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浅谈土工布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土工布在国内外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土工布的特点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ABAQUS提供的薄膜单元M3D4R (三维四节点缩减积分薄膜单元)来模拟土工布,土体、混凝土预制桩、梁采用三维八节点缩减积分实体单元(C3D8R)进行划分,土工布采用M3D4R进行划分,并在混凝土预制桩与土体、土工布与土体之间等设置接触。整个计算模拟过程为:初始地应力平衡→预制混凝土桩、中粗砂、土工布的施工与铺设→蓄水至常水位114m。分析出西牛支渠混凝土预制桩与中粗砂之间土工布在完建与运行期的受力情况,在完建期和蓄水期土工布应力应变均小于土工布容许应力,满足强度和稳定性要求,较好地反映了土工布自身的基本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土工布的工程特性及作用、风积沙路基风积沙干压实施工工艺及效果和风积沙路基+土工布施工工艺。利用土工布加固风积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程措施,它不仅使土工布自身的工程特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可以有效防止上部砂砾石料嵌入风积沙路基,提高路基的整体稳定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特雷维拉路面专用土工布的性能及施工工艺方法;通过铺筑该土工布的实际运用,结合理论分析,阐述了在公路建设中应用该土工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特雷维拉路面专用土工布的性能及施工工艺方法;通过铺筑该土工布的实际运用,结合理论分析,阐述了在公路建设中应用该土工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聚酯长丝土工布的制作工艺十分环保,主要过程就是将聚酯轻纺丝固结成无纺布,再通过针刺方式在无纺布上刺出渗透孔,这种由聚酯材料制成的聚酯长丝土工布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土工材料,它的微观结构中聚酯长丝呈现三维排列,因此具有了较强的韧性和延展性,同时针刺性能增添了土工布的反滤性能,无纺结构和材料特性决定了聚酯长丝土工布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正是因为聚酯长丝土工布的这些物理特性,使得它在包括公路施工在内的许多工程建筑中,具有了较广泛的实用领域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下土工布施工是海上疏港公路路堤施工的先行工作,在海底涂面铺设过程中面临着海底地形不明确、海上船只定位难以及海底水流造成土工布的漂浮或折叠等问题,其施工质量和进度严重制约着疏港公路路堤施工后续工作的开展。基于SRC-CAD计算机辅助系统的海底地形云图显示技术和海上定位技术,结合已有的施工方案对水下土工布施工工艺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海底地形云图显示技术能为土工布铺设前的海底清理、整平等工作提供依据;采用边铺边压碎石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减小土工布受海底水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生活中,各项工程建筑开始逐渐变得多了起来,土工布的使用也随之增多了。于是对土工布的试验检测开始受到了重视,将以土工布在实际检测中所碰到的问题为主要对象来进行分析,寻找最合适对策。  相似文献   

9.
对土工布在防治反射裂缝中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介绍了对土工布的技术要求及施工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0.
详细阐述了在公路工程路面病害修补中,采用无纺土工布和玻纤网两种土工合成材料,能有效减缓沥青混凝土面层裂缝的产生,对土工布的特点和施工工艺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等院校的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是以专业和学科为单位来进行组织的。学科发展和人材培养成为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当前我国人文学科普遍面临着学科制度和学科范式创新、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矛盾、学术性与思想性的张力以及建立人文学科独立评价体系几方面问题和难点。在人材培养和教学领域,积极有效地开展启发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加强通才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推进人文学科专业人材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3(FGF3)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表达与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和SABC法检测61例甲状腺癌、43例甲状腺良性病变和19例癌旁组织标本的VEGF及FGF3的表达。结果甲状腺癌、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9%、16.3%、10.5%,FGF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7%、7.0%及5.3%的,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病变和癌旁组织比较,VEGF及FGF3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甲状腺癌T3/T4期组、预后不良组及复发组的强阳性表达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VEGF染色分数与甲状腺癌预后指数呈正相关(r=0.323,P=0.011);FGF3的表达与甲状腺癌组织学类型、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P>0.05),但在VEGF阳性的甲状腺癌中有更高的表达(P<0.05)。结论VEGF及FGF3的过表达可作为协助甲状腺癌诊断的一个指标,两者在甲状腺癌中有协同表达;VEGF是甲状腺癌的预后预示因子。  相似文献   

