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降低路段统计尺度对交通事故黑点识别结果的影响,汲取动态划分路段原理的优点,考虑不同间距上空间相邻事故发生概率,提出基于动态分段的泊松分布黑点鉴别方法和计算模型;引入时间维度,考虑事故发展趋势,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方法(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IPA)对事故黑点严重程度进行排序;将该方法与基于动态分段的当量事故数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动态路段长度划分上更符合实际,避免了把事故黑点拆分成多个,得出的事故黑点更精确,更便于事故成因的系统分析,同时在确定黑点改善顺序时考虑了事故黑点发展趋势变化,可在有限资金约束下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为了识别高速公路事故黑点,基于历史交通事故数据,建立贝叶斯时空交互模型,估计高速公路路段事故率和超常事故率.根据其后验期望序号对路段安全性进行排序,将排序靠前的一定比例路段判定为事故黑点.利用该方法对广东开阳高速公路进行事故黑点判别,并与基于贝叶斯层级泊松模型的黑点判别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时空交互模型和层级泊松模型的事故路段排序结果存在显著差异.以事故率为安全评价指标时,2个方法判别的事故黑点中有73%相同;以超常事故率为安全评价指标时,2个方法判别的事故黑点中仅有20%相同.这与类似研究的结论一致,体现了解析时空关联和交互对事故黑点判别的重要性.另外,还对比了基于评价指标后验期望序号和后验均值的事故路段排序序号.结果显示二者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下,有限的治理资金限制了治理道路危险源的数量,为了在保障道路安全的前提下,使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大的治理效果,必须根据各类事故黑点的危险程度及治理的迫切性等对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进行排序,从而根据紧迫性大小制定事故黑点的整治计划。该文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的排序方法,考虑多重因素建立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的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评价体系,并将评价指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单元,通过模型设计、参数设计以及样本训练,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事故黑点治理紧迫性排序模型。最后,本文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对检验样本的输出值与期望值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事故黑点鉴别的客观性、公正性及识别水平,提出基于灰色聚类评价的事故黑点鉴别方法,并结合聚类因子法识别事故黑点诱发因素。该方法是将聚类思想应用于事故黑点鉴别及成因分析的全过程,可实现对不同层次事故黑点的分级管理。经鉴别,可将评价路段单元分为正常路段、一般路段及事故黑点3类,从而将道路几何条件、交通条件、环境特性属性相似的事故黑点聚为一类进行事故成因分析。依托长余高速公路的交通事故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确定上下行事故黑点数,并对其进行成因分析,且将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事故黑点及其成因与实际考察得到的事故黑点及其成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聚类分析得到的事故黑点与实际路段事故黑点基本吻合,采用基于聚类分析预测事故黑点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程龙  仪珂  陈峰  王朝辉  周晓蕾 《公路》2023,(12):44-52
为改善橡胶颗粒与水泥基材料的黏结性,提升橡胶颗粒水泥稳定基层力学性能,提出了3种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技术,明确了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效果评价方法,揭示了橡胶颗粒亲水性及表面黏附性变化规律,探明了表面处理技术对橡胶颗粒水泥稳定砂砾力学性能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经NaOH和硅烷偶联剂处理后橡胶颗粒吸水率可分别提升23.7%和21.1%;经NaOH、硅烷偶联剂、硅粉处理后橡胶颗粒水泥黏附率分别提高51.6%、129%、32.3%;经NaOH、硅烷偶联剂、硅粉处理后的橡胶颗粒水泥剥离率可分别下降21.4%、28.6%、14.3%,其中,NaOH处理后水泥剥离面积较小;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经济成本,推荐NaOH作为橡胶颗粒表面处理技术;NaOH处理后橡胶颗粒水泥稳定砂砾的力学强度和回弹模量均有所提升,其中7 d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升9.4%。  相似文献   

6.
矿粉-粉煤灰-石灰石粉胶凝体系耐低温硫酸盐腐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设计了从净浆、砂浆到混凝土一系列的矿粉-粉煤灰-石灰石粉-硅酸盐水泥胶凝体系在冰点以上的低温、硫酸镁溶液环境下的受侵蚀过程。净浆浸泡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粉煤灰掺入情况下,石灰石硅酸盐水泥受硫酸盐低温侵蚀的程度与石灰石粉在水泥中的比例有关,且呈正比关系,即石灰石粉含量愈高,受侵蚀程度愈严重;对受侵净浆剥离物的XRD分析结果证实石灰石硅酸盐水泥受侵是由于CaCO3与氢氧化钙、水化硅酸钙和硫酸镁反应生成了类似水化硫铝酸钙的产物(称其为水化碳硫硅酸钙)有关。当有矿粉、粉煤灰介入该体系后,可以明显改善石灰石硅酸盐水泥耐硫酸盐低温侵蚀性能。砂浆浸泡试验结果表明:当矿粉、粉煤灰替代石灰石粉达50%(总量达水泥胶凝体系质量的30%)时,胶砂强度损失由无粉煤灰替代的3个月8.8%、6个月13.4%,分别下降至3个月1.5%、6个月2.8%。混凝土试验结果与胶砂和净浆浸泡结果是一致的:单掺石灰石粉的混凝土低温浸泡6个月后外观已经出现明显的裂纹,浸泡后强度损失超过20%;当矿粉、粉煤灰以50%替代石灰石粉时,强度损失下降至8.0%。  相似文献   

