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6):148-148
<正>近日,北方首条沉管隧道——天津市重点工程海河隧道沉管预制全面完工。天津海河隧道线路全长3 648.5 m,隧道总长1 306 m,封闭段长378 m,沉管段长255 m,水下分3节沉管施工,沉管断面为36.6 m×9.65 m,基坑最大深度为26 m,总投资达23亿  相似文献   

3.
美国沉管隧道的改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韦伯斯特街和波斯两座沉管隧道在地震中出现的液化破坏现象,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5.
沉管隧道工法是水下隧道建设的主要工法之一.文中对混凝土沉管管节预制的几种主要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总结了各自特点,并介绍了采用各种方法的典型工程案例.  相似文献   

6.
7.
沉管隧道的防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唐英 《隧道及地下工程》2000,21(1):31-32,60
基槽的挖掘是沉隧道施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在技术研究中这部分常常被忽视,在此,本文作者纠正了这种看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沉管隧道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往往注重抗浮而忽略运营期的沉降,以某沉管隧道16年的长期沉降监测数据为范本,对隧道沉降的纵向分布规律,沉降稳定性分析,隧道差异沉降以及各个管节自身的竖向弯曲变形姿态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沉管隧道的沉降受到地基刚度分布、覆土厚度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隧道姿态的变化会导致沉管隧道各管节出在不同形态的自身竖向弯曲状态,进一步加剧管节受力的复杂性。综合分析显示该隧道整体趋于稳定状态,相关分析成果也可以作为同类沉管隧道结构安全分析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沈家门港海底沉管隧道浮运、沉放施工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林 《隧道建设》2015,35(9):914-919
沈家门港隧道工程为我国大陆首次采用沉管法修建的海底行人交通隧道。为解决海浪、潮汐等对沉管隧道施工的影响问题,通过力学计算分析和管段浮运、沉放方法的选择,施工窗口时间的确定,针对管段浮运、沉放、水力压接、回填等关键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阐述。得出:通过合理的施工窗口时间确定、施工方法的选择、具体施工参数的确定、适当的安全系数放大等施工控制技术,能实现海底隧道管段的浮运和沉放。  相似文献   

11.
12.
最近韩国正在釜山修建一座长约4km的沉管隧道,沉管长度为3384m,高8m,宽29m。据有关资料,这也是当今世界最长的沉管隧道之一。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沉管法修建隧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水下隧道采用沉管法施工,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各种方案进行综合比较,论述了不同横断面方案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以确定经济、合理的横断面方案。  相似文献   

14.
为使隧道工程建设者们对沉管隧道工法的历史、关键技术及发展等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便于作出较科学合理的判断,按照建设时序、地域和主要技术特点等因素对世界范围内既有的公路沉管隧道事例进行分析梳理,总结出目前沉管隧道所历经的3个主要发展阶段及其典型技术特征,并对公路沉管隧道的纵断面、结构横断面、地基基础及隧道接头等关键技术进行探讨与归纳。最后,以我国在建的超大型港珠澳沉管隧道工程为例,分析了我国外海首座公路沉管隧道设计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解决对策,可为我国公路水下隧道的方案制订及设计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韩建坤 《隧道建设》2016,36(9):1037-1044
沉管隧道工程管节浮运沉放对浮运水位和流速的要求高。南昌红谷隧道为国内首座内河中游沉管隧道,受季节降水影响,水位和流速变化幅度大,满足浮运条件的水文窗口较少。通过对管节受到的水流力和拖轮拖力计算,确定水文边界条件。采用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对浮运航道内关键点和控制断面流速、水位进行监测作为水文预报的基础。采用相应水位(流量)法和合成流量法相结合的方法预测隧址位置水位、流量,将预测的水位、流量结果导入数值计算模型计算浮运航道内的流场分布。现场实测表明,水位和流速预测误差为±30 cm、±0.15 m/s,满足管节浮运水文预报精度的要求,并有效指导浮运沉放水文窗口的选择,保障红谷隧道管节浮运沉放施工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美国旧金山市海外快速轨道运输系统(BART)、日本东京港沉管隧道、广州珠江隧道、上海外环隧道和天津海河隧道等几座典型沉管隧道的抗震分析方法做了系统总结,以期对我国沉管隧道设计水平的提高略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18.
贺维国 《隧道建设》2011,31(6):662-667
结合工程实例,主要对地层液化等级判别、隧道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等进行探讨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埋深大的隧道工程,可以采用有限元法进行地层液化判别;不同的地层液化情况对地震作用计算结果,特别是对于接头处的内力影响很大,同时应充分考虑接头间止水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汾江路南延线沉管隧道位于佛山市南部,是国内第一条建于内河中上游的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等施工工艺与传统海上或者江河沉管隧道有较大差异。为此,在介绍管段浮运沉放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坞内准备、安装临时支承垫块、安装锚缆和锚块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以E1管段为例,研究管段浮运沉放等关键施工技术和压砂法在管段基础处理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沉管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文武 《隧道建设》2009,29(4):397-404
沉管隧道工法为水下隧道建设的主要工法之一,其关键工序包括管节预制、浮运、沉放对接和基础处理等。近几十年来建成的大型混凝土沉管隧道工程,进一步发展并突破高水压、复杂水流和复杂地质条件的工程技术,能够跨越更深和更宽阔的河口、海峡水道。结合具代表性沉管隧道工程,包括Maas隧道、香港地铁过海隧道、Tuas电缆隧道、Oresund海峡隧道、Busan隧道和Bosphorus海峡隧道,着重讨论管节预制、管节防水、干坞系统和基础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