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V级软弱围岩杏花村偏压隧道工程为背景,应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大断面偏压隧道进行施工动态模拟,研究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开挖过程中力学特点,通过与实际监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FLAC3D准确模拟了软弱围岩浅埋偏压隧道开挖情况,结果表明,大断面偏压隧道开挖中,偏压侧位移较大;通过围岩应力状态、衬砌结构内力比较,综合分析了大断面偏压隧道开挖力学特点,结合锚杆支护的数值分析,总结了实际工程中支护方案拟定方法及偏压隧道开挖施工注意部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麻武高速公路角儿尖隧道洞口段开挖对已支护相邻隧洞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依据角儿尖隧道地质情况,运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模拟计算,并结合现场实测情况,对已支护相邻隧道围岩位移及应力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角儿尖隧道洞口段开挖对已支护相邻隧洞围岩变形影响较大,其影响比重在30%左右,实测约为15%;针对角儿尖隧道洞口段开挖过程,应尽量缩短进尺,并控制装药量,将相邻隧洞开挖对已支护隧道的影响降到最低。研究结果为洞口段支护措施优化提供了依据,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千枚岩地质条件下的新两河关隧道为工程背景,利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上下台阶法和上断面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模拟,分析拱顶下沉、洞周收敛、掌子面挤出位移、支护应力以及塑性区开展深度等,提出适合该工程的施工工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港珠澳北岸工程珠海连接线中特大断面隧道——拱北隧道,对临海软弱地层隧道施工措施进行研究。针对上下双层隧道、管幕支护和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等特点,采用数值计算软件FLAC3D,建立管幕支护条件下隧道施工动态有限元模拟分析模型和程序,模拟双层隧道采用五台阶开挖的施工过程,从施工工序和施工力学的角度,通过分析管幕变形、地表沉降、围岩应力和稳定性等方面,验证其结构的可靠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刘云雨  奚魏征  潘屹  汪晶 《公路》2022,(5):285-291
以V级软弱围岩扎窝隧道的洞口浅埋偏压段工程为背景,应用FLAC 3D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软件对洞口偏压段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研究地形因素(仰坡)的影响下洞口段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力学行为、二次衬砌开裂机理以及现场裂缝处理措施的力学分析,通过与现场实际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分析的合理性。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现场进行处理措施前后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受力,对比分析了不进行处理和只进行一种处理措施以及同时进行两种处理措施的施工力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山岭隧道开挖经常遇到断层破碎带,开挖支护施工难度大,容易出现事故,是隧道施工的薄弱环节。文中结合史家山2号隧道,根据其地质特征,运用FLAC3D软件建立数值模型,对比了有无断层破碎带和不同工法下的穿越断层破碎带的工况,提出了断层破碎带的影响程度和适合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7.
厉工厂  倪超超  谭飞  汤瑞  张少国  张羽 《公路》2024,(3):393-399
山区隧道穿越岩堆体时,开挖扰动易导致上覆岩堆体产生局部或整体性的失稳破坏,引起工程地质灾害。以某穿越岩堆体的小净距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 3D软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对无加固措施、仅在上覆岩堆体注浆加固和岩堆体注浆结合锚索支护双重加固等3种工况进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岩堆体表面变形、隧道内拱顶沉降以及隧道上覆围岩沉降变形趋势,评估不同加固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地层注浆对控制隧道内的拱顶沉降具有较好的效果;锚索支护结合地层注浆综合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岩堆体在隧道开挖扰动下的变形,有助于提升岩堆体的稳定性。综合加固方案可以较好地解决小净距隧道穿越岩堆体诱发的工程问题,可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昆明轨道交通某区间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地表沉降的现场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模型,对盾构施工开挖过程进行模拟,计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量。讨论了不同围岩应力释放条件下地表变形规律,以及隧道围岩在相同应力释放条件下在掌子面施加支护力前、后地表变形间的联系,同时将模拟计算得到的变形数据与工程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南龙铁路矮陂隧道下穿先行施工的新埔上隧道工程为背景,运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超小净距交叉隧道先上后下施工时的位移响应及结构安全问题,并采用现场监测数据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及实测数据均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相关要求。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完工,实践证明,在合理的超前支护及衬砌结构下,先上后下施工的方法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马垭口隧道隧段YK34+645.5~+670.5在施工中发生了塌方事故。通过分析现场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塌方形成过程中围岩的变形特征及初期支护的受力情况,采用FLAC软件对典型断面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出导致此次塌方事故的关键原因。