7.
《驾驶园》2015,(12)
<正>11月3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集团各营运公司三季度投诉和事故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投诉起数下降34%,事故起数下降8%,事故费用控制在标准以内,10月份违章数较上月下降609起,下降幅度达28%,整体服务质量呈上升趋势。7月份,各营运公司以"驾驶讲文明,禁开赌气车"大讨论活动为  相似文献   

8.
活塞环外侧圆周面与气缸孔工作表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占发动机总摩擦力的25% ~50%,降低活塞环与气缸孔内圆面之间的摩擦可以明显改善燃油耗。从改善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出发,着重介绍日本活塞环有限公司为优化气缸内圆面进行微凹处理以降低气缸孔摩擦的新技术、新工艺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方法,评价了上述技术措施对降低燃油耗及CO2 排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5,(9)
通过调整胶凝材料中矿物掺合料的种类、掺量,研究了单掺矿粉、粉煤灰及复掺上述两种矿料对海工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及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与纯水泥混凝土相比,单掺矿粉、粉煤灰均会降低混凝土7d抗压强度,且强度与掺量成反比关系;单掺矿粉对混凝土28d强度无明显影响,且会增强28d混凝土抗氯离子的渗透性能,掺量达35%后增强效果不明显;混凝土性能对粉煤灰极为敏感,当掺入50%粉煤灰时,28d强度下降37%,氯离子扩散系数为纯水泥混凝土的4.4倍。  相似文献   

10.
粒径为20~30目的橡胶粉事先用水性环氧树脂处理后,用量控制为集料总量的1.5%~2.0%与水泥混合后稳定基层,可以提高其密实度,增强保水性,保证了7 d无侧限抗压、90 d劈裂以及抗折强度;试件的抗压回弹模量值有明显下降;干缩值也有降低.在相同层厚的路面结构形式中,采用此类基层可以降低其底面的弯拉应力,改善路面结构的受力性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深入研究石灰、粉煤灰黄土在路基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3组配比石灰、粉煤灰黄土击实试验,不同龄期强度试验,干湿循环作用下、冻融循环作用下及不同饱水时间强度试验。分析试验数据得出:石灰、粉煤灰黄土强度随龄期增长而缓慢增长,180d强度可达到3.5~7.5MPa;28d龄期石灰、粉煤灰黄土经过10次冻融循环后强度降低率在32%~47%之间,经过10次干湿循环后强度降低率在17%~35%之间,4~6次冻融循环或干湿循环后强度基本趋于稳定;28d龄期石灰、粉煤灰黄土经过4d饱水后强度降低率在15%~24%之间,2d饱水后强度基本上趋于稳定。结果表明:28d龄期以上的石灰、粉煤灰黄土已经完成50%左右的强度增长,且强度较高,具有较好的水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0.05∶0.15∶1和0.05∶0.2∶1配比的石灰、粉煤灰黄土力学指标比较接近,0.05∶0.1∶1配比的石灰、粉煤灰黄土力学指标较差,在工程应用中应优先考虑0.05∶0.15∶1和0.05∶0.2∶1配比。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乘客对摩托车事故的影响,基于2014年湖南省摩托车事故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分别从载客倾向性、事故责任认定、事故类型以及事故严重程度4个方面,全面研究搭载乘客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年龄阶段的驾驶员相比,16~24岁之间的驾驶员载客现象更为普遍;②良好的照明条件和平峰时段会增加载客现象的发生;③与未搭载乘客的驾驶员相比,搭载乘客的驾驶员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的比例降低48%,发生严重/死亡事故的比例降低20%;④载客事故中,单车事故比例比多车事故比例低54%,女性、幼年以及老年乘客搭乘摩托车时,驾驶员发生严重事故的比例比搭载其它乘客时低30%~50%,事故严重程度也更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出有依据性、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摩托车事故风险、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速公路分流区、合流区分别建立负二项回归模型、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混合效应负二项回归模型3种交通事故分析模型,依据AIC准则、BIC准则、对数似然值、Vuong值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并采用拟合程度最高的NB模型进行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主线年平均日交通量每增加1%,分流区、合流区事故数分别增加3. 50%,2. 23%; 2)主线平曲线半径、分合流区渐变段长度分别增加1%时,分流区年事故数减少0. 12%、0. 18%,合流区年事故数减少0. 07%、0. 28%; 3)分合流区车道数为单车道及4车道时对应的事故数相对较高; 4)分流区位于下坡路段比位于上坡路段具有更高的事故危险性,至上一分流区的距离与年事故数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较长的减速车道有利于提高交通安全性; 5)位于主线长直线路段末端的合流区诱发事故的风险较高; 6)重型车比例上升会导致年事故数升高。  相似文献   

