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结合民族工作的历史情况和现实需求提出的要求。这一论题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据,也在实践中焕发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联合体”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根基,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大一统”和“家国同构”的哲学思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国哲学源流;现代政治哲学“权利与共同体塑造”的观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哲学原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哲学基础。要深刻揭露和深入批判资本主义错误思潮、“传统文化中的‘大民族主义’思想”和西方错误的政治哲学立场等危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要在马克思主义“联合体”塑造的制度实践与文化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文化实践与经济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繁荣的治理实践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从观念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2.
文化基因是存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系统中的最深层元素,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中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栖息地和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文化自信是中国道路自信的原生因子和良田沃土,马克思主义是文化自信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资源地位,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文化转型总方针。新时代文化转型要求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积极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之一.南海神文化见证了我国海洋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也为我国二十一世纪由大陆而海洋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4.
进入90年代,党和政府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十分重视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反复强调对于学生要进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优良传统、传统美德的教育。这不仅是党和政府思想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的历史新任务。一、重新认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价值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高层次的中国文化传统,它是中国文化结构中的灵魂,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情感、民族性格等等。民族凝…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高校法治教育发展滞后,应在现代法治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让法治成为大学生的精神信仰和生活方式,让大学生成为全社会遵纪守法的模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是高职"概论"课教学重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主渠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教学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为目标和重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构建学理性的教学内容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彰显理论的文化魅力,用具有文化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践行文化自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华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蕴含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指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向同行,相融相通,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探索其实施路径,有利于"新工科"的课程建设,从而体现当下的教育目标,有利于深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和谐共振。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必须找到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精神文化根脉,才能真正落地生根,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正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诉求。做好优秀传统文化顶层设计,传承民族血脉、发挥时代价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9.
经略海洋、盛世起航.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在这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治国理政新方略,从文化自信的视角展开对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内涵研究迫在眉睫.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坚信向前看能用本民族文化来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向后看能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文化自信的关键就是热爱与传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文化自信的实质就是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新时代需要从中国国家安全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的新高度加强对航海院校加强海洋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行依法治国,建议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当前,我国正处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急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为其保驾护航。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至关重要。本文试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要意义。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因素和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途径等三个方面就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个国家的社会治理方式必然取决于其它历史背景和国情,在中国,由于传统伦理法文化的特殊性,由于市场经济刚刚起步,纯粹的法治并不完全适用,而只能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德治和法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德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能促进社会主义道德制度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论述,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深化行业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是以实行法治为重心的战略体系;依法治国的基础是全民普法,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超越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两极对峙.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是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割裂开来,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是把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相统一.从一定意义上讲,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纪之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深刻的批判了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创造性的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但同时也肯定了英雄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中华民族也素来尊重英雄、崇尚英雄。在新时代捍卫和传承英雄精神有着重要意义,从国家层面上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从社会层面上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从个人层面讲,可以感染广大劳动者勤奋做事、勤勉为人、勤劳致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华夏子孙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不仅体现为政治、经济的话语权,还表现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及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自信。在南通市的地方高校中,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大致通过公选课与文化社团等途径实现,对促进大学生的品德修养有所裨益,但依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能建立健全传统文化课程设置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建设和内容推送,与思想政治课有机融合,将能更好地促进南通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增进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所具有的独特文化深深地蕴藏在它的语言之中。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而大学语文涵盖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崇高的民族精神,优秀的民族品格,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具体体现。淡化大学语文教育即是忽略民族文化的弘扬,因此,必须加强大学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18.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就是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可、尊重、敬仰与传承、发扬、创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构成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因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而不断进行创新,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9.
真正面向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提问方式"。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当首先确立"中国提问方式",以此来逐步形成明确的研究范式和科学合理的问题意识,防范学院化、贵族化、西化的倾向,直接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面向中国人的现实生活。确立"中国提问方式"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终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一个重要机制和环节,也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实践最直接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提问方式"的基本原则应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当代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内在统一,大胆吸收中国哲学的实践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哲学化,坚持中国与世界互为方法的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精神的话语具有确证中国精神存在、推动中国精神发展、实现中国精神现实性的重要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中国精神的话语却没能完全承担起对中国精神进行言说与建构、转化与发展、预设与共享的任务。中国精神的话语应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土壤上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中国人在革除现代性流弊时的价值主张,为解决人类发展的问题贡献中国智慧。要使这一话语样态被不断重复、评说,必须抓住三个主要环节:一是围绕中国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话语融通,三是中国精神的理论话语与中国人民生活世界的深入对接、交汇与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