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利用Fluent软件对受电弓导流板气动特性进行二维数值研究,计算了不同来流攻角时导流板翼型周围流场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并得出相应角度下的升力及阻力系数,求出导流板产生的升力及阻力,为受电弓稳定受流的气动补偿控制做出可行性预测。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受电弓导流板获取空气动力的方式调节弓网动态接触压力,分析了导流板形状、尺寸以及安装角度对受电弓空气动力分布的影响,并通过改进受电弓导流板获得理想的受电弓受流质量。  相似文献   

3.
受电弓导流罩是改善高速动车组气动性能的重要部件。为降低高速动车组受电弓导流罩区域的气动阻力,基于DOE(实验设计)方法对优化空间均匀采样,进行了涉及气动性能、结构强度等性能指标的多学科优化设计;然后借助NCGA(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建立近似模型,寻求气动阻力、结构强度综合性能最佳的导流罩结构。结果表明,最佳受电弓导流罩方案的整车气动阻力比初始方案降低5%,同时压力、变形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高速列车受电弓安放位置和受电弓导流罩嵌入车体高低对气动噪声的影响,基于计算声学理论,建立高速列车气动噪声模型。高速列车模型采用四节编组,包括头车、两节中间车和尾车。受电弓分别安放于02车一位端、02车二位端和03车一位端,并考虑受电弓的开/闭口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沿列车长度方向,受电弓分别安放在02车一位端、02车二位端、03车一位端的受电弓导流罩区域的气动噪声最大声压级呈减少趋势,且这种减小趋势与受电弓开闭口方式无关;受电弓导流罩安放在同一位置时,受电弓以闭口方式运行的受电弓导流罩区域声压级均小于开口方式,最大声压级相差1.1 dBA;采用dlz3模型(受电弓导流罩与车顶表面平齐)的气动噪声性能最优,最大声压级减小2.3 dBA。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结构和安装位置的导流板对调节高速受电弓与接触网间动态接触力的影响,探讨高速受电弓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导流板的选型策略。在基于风洞试验和实车线路试验结果上,对实际运用较广的弧形导流板进行Fluent仿真研究,分析其在受电弓开口、闭口运行条件下不同的气动力作用机理,总结弧形导流板在受电弓高速运行条件下气动力关于安装倾角的特性曲线,为导流板优化安装调节方案,提供理论指导与运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对列车气动阻力的研究主要考虑列车的头型、断面形状和底部外形等方面,在受电弓减阻方面也主要是考虑受电弓的结构外形,然而对于受电弓残阻的风洞试验研究比较少.为了获得某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特性,并考察受电弓各种减阻措施的效果,在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空气动力研究所的8 m×6 m风洞中进行了列车模型的风洞试验,在风洞试验中通过在受电弓前部安装各种导流罩和风挡来测试其对受电弓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受电弓的存在会对列车的气动阻力有约3.2%的增加;在头车尾部安装反向导流罩能有效的降低受电弓的气动阻力;在受电弓前郝安装风挡,这种风挡在侧偏角为0°时对受电弓的减阻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CFRP受电弓导流罩的气动噪声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降噪理论,选取了9个噪声监测点,对CFRP受电弓导流罩进行气动噪声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两种不同方案的导流罩结构在100~8 000 Hz声压级下不同的测点声压级、1/3倍频程声压级和1/3倍频下A计权声压级,研究结果表明:低频段区域,导流罩结构B和导流罩结构E噪声水平相差不大;高频段区域,导流罩结构E的降噪效果整体上优于导流罩结构B。基于该文的研究方法设计出的低噪声CFRP受电弓导流罩结构对未来导流罩的工程化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缩比为1:8高速列车模型在8m×6m风洞进行的列车风洞试验,研究列车零部件其中包括空调导流罩,受电弓,受电弓导流罩,车门的形状位置发生变化时,对列车气动性能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受电弓的位置和布置形式会对整车阻力产生影响,当中间车门凹陷时,整车阻力增加,加有导流结构的门有效的改善了门凹陷引起的阻力增加,空调导流罩很好的顺形结构对阻力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受电弓下沉的安装方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受电弓安装平台不同高度下沉和不同轮廓外形对高速列车气动阻力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受电弓适当下沉后,受电弓下部底座、绝缘子迎风面正压降低,背风面负压减小,使得受电弓前后压力差减小,受电弓的气动阻力降低;当下沉高度为450 mm时,受电弓气动阻力减小52.92%,整车阻力也下降6.19%;受电弓安装平台的轮廓外形细微地改变了受电弓下部的压力分布,进而影响受电弓的气动阻力;不同轮廓外形下,受电弓的气动阻力最大相差为20.78%,整车阻力相差1.68%,综合来看,矩形安装平台的减阻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涡激振动是大跨度桥梁主梁在低风速下容易发生的一种风致振动现象,会影响行车安全性、舒适性和桥梁疲劳寿命,避免涡激振动的发生或抑制涡激振动振幅是桥梁抗风设计的热点问题。基于涡激振动对主梁气动外形敏感的特性,通过设计不同气动措施改善主梁的涡激振动性能,探究单个气动措施和多个气动措施组合的涡激振动抑制效果。以某π型开口截面斜拉桥工程为依托,对几何缩尺比为1∶37的刚性节段模型开展涡激振动研究,进行了风洞测振试验,并对下稳定板、检修车轨道位置和导流板等典型气动措施的抑振效果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主梁原设计断面存在明显的竖弯涡激振动现象,最大竖弯涡激振动振幅已超过规范限值;安装1道下稳定板可有效抑制竖弯涡激振动,安装多道下稳定板后,竖弯涡激振动振幅被限制,但同时会造成扭转涡激振动振幅增大,使用稳定板措施时应兼顾竖弯涡激振动和扭转涡激振动振幅的变化;检修车轨道的有无及位置变化对此截面的涡激振动性能影响较小,内移检修车轨道不能有效减小涡激振动振幅;在安装1道下稳定板的基础上增设导流板可进一步抑制涡激振动,安装下稳定板与导流板的组合措施可达到最优抑振效果。研究结果可为类似主梁断面涡激振动的气动控制措...  相似文献   

