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公路交通数据实时采集中的技术同题,提出了用多类型传感器检测交通参数和进行复杂车型分类的方法。叙述了一个实用的软件系统设计.探讨了多传感器检测数据的关联与融合、检测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实现了交通数据高精度测量和车型的精确分类。  相似文献   

2.
针对如何使用有限的传感器而获得最大的事件检测效益的问题,依据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拓扑特点,充分利用匝道以及出入口的重要特性,以常规的最短路径算法为基础研究了一种交通事件传感器的优化布设方法,以高速公路网络行程时间标准差作为优化目标,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前提下,分别布设和优化路段和出入口事件检测器,形成两层结构的事件检测传感器网络体系。并以上海市高速公路网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结果表明,依据合适的优化方法可以确定传感器最佳布设位置和数量,同时结合高效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可以全面提升交通事件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车辆检测传感器可以准确实时获得各种交通数据(包括车流量、车速度、车辆密度、车头距离、占有率等),是智能交通系统(ITS,IntelligentTrafficSystem)中最重要的交通数据采集设备之一。针对道路上车辆检测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内外车辆检测器技术的发展状况,使用ARM磁阻传感器,将单片机控制技术和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引入到车辆传感器的设计中,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设备安装的工程量,开发出了适用性更强的车辆传感器。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需求,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与此同时,平安交通、智慧交通也成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的有机体系。在超限检测尤其是车辆的长、宽、高的检测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和市场。本系统采用激光雷达传感器作为车辆检测的传感器,组合实现双向车道车辆的不停车实时检测,利用点云库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得到车辆长宽高数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交通路口排队长度检测方法,该系统以无线地磁车辆检测器作为数据检测来源,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构建了一种互联感知的分布式检测系统.系统以多检测节点协同工作的模式,由点到面,实现排队长度等深度路交通流信息获取,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提供准确的路网交通流数据.系统基于交通流特性建立数学模型,采用无线地磁车辆检测器及多传感器融合算法实现交通路口各方向排队长度检测.可实现红灯期间实时排队长度检测及绿灯放行期间队首位置判别及实时排队长度检测.通过绿信比优化,均衡各相位绿灯时间的分配,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光纤传感技术及其与传统的传感器相比所具有的优点,结合汽车测试技术的发展,重点综述了光纤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对发动机监测、轮胎健康监控、汽车导航、交通及路面监控、汽车关键部件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交通事件检测算法是交通事件检测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合适的检测算法对于及时处理交通事件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促进公路交通事件检测的研究,系统地梳理了传统间接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的代表性算法的优缺点;对一些前沿交通事件检测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基于小波变换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基于SVM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和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交通事件检测方法,并展望了未来交通事件检测算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系统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通事件检测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技术.文中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结合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监控所需和已有监控设施,对基于视频图像的交通事件检测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系统的开发和测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一种用激光扫描和光电转换技术检测活塞环漏光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交通图像的相关内容,包括其获得方式、交通参数的提取、图像的压缩方式及形式,针对交通图像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讨论,如车牌检测和识别、闯红灯检测技术、超速检测技术、道路识别系统,提出了在处理过程中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智慧交通的不断进步,无人驾驶技术正日益发展,目前我国在无人驾驶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但同时也面临着潜在的风险。例如,传感器性能限制下的技术风险、信息交互延迟导致的安全风险和基础设施不足引发的基建风险。本文旨在研究智慧交通发展背景下无人驾驶技术的风险评估,采用大数据感知技术和决策技术,利用RCNN、YOLO、SSD等物体检测算法和滤波算法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检测与处理,进而提高追踪目标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利用新兴技术构建一个基于感知信息网的新型风险评估模型,揭示无人驾驶技术在智慧交通发展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为其广泛的应用提供科学的支持,以确保无人驾驶技术的可持续和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对比测试,研究分析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精度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用于公路工程测量的可行性.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生成的DTM平面精度优于高程精度,平面和高程精度基本满足公路工程精密地形图测量、纵断面测量以及横断面测量的要求.影响地面激光扫描系统测量精度的主要因素为点云控制点的精度,包括点云控制点的测量精度、测量时标志的对点精度以及点云控制点的大小,要提高地面激光扫描系统测量精度,应特别注意点云控制点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一种新型的路况信息监控器-远程交通微波传感器RTMS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性,并与其它道路交通检测技术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RTMS用于交叉路口的信号灯控制管理,根据DTMS对交叉路口交通状况的实时探测,实现对交叉路口的自寻优控制,可有效地疏导交通,改善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4.
该文首先介绍了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论述了激光扫描数据的采集过程及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工程应用案例,对激光扫描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的不同阶段和领域应用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激光扫描技术在公路勘察设计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外视频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对目前视频交通事件检测技术所采用的虚拟线圈检测技术、识别与轨迹追踪技术进行了具体介绍,对基于各种检测原理的检测算法、检测流程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结合视频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的市场需求对该技术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方向进行了预测,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识别与轨迹追踪技术的交通事件检测技术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作者在西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在国内外前期研究基础之上,结合交通安全性能分析,对交通事件检测技术进行了二次识别研究,大大拓宽了检测技术的范围,拓展了检测技术的深度,为视频交通事件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沥青路面动力响应检测传感器的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路面结构复杂的施工环境和力学特点,研究开发了一套用于检测实际交通荷载下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传感器,并进行了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的野外现场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传感器不仅能够承受施工时的高温和强剪切破坏作用,在没有特殊保护措施情况下,传感器成活率达82%,而且该传感器灵敏度高,抗噪声能力强;能够检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面层底部、上基层和下基层底部的动应变。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交通建设项目质量检测与评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适应我国交通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交通建设项目质量检验与评估进行管理已成为必然趋势.采用Microsoft.Net技术,运用Asp.Net技术实现B/S 3层体系结构,对交通建设项目质量检测与评估系统的总体结构、网络结构和系统功能进行了设计, 并对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给出了部分用户界面实现示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现场试验,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数码摄影地质编录进行应用对比,了解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隧道掌子面及边墙地质信息提取的应用效果,根据现场实际需求情况,将两者优势进行集成,为开发新型隧道地质编录系统开拓思路.试验证明:利用现有三维激光扫描软件系统,实现如地质产状等信息的自动提取还有一定距离,但经过后期软件开发,利用激光回波强度分析、点云数据处理等,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具有产状自动识别、岩层厚度计算、掌子面前方产状预测等潜在优势.现有数码摄影地质编录系统也无法进行编录要素自动提取,但现场边墙编录效果好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相似文献   

19.
利用出租车浮动车数据对城市道路行程车速的表达能力,针对出租车空车和重车2种数据运用小波变换技术分析了城市道路交通状态突变点,据此进行了城市道路交通事件的检测。区别于以往小波变换技术,首先运用于数据降噪,再将处理数据运用交通事件检测算法判断,直接采用小波变换技术实现了对城市道路间断流的交通事件的检测。并利用实际采集数据对提出的交通事件检测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对交通事件进行更综合的检测,检测准确度得到了提高,能够为城市交通信息发布和交通诱导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企业动态     
RSS非接触式激光扫描自动找平系统 进入中国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 由西安精英港交通科技公司总代理,荷兰ROADware BV公司开发生产并享有专利的RSS非接触式激光扫描自动找平系统自2002年进入中国以来,凭借其产品本身的高性能和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