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斯湾地区采集珍珠的历史十分悠久,至少可回溯至公元前4000年至3500年。历史上,不同的族群、部落和帝国,如苏美尔人、腓尼基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等,均曾不同程度地先后在波斯湾采珠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考古发掘成果和古代希腊、罗马、波斯、阿拉伯、中国及近代英国殖民政府官员的大量文献记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公元7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在波斯湾地区崛起之后,由于海底的珠母贝主要集中分布在阿拉伯半岛一侧的海湾,波斯湾海域的珍珠采集业在其后的1300多年内可以说是完全为阿拉伯人所控制。阿拉伯采珠船上的人员构成相当完整,不仅有船长、潜水员(采珠人)、协助潜水员下海及浮出水面的水手、在船上负责捕鱼、做饭及煮咖啡的打杂助手,甚至还有为大伙儿加油鼓劲的专职歌手,人数不算多但各司其职,合作密切。不仅如此,古代波斯湾的采珠业还逐步地形成了一整套颇为完整、严密的运作体系和制度化的安排。处于社会底层的普罗大众和黑奴在波斯湾采珠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哪哒、采珠人(黑奴)、水手和商人才是波斯湾采珠史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
公元8-9世纪亚洲商业贸易非常活跃.中国与西亚之间不仅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贸易往来,而且开辟了海路新航线.通过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国与西亚各国不断进行双向交流.沉没于印尼海域的勿里洞阿拉伯沉船,首次以大量生动的艺术品证据,印证这一时期中国与波斯湾之间活跃的商业往来和文化交流.勿里洞阿拉伯沉船上出土的文物有60 000多件,其中98%是陶瓷.这些陶瓷烧造于中国各窑口,但器物上的装饰具有明显的伊斯兰元素,是以伊斯兰工艺品为模板,为迎合伊斯兰市场制作的.它们得自进口的伊斯兰艺术品灵感,被复制于陶瓷上,又出口回波斯湾,完成了艺术制作上一个有趣的循环.  相似文献   

3.
闽南人,在英语文献中常被拼写为“Hokkiens”.这个族群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传统.早在公元10世纪初,这批生活在中国东南沿海偏远地区且与外界隔绝的居民,就已经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异国他乡.根据古代典籍的零星记载,闽南商人在海外积极经商,其足迹遍布北起高丽、南至苏门答腊岛的东西洋各商埠.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闽南商贾开始旅居国外,其中有些人甚至长期在海外侨居.闽南商贾的适应力极强,能很快地适应海外不同的生存环境.不过,他们仍然经常地依靠各种制度化安排的机制来保护或促进其商业利益的发展.闽南商人总是极有创意地建立起各种不同的商业机制,并建构起不同的族群关系网络.除了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建立、扩展并涵盖不同方面和层次的关系网络,闽南商人还形成了与其它中国商人群体不同的文化习俗特色.作为近代亚洲早期最具企业开拓精神的商贸群体,闽南商贾在古代亚洲航海贸易史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作为一个边缘化的商业群体,尽管他们在商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在当时海外社会中的地位仍然低人一等.本文拟探讨闽南商人在古代亚洲主要港埠的商业活动,并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高丽、九州岛、台湾和马尼拉等地的侨居闽商社区,以及他们所拥有的独特的经贸网络和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4.
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上丝绸之路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3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是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开始出现的.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标志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结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连接外部世界的两大动脉,但两者在分布方式、运输方式、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外来民族移居方式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不过,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精神层面及内在性质上有着共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从史前时期开始,马尔代夫群岛出产的海贝就是印度洋地区不少沿岸国家的传统货币,甚至经由缅甸、暹罗和孟加拉等地辗转输入中国,成为我国云南、四川等西南边疆地区的流通货币。本文根据中外相关文献的记载,对马尔代夫群岛海贝的名称、产地、捕捞、加工、运输、互市、贸易航线、马尔代夫帆船和水手、土著王室的垄断、穆斯林商人等问题逐一进行考察。本文认为,历史上马尔代夫群岛的海贝贸易曾经相当繁盛,孟加拉湾与波斯湾分别是印度洋东部航线与西部航线的海贝集散中心,印度的穆斯林商贾则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海贝在印度洋沿岸国家的贸易与流动,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络,将古代中国的西南腹地整合进了以孟加拉湾为中心的印度洋货币体系,进而说明古代云南和四川等地曾一度是印度洋海洋文明圈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唐代,中国与阿拉伯之间的海上交通已很发达.由于两国的商船来往频繁,故对由巴士拉出航,经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马六甲海峡到中国的航线;或者从广州起航,经越南海域、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洋、波斯湾至巴士拉的航线都了解甚多.无论在阿拉伯旅行家的游记里,或者在唐代的官方文书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尽管此前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些航线进行过考释,但总觉得尚有改善的馀地,于是在前人考释的基础上多少做些补充.  相似文献   

7.
公元10-14世纪亦即中国的宋元时期,东西贸易交流愈加繁盛。该时期大多数的贸易活动都是在商业市镇之间进行的。犹太人在当时也利用了他们分布于欧亚大陆上的流散社团从事商业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一些犹太人从波斯海岸辗转印度最终将他们的贸易网点扩展到了中国,并在中国的沿海和内地建立了数个商站,形成了一个扎根于中国的犹太人贸易网络。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调研国内外诸多海事航海保障相关部门、海外港口投资企业及其他相关涉海单位,深入分析并解读国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重点关注东盟国家航海保障服务建设,结合近年来政策导向、科学技术、航海保障服务相关技术的趋势、经济形势、e-航海发展带来的用户需求变化等因素,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保服务体系的框架以及该体系的建设规划和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主要有两大通道:陆路与海路.自汉以来,陆路贸易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到了宋代,这种格局发生了重要转折,对外贸易重心完全转移到海上,西北陆上贸易的重要性不断衰减.这种新的格局使得人们在研究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时把更多的眼光投向海路上的贸易.……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7月11日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同时也是第十个中国航海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节日,由中国航海学会、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与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宝德中国古船研究所承办的"行舟致远:扬帆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月10日在宁波举行。大会收到论文30余篇,来自境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航海历史、海上丝路、古代造船、水下考古等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