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线下穿既有线问题对广州地铁在建线路的土建安全、投资、工期和质量具有重大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对广州地铁6、2号线海珠广场换乘站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中,控制了6号线下穿2号线工程过程中的土建施工风险。  相似文献   

14.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6号线首期工程的复杂地段,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地进行明暗挖结合车站的设计实践,全线10座明暗挖车站中,有9种不同形式的明暗结合方式。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对各站明暗结合特点进行分析:文化公园左线采用暗挖以免影响地面古树;海珠广场站是国内首次采用上明下暗结合的车站,丰富了明暗结合的形式;一德路站、沙河站车站暗挖区间的施工确保全线的运营开通,突出了明暗挖车站的优点;团一大广场站,地面附属与广场景观融为一体;东山口站先隧后站,确保工期;区庄站超浅埋大断面暗挖,其难度为国内之最;黄花岗站地下站厅与周边环境的充分结合,做到地铁参与各方多赢的格局;燕塘站基底处理成为范例。  相似文献   

15.
北京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4号线区间盾构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地铁线下穿地铁既有线隧道施工的核心目标是保证在建线和既有线的安全。结合北京地铁6号线下穿既有盾构区间的矿山法隧道施工实例,从隧道支护机理出发,介绍了该隧道的施工方案。其内容包括下穿既有线总体方案、具体施工方案、既有线加固、施工工序、技术措施和相应的技术参数等。现场监控量测和施工实践表明,该矿山法隧道的施工方案获得成功,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就某电力隧道临近既有地铁区间施工为实例,对其施工过程进行模拟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分析地铁结构变形情况、内力变化、变形缝沉降等,分析评估其对既有地铁结构的影响,并对施工工法提出一定的建议,以保证地铁结构的安全可靠,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建高速铁路联络线引入邻近既有线时,联络线建设引发的附加荷载可能对既有路基产生扰动。本文依托鲁南高速铁路曲阜东站联络线接轨段路基工程,开展不同桩型群桩试桩试验,研究群桩成桩对邻近场地的挤土变形影响,同时对比不同桩型成桩工艺的优缺点,进而为联络线地基加固方案提供设计依据。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接轨段路基变形监测数据,研究联络线地基加固及路基填筑对既有路基的扰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联络线地基加固选用灌注桩要优于预应力管桩和微型注浆钢管桩。鲁南高速铁路曲阜东站接轨段联络线采用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承台板结构进行地基加固对既有京沪高速铁路路基扰动的影响微弱。采用轻质混凝土进行路基填筑,既有路基最大沉降变形为4.7 mm,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8.
既有线包西线延安北至新丰镇段,是铁路网中“八纵八横”运输主通道“包柳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目前该既有线路标准低,站后运营设备从简配备及陈旧、落后,已成为“包柳通道”中的“瓶颈”,必须对该线进行扩能改造。而既有黄陵车站能力非常紧张,站线能力不配套.黄陵车站改建方案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到该线扩能改造工程的效果,因此,本文就车站改建方案作了综合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天津地铁5号线思源道站结建工程为背景,从施工监测和数值模拟两方面对基坑施工过程的变形控制进行研究。通过对周边环境、深层位移、基坑自身支撑体系等进行监测,实现工程施工全过程数据信息的无缝对接和实时反馈,保证了既有地铁站安全运营。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对基坑周边环境竖向沉降、水平位移、基坑自身支护体系受力变化等进行研究分析,验证基坑开挖方式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零距离近接既有地铁站地下空间拓建施工,基坑采用"分层岛式"开挖及"地下连续墙+混凝土环形内支撑"支护体系,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确保周边环境和基坑自身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