11.
杨培志  顾小松 《铁道学报》2006,28(4):109-113
列车车厢内空气品质的优劣与旅客实际得到的新风量密切相关。笔者以YW25G型空调硬卧列车车厢为研究对象,在物理模型中考虑了旅客以及车厢内各障碍物(包括边桌、行李架、床铺、折座)等对流场的影响,采用κ-ε湍流模型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硬卧车厢内流场及空气龄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从而得到车厢内的换气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车厢内的换气效率基本符合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整个车厢内流场及空气龄关于隔间存在良好的对称性;旅客区域的空气品质优劣排序依次是:下铺区域、中铺区域、上铺区域;气流组织的合理分布能够缩短空气龄,改善室内空气品质。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车厢内换气效率及空气品质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HXD1B型机车供风及制动系统主要技术部件及其特点参数、主要功能,详细阐述了空电联合制动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制定预防危毒品为站污染措施,采用空气耗氧量(AOD)指标对吉林北危毒品库站污染状况进行测定,对工人进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站危毒品库房中AOD含量在10.2 ̄37.5mg/m^3范围,平均含量17.5mg/m^3,明显高于普货库房和清洁区AOD含量,存放或装卸液态有机毒物空气中AOD含量较一般固态有机毒物高;职业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站作业工人呼吸性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货站作业工人患病率。建  相似文献   

14.
从影响室内空气质量的角度,论述了清洁中央空调风道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现阶段国内清洁中央空调风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有关标准为轨道客车空调装置的设计提供了依据,但各标准中关于新风量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国内外轨道客车新风量要求,从卫生角度对轨道客车新风量进行分析,并对国内现有轨道客车空调系统设计新风量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可为轨道客车空调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空调车厢的回风道内或空调装置内安装紫外线杀菌灯,是消毒载客车厢循环空气,防止SARS等呼吸道传染病车厢内空气飞沫传播的可行方案。空调装置的送风量、消毒效果和紫外线灯的数量、布置之间的关系及安全保障措施还应通过试验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地铁车辆空调的一般故障及临修方法,并分析了车辆移动门与塞拉门的特点,对其故障与临修技术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地铁车辆空调系统的设计,从结构和原理上对目前几种主型风道作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影响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的空气压缩机型式、空气压缩机排气压力、总风缸压力范围的选取原则以及空气压缩机的排气量与总风缸容积的计算与选择方法。通过试验结果,提出了机车空气压缩机排气量及总风缸容积对列车充气缓解的影响,证明现有SS3B型机车风源系统供风能力满足4000~5000t列车的充气要求。  相似文献   

20.
低空气湿度对空调车厢热舒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轨道交通车辆车厢内空气湿度及温度变化时对PMV值的影响.还给出了PMV-PPD的计算结果,结果表示当车厢空气温度范围是16~20 ℃时,湿度的降低,使热舒适性差;21~25 ℃时对热舒适性影响不大,冬季一般控制在18 ℃左右,在不能提高车厢内温度的前提下,建议增加空气加湿设备以提高车厢内的热舒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