14.
随着船舶数量的日益增长,密集通航水域AIS系统的信道负载迅速增大,出现系统时隙冲突、信道拥塞、AIS网络通信异常等现象,导致AIS应用的可信度降低,成为船舶航行安全的隐患.为了更为精确、及时地反映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实际状况,基于AIS综合应用平台实时监测AIS网络通信性能指标,以长江武汉段AIS数据为基础,选取一周的指标监测数据,从网络容量、网络信道负载率、网络吞吐率、网络阻塞率、网络利用率5个方面对该水域AIS网络通信性能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仿真研究了AIS网络通信性能的变化趋势和极限状况.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长江干线武汉段AIS网络信道负载率在15%左右,吞吐率接近100%,通信性能良好.随着船舶数的增加,网络信道负载率达到60.5%时,出现AIS网络通信阻塞现象,并得到通信阻塞时13种运动状态下的船舶数分布.研究结果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研究水域的AIS网络通信性能,为内河海事主管机关监控、管理、调控AIS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对CMA改性后中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击实特性、胀缩特性、力学特性等进行了3种配方的室内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膨胀土经CMA改性后,其自由膨胀率、液限和塑性指数显著降低,亲水能力大幅度下降;各项胀缩性指标较改性前也有大幅度下降;改性土的CBR值可达50%,浸水变形不到1%;在非饱水和饱水状态下,改性土都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说明改性后其水稳定性较好.经对比分析,1#配方改性效果较好,较适用于合肥膨胀土的改性处理.  相似文献   

16.
采用Co-60γ射线共辐照方法对聚偏氟乙烯(PVDF)超滤膜进行接枝丙烯酸(AAc)辐照改性,研究了在一定辐照剂量下AAc体积分数对接枝率的影响,以期达到改善其亲水性的目的.试验表明,在吸收剂量为25 KGy时,接枝率在较低浓度时随AAc体积分数的增大而线性增大,AAc体积分数大于0.40后,接枝率基本不再变化;采用表面水接触角、全反射红外光谱(ATR-IR)分析了膜的表面性质及变化,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了膜的表面形态.结果表明,辐照改性后膜表面接触角大幅下降,且随接枝AAc体积分数升高而降低;辐照改性后PVDF超滤膜表面膜孔数量减少,纯水通量降低,截留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对处于初、终凝前后混凝土材料选取了6个不同时间点作为振动的起振点,分别施加4种不同频率和振幅组合的振动,通过劈裂拉伸强度试验,判断受振动混凝土1、3、28d抗拉性能变化情况.试验中得到76组劈裂拉伸强度结果,有29个结果是强度降低的.这些强度降低的数据均在10%以内,其中强度降低在7%以内的占了76%.试验结果表明:对...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公路运输与安全局(NHTSA)估计近年来由于美国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机动车交通致命事故减少,总致命人数和100百万车英里(MVW)的致命率降低。从1999~2009年的10年间,总致命人数从41611人下降到33963人,致命率从1.5个致命人数/100MVW下降到1.16个致命人数/100MVW,复合年下降率分别为2.01%或2.54%。汽车制造商追求汽车紧凑性和轻量化对提高汽车安全不利,更小更轻的汽车的碰撞性不及更大更重的汽车,更大的轮距和轴距对汽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积极的影响。被动安全系统的开发已接近饱和点,利用被动安全装置降低交通事故致命率潜力有限。为进一步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硅灰掺量、砂率及天然骨料替代率对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改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制备出抗压强度较高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再掺加保水材料以制备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并研究其蒸发冷却效果。结果表明,提高硅灰掺量可增大拌和浆体量并改善界面过渡区的微观结构,提高砂率可显著增加拌和浆体量,而提高天然骨料替代率则改善了骨料颗粒级配,因此三种措施均能有效提高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当硅灰掺量为7.5%、砂率为10%、天然骨料替代率为20%时可制备出28 d抗压强度达27.3 MPa的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此时掺加保水材料制备保水性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当保水材料掺量分别为3%、5%及7%时,试样28 d抗压强度将分别降低了35.9%、51.6%及57.1%。其中,保水材料掺量为3%的透水混凝土具有持续有效的蒸发冷却效果,而保水材料掺量为5%及7%的透水混凝土则仅具有显著的早期蒸发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浸水程度试件的水稳定性及微表处对水稳性的提升效果,采用磨光及稳定度试验方法,研究25℃及50℃浸水温度下试件的质量损失率及稳定度。结果表明:不同浸水程度试件的质量损失率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循环次数大于90次时,50℃时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质量损失率的增幅变大;25℃及50℃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的稳定度分别下降至未浸水试件的92%、86%及94%、81%;150次循环试验后,与未处理试件相比,微表处处理的未浸水、干湿循环及饱水试件的稳定度分别提升45%、53%、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