13.
公路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杰 《北方交通》2012,(4):50-52
针对公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对主体工程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从土石方平衡、取土场弃渣场设置、工程占地、施工组织设计、主体设计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的工程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水土保持评价要点及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发展的形势要求,从创新主体、创新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当前 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了交通运输行业科技创新模式演进的趋势和重点,提出在信息资源垄断被打破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形成以行业内竞争为基础、通过行业外力量激发活力的新型科技创新模式。针对未来科技创新的环境及特征,提出了交通运输行业新型科技创新模式的关键要素,即创新主体的无差别化和多元化、创新基本条件的开放性和研发过程的个性化,并提出创造无差别化、多元化、开放化、个性化的科技环境是未来科技创新的关键,旨在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提升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及其研究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形式和手段。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成为可能与必要。通过总结中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理论,检讨近20年来的研究状况,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是对产业和职业教育关系的深度优化调整,尽管产教融合战略在我国早已开始实施,也有不少人专门研究了产教融合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等,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种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两者之间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融合。主要原因在于产教融合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没有处理好。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产教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和重要的战略部署,在新时期构建高职产教融合协同体系更加必要和迫切,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建设项目的费用与效益的识别原则以及有无对比法的思路,分析社会经济效益的构成。以石家庄市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为蓝本,从受益者的角度将社会经济效益从轨道交通的建设者、轨道交通的使用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系统地阐述城轨交通的建设给城市带来的外部效益。基于以往社会效益量化模型,对石家庄地铁的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分析,并对其中可量化的效益给出计量模型,最后对石家庄轨道交通一期运营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估算。  相似文献   

18.
物资装备运输环境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物资装备运输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对于减少物资装备的损失,提高运输质量与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国内外、军内外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概括总结,依据现有研究成果,对气象、机械、生物、化学环境条件对物资装备运输的影响,以及公路、水路和航空货物运输环境条件要求进行了综合分析,对开展相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速列车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轮轨激励问题,系统归纳了轮轨激励常用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引起轨道不平顺、车轮非圆等轮轨激励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重点研究了车轮多边形磨耗、钢轨波磨等中高频轮轨激励的形成机理;从动力学性能和噪声方面阐述了轮轨激励作用对高速列车运行品质的影响,从疲劳损伤的角度分析了轮轨激励对车辆/轨道系统零部件服役性能的影响;结合现有监测技术和轮轨激励研究方法,提出了高速列车轮轨激励的研究展望。研究结果表明:现场观测、数值仿真和试验模拟是目前研究轮轨激励最常用的方法;轮轨摩擦自激振动、车辆/轨道系统零部件结构共振、材料自身特性及工艺质量是导致轮轨激励形成的根本原因;系统结构参数、运行速度、里程、载重、线路条件等因素都会影响轮轨激励的形成和发展;低频激励的存在虽然会限制列车曲线通过速度,但对车辆/轨道系统零部件服役性能影响不大;中高频激励会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品质,使系统长期处于中高频振动状态,引起零部件的结构共振,加速系统零部件的疲劳损伤;建议结合实时监测技术和精准的检测手段对轮轨激励形成机理和发展过程展开深入研究,并可通过轮轨匹配型面优化、工艺设备和减振降噪装置智能化产品的研发、车辆/轨道系统结构优化和维护保养等措施来抑制或减缓轮轨激励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功能和失效原理、分类和标准、理论和应用与列车整体碰撞响应4个方面,梳理了近20年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总结了4个方面研究的优缺点与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列车碰撞动力学的角度,阐述了车钩缓冲装置在列车碰撞中的作用,及其在车辆系统整体设计中的地位;基于欧盟、美国、日本与中国列车耐撞性和强度标准,介绍了车钩缓冲装置的子部件组成;从车钩缓冲装置理论模型在列车碰撞动力学模型和有限元模型的应用剖析其演化过程;基于当前国内外车钩缓冲装置的研究现状,指出未来轨道列车车钩缓冲装置的研究趋势和发展目标。研究结果表明:车钩缓冲装置是列车多级吸能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针对不同车钩缓冲装置类型建立不同的力学模型,准确反映缓冲器的非线性迟滞特性和压溃管的压溃吸能特性,以及车钩的运动关系;在国内外现行标准中,仅规定了车钩缓冲装置的静强度指标,且仅有货车车辆缓冲器的详细界定,缺乏中高速轨道车辆的车钩缓冲装置在动态场景下的载荷指标、能量上限等标准规范;胶泥、气液缓冲器具有比摩擦式缓冲器更好的碰撞力学性能,但其复杂的非线性特性描述依赖于准确的数学模型和试验,目前尚未对车钩缓冲装置数学模型的横向、垂向动态特性进行详细研究;应结合试验,加强研究车辆运行和碰撞过程中车钩缓冲装置的触发和失效稳定性,及其对列车纵向撞击响应的影响;中低速下较大的车钩缓冲装置刚度会导致非正常的垂向和横向响应,不同速度等级下车钩缓冲装置的力学特性和初始姿态对车辆碰撞机理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