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是一个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尺。苏州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机能退化的老年人的比例日益提高,为行动不便者的提供可满足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轨道交通是承载城市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构建轨道交通站无障碍环境是全社会无障碍“通用设计”的缩影,选取苏州轨道交通的部分站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以及实地调研等方式,调查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的建设情况,分析乘客在使用相关设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需求,为后续的优化提升研究工作指引方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快速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提出了除考虑残疾人外应全面考虑老年人、孕妇、带有幼儿的及其他出行有某些障碍的人。“无障碍”设计应为所有弱出行者服务。日本是当今城市轨道交通“无障碍”设施方面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文中编列了日本现丰采用的一些“无障碍”设施,以供设计者参考借鉴,并期望我国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将有一个全民共享的安全、方便的城市轨道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3.
济南市BRT乘客特性和满意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济南市BRT所服务的主要人群、出行目的、是否缩短行程时间、是否吸引私家车主乘坐和人们的满意度等问题,对济南市BRT沿线车站的乘客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调查分析表明,乘客对BRT的满意度比较高,认为BRT的最大优势为速度快,基本达到设计目的,但车上比较拥挤,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黄静 《交通科技》2009,(5):91-94
结合厦门的城市规模及经济水平、居民的出行方式、城市道路条件等自身条件,对厦门快速交通系统(BRT)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并介绍了厦门BRT一期工程情况。实践证明,厦门BRT定位准确,对改善出行条件、缓解交通拥堵及提高出行效率起到很大作用,为破解城市交通难问题做出了有益尝试,充分体现了BRT“大容量、安全、便捷、准时、舒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BRT是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型,并采用上海市出行人次实际数据和拟合数据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采用所建立的土地利用与交通系统关系模型进行预测,得出当前发展趋势下不采取任何措施和实施BRT措施的未来年路网服务水平指标,通过比较BRT方式在吸引不同比例客流情况下地面客流重新分配后路网服务水平的变化,对BRT的实施效果进行仿真评价.  相似文献   

6.
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城市BRT实施效果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实施效果分析应遵循的原则,以南中轴为例从乘客出行状况、服务水平、社会车辆运行状况及全线断面流量等方面分析BRT建设的效果。通过对已有BRT建设的分析,可以更加合理和公正地分配城市稀缺的交通空间资源,对目前的运营管理及即将投入建设的BRT线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统中可能的瓶颈设施进行分类,明确以车站设施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马尔科夫方程建立车站排队服务模型,并利用VISSIM软件对广州中山大道BRT系统24个车站进行仿真,得到了车站模型的各项指标参数;以车站发生排队概率、车辆平均停站时间、站台乘客平均候车时间、车站泊位饱和度、车站平均排队长度5个主要性能指标为基础建立BRT车站瓶颈识别体系,对广州中山大道BRT各车站进行综合评价打分,确定岗顶站、师大暨大站、棠东站为潜在瓶颈车站。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需求逐渐从“有”转向“优”,对于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通过调研城市道路中常见的无障碍设施所存在的问题,以人民需求目标为导向,提出了优化提升无障碍设施的策略,以期引领无障碍设施由符合规范要求向满足高质量需求所迭代。  相似文献   

9.
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城市无障碍需求的提升。选取了城市人行横道、人行地下通道和人行天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武汉市24个调研对象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并对主要的设施管理单位进行了管理调研。深入分析了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提出了武汉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设计,确保包括残疾人群体、老年人、儿童、孕妇及临时受伤人士等能安全、方便参与社会生活和使用公共设施,文章通过分析无障碍设计的理念与原则、车站的无障碍设计范围以及具体设计要点,包括站前广场、地面出入口、站厅层公共区、站台层公共区的无障碍布局与设施配置等,旨在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无障碍性,进而促进社会整体的包容性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选取了武汉市城市人行地下通道过街设施作为调研对象,实地调研了8个典型案例无障碍设施的运营状态,初步分析了人行地下通道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并从维护管理角度分析了垂直交通常用无障碍设施的特点,也提出了相关设计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兰州市首条BRT线路自开通运营以来,已给安宁到西站沿线以及周边居民的出行带来了许多便利。但经过多年运营,道路车站站点路面出现车辙、路面推移、拥包、碎裂、坑槽等路面病害,严重影响BRT公交车的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亟待治理改善。通过对BRT站点路面病害的深入调查并分析原因,提出了可行的路面病害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薇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8):13-14,27,382,383
车站不仅是快速公交(BR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瓶颈,对整个系统的通行能力和稳定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是和乘客之间的重要媒介。BRT站台的设计对整个系统的通行能力、运营稳定性,以及对乘客的吸引力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站台形式、规模、位置、外观、附属设施等方面对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力求为国内外其他快速公交系统的设计及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现有公共交通线网结构下BRT线路布设优化问题,对快速公交线路布设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快速公交的发展特点,以乘客总出行时耗最小和车公里成本投入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快速公交布局优化的模型,并且给出了优化目标和相应约束条件的函数表达式。通过事例分析对BRT线路布设优化算法进行说明,从而得知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BRT站距影响乘客到达BRT 站点所花费的平均时间,这种影响对步行到站者的出行显得尤为明显。首先,对BRT走廊辐射区域进行了细致的解析,以到站时间受站距影响较大的步行到站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步行到站者的平均到站时间,得到了步行到站平均时间同站距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以增加站点数量造成的平均步行到站时间减少同BRT车辆运行时间的增加两者之间的平衡为目标,建立了BRT走廊站距优化模型,给出了模型参数的标定方法。该模型对BRT 影响区进行细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能为BRT实际设站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广州快速公交(BRT)系统公交线路为研究对象,选择客流时间分布特征、站台集散量、车辆满载率、平均乘距、方向不均衡系数及免费换乘率等指标对客流特征进行计算分析,并针对广州BRT系统半开放、半封闭的特性讨论免费换乘问题,提出了基于IC卡信息匹配乘客出行起讫点的方法,通过获取乘客选择换乘路径信息优化BRT系统运营组织及线路运力配置计划,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同时为免费换乘补贴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7.
以往是通过城市道路无障碍单体设施的布置要求及设施数量,来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的服务水平,针对如何更为有效地量化反映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的研究较少。结合北京热点区域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布置情况,从无障碍设施系统化布置的角度,选取合适的评价因子及评价方法,初步建立评价体系,为城市道路无障碍环境服务水平提供量化衡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线网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常规公交线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衡量多式公共交通线网运力资源分布均衡性的新指标.以给定的公共交通出行OD为前提,在考虑出行者策略选择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既有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条件下对BRT线网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模型,给出了求解思路,通过模拟系统开发,采用遗传算法和PSO(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算法相结合的混合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  相似文献   

19.
当前数字创新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但残疾人群体却往往因身体缺陷难以获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福利,逐渐形成了“数字鸿沟”。为打破这一困境,应加强信息无障碍在政策和法律层面的支持,并针对不同残疾人群体面临的主要困境,加强无障碍领域相关科技应用。本文以北京Maa S(出行即服务)无障碍出行服务为例,论述无障碍科技的使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助力残疾群体在特定场景(如交通出行)缓解焦虑、提升幸福感,减轻城市不平等并改善信息障碍。此外,本文针对目前无障碍科技的应用的局限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推进无障碍智慧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交通宁静化是一种通过采取系统的软、硬设施降低机动车出行对交通环境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行人及非机动车出行舒适度与安全度的设计理念。通过对交通宁静化措施的发展历程、适用范围、工程案例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对宁静化措施的规范化应用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