最终得出此类地质条件下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关键因素,为今后类似工程提拱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运用FLAC3D对东莞市快速轨道交通R2线鸿福路站工程的开挖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地下连续墙周围土体的沉降和水平变形,以及内支撑的轴力情况。同时,结合现场实际的施工情况以及监测结果,进行模拟结果验证。结果表明:运用FLAC3D模拟分析的结果与现场施工情况基本一致,可以很好地再现实际施工情况。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礼让隧道石膏岩段工程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2D对处于不同岩层走向中的膨胀岩隧道进行数值模拟。从宏观岩层走向对其膨胀特性的影响和微观膨胀单元平面应力状态分析两方面解释了模拟结果,阐明了膨胀岩岩层走向对其中隧道变形的影响,并揭示了洞周变形不利位置随地层走向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场的石膏岩岩层分布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局部加固的衬砌优化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该方案能够显著增强膨胀岩隧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小间距海底隧道施工相互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青岛胶州湾湾口海底隧道的工程概况并采用软件flac3D对隧道开挖和支护进行了两种方案的二维数值模拟.通过分析隧道周边关键点位移和围岩塑性区,研究了小间距海底隧道开挖支护过程对各条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有益于设计和施工的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根据竹园滑坡工程地质条件,结合滑坡的变形特征,分析了滑坡的诱发因素,主要表现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强降雨作用。采用FLAC3D软件对滑坡的变形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较好地解释了滑坡在连续强降雨作用下的实际变形,为滑坡坡治理方案选择和治理工程设计提供了地质依据和相关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15.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卓  马超 《隧道建设》2016,36(11):1337-1342
为了准确预测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等级,以降低隧道施工过程中突涌水事故的风险,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统计研究及综合分析岩溶隧道水文地质条件,选取不良地质、地层岩性、地下水位、地形地貌、岩层倾角和围岩裂隙6个主要因素作为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价指标。在不同水文地质条件下,影响因素的权重有较大差异,为避开影响因素权重分析,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进行评估。在对突涌水风险评估基础上,结合超前地质预报,优化隧道施工开挖支护方案。在工程应用中,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对某隧道进行突涌水风险评估,结果与实际施工情况较一致,并结合超前预报提出合理的支护方案,避免了隧道突涌水事故的发生,以期为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涛 《隧道建设》2014,34(10):926-930
武汉轨道交通3号线是国内第1条下穿汉江的地铁线路,由于过江区间处于特殊地层条件,遂采用矿山法结合盾构法完成施工。矿山法施工的隧道支护效果对盾构的顺利通过起着关键性作用。为了降低工程风险,减少工程成本,采用FLAC 3D软件进行计算,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锚杆长度、锚杆排距和混凝土等级等初期支护参数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1)将正交试验方法引入数值模拟中进行优化设计是可行的,该方法不仅简便,而且能显著减少试验次数;2)得出各支护参数对隧道变形及造价的影响规律,并最终确定了最优支护参数;3)验证了最优支护参数的可行性,结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封储油洞库是目前世界上石油战略储备的重要设施,为了保证该类大断面洞库的稳定,需要对洞库岩体质量进行准确评价,以便进行合理的支护设计。以某地下水封储油洞库为工程背景,选取4北洞室3个典型地段作为试验地点,采用现场工程地质勘察、三维摄影测量系统(ShapeMetriX 3D)及地质雷达测试技术相结合的手段,查明各地段围岩的工程地质特征及节理分布情况,应用Q系统分类法对试验地点岩体进行稳定性分级,依据工程类比和相关规范确定试验地段的支护方案,并运用FLAC3D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方法对支护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设计支护方案合理,能够保证围岩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分析不同施工方法对高原浅埋隧道施工过程中稳定性的影响规律,以某隧道工程实例为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双侧壁导坑法和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对比高原浅埋隧道在2种施工方法中的围岩变形、支护应力和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双侧壁导坑法在控制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方面优于三台阶预留核心土法;支护拉压应力更小,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也更加均匀合理。因此,对于高原浅埋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深基坑的安全性是岩土工程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基坑的设计、施工面临更为严格的要求。运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江苏某高层深基坑分步开挖支护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地层-结构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计算软件FLAC对三峡翻坝高速公路的季家坡隧道进行了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的数值模拟,文章分析了隧道开挖后支护前和支护后隧洞围岩变形、应力重分布、围岩塑性区范围,进一步证明了隧道支护方案的有效性,并对支护结构做出了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