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维  郝小军  靳根 《船电技术》2012,32(11):28-30
本文介绍了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方法,包括常规测试方法,宏观及微观形貌分析方法,电化学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作用、原理、特点做了描述。认为在铝合金牺牲阳极工作时测试其电化学阻抗图谱,同时进行形貌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对铝合金牺牲阳极的溶解机理和性能研究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三种Al-Pb-Ga系新型铝合金阳极材料.用熔铸法加工技术将铝合金制成直径为1cm2的圆柱体;用电化学方法测试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通过SEM测试阳极溶解后铝合金表面的腐蚀状态.结果表明:3#铝合金阳极材料开路电位较纯铝低、自腐蚀速率急剧降低、电极表面腐蚀溶解均匀.新型铝合金在碱性介质中不能形成钝化膜,阳极极化明显减少.在4mol/L NaOH水溶液中以200 mA/cm2电流密度放电,新型合金阳极材料的稳定电极电位可达到-1.37 V(vs.He/HgO).研制的新型铝合金负极材料,可望开发高能量密度的铝合金电池.  相似文献   

3.
电弧喷涂Zn—Al伪合金涂层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腐蚀电位测定、极化电阻测定、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分析锌铝伪合金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并与纯锌、纯铝及锌铝合金涂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锌铝伪合金涂层的阴极保护能力和耐腐蚀性能优于锌铝合金涂层。  相似文献   

4.
电弧喷涂Zn-Al伪合金涂层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腐蚀电位测定、极化电阻测定、中性盐雾腐蚀试验分析锌铝伪合金涂层的电化学腐蚀性能并与纯锌、纯铝及锌铝合金涂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锌铝伪合金涂层的阴极保护能力和耐腐蚀性能优于锌铝合金涂层.  相似文献   

5.
《船电技术》2003,23(3):38-43
铝具有很高的理论电位和比能量用作电池阳极会很有潜力。铝表面的氧化物保护层不利于电池性能,它会致使铝阳极达不到可逆电位值并使其活性延迟。通过研究铝合金作阳极及在电解液中的添加剂,对不同用途的各种铝电池进行了广泛探索。铝会从熔融盐及其它非水溶性电解质中电沉析,因此铝适于做成可充电的电池。为开发大功率密度的二次电池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活动,包括水溶性电解质一次电池,铝空气电池以及熔融盐二次电池。  相似文献   

6.
张国华  李妍 《中国造船》2007,48(B11):36-42
复合式牺牲阳极是针对浸入海水结构,如海洋平台的导管架进行阴极保护的新品。这种阳极由两种不同的阳极材料组成(内部是铝合金,外部是镁合金),它可以实现阳极材料重量和花费的显著降低,这种降低是由于形成于结构表面的高性能的钙沉积层造成的。和传统铝基牺牲阳极对比,这种阳极不仅能带来阳极重量和花费的降低,它还可以提供高的保护特性。外层的镁阳极提供高的驱动电压满足阴极初期极化,而内层铝阳极提供高的电化学效率以达到延长使用寿命的目的。这种优异的对比结果说明在持续观察的情况下,这种系统可以应用于浸入海水结构的阴极保护。  相似文献   

7.
铝合金船舶的腐蚀规律和防腐处理有其独特性,必须针对性的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分析了铝合金船舶的腐蚀类型、腐蚀机理,以及船用各系铝合金的防腐特性,并从涂料防腐、绝缘隔离、和阴极保护等方面探讨了铝合金船舶常用的防腐工艺。认为铝合,金船舶腐蚀以电化学反应引起的局部腐蚀最为典型,应合理的选用耐蚀性良好铝合金材料有效的防腐工艺措施,同时注意施工规范,才能有效解决铝合金船舶的防腐问题。  相似文献   

8.
《船艇》1989,(7)
“液体铝材助焊剂”系低温助焊剂,用该品及通用的锡-铝焊料,借助于电烙铁即可将铝-铝、铝-铝合金、铝-银、铝-铜、铝-镍和铝-铁等材料焊接起来。“液体铝材助焊剂”可用于民用及国防工业中电子元件、电气开关、导线联接等需要铝材焊接的地方;同时可用于以铝代银、  相似文献   

9.
焊接热循环对铝-铝-钢复合过渡接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焊接热循环对应用于船舶铝质上层建筑与钢质船体连接的铝合金-铝-钢复合过渡接头性能的影响.试样依次采用铝合金TIG焊、MIG焊、钢MAG焊分别实现过渡接头与铝合金板材和钢板之间的焊接.复合界面剪切强度及厚度方向的抗拉强度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焊接电流的增大,过渡接头的性能明显下降,三种工艺方法对复合板性能由主到次的影响顺序为:铝合金TIG焊>钢MAG焊>铝合金MIG焊.通过复合界面焊接温度场的测定,分析了复合界面峰值温度与复合板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为满足船舶结构设计的要求,焊接热循环在铝-铝-钢过渡接头复合界面上产生的峰值温度不宜超过3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提升2024铝合金表面的耐蚀性能,开展先进涂层制备技术及其腐蚀行为研究。[方法]采用空气超音速火焰喷涂(HVAF)制备铝基非晶合金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非晶涂层及2024铝合金基体的成分、微观结构进行分析。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监测非晶涂层和铝合金基体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腐蚀形貌进行观察。[结果]结果表明:HVAF工艺较高的喷涂速度有效降低了涂层的孔隙率(0.35%);同时,较高的喷涂速度使得熔化颗粒的冷却速度高于非晶形成所需的临界冷却速率,极大增加了涂层的非晶含量(高达81.3%)。在质量分数为3.5%的NaCl溶液中,铝基非晶合金涂层的耐蚀性能优于2024铝合金基体,其钝化电流密度为8×10~(-6)A/cm~2,点蚀电位约为-0.30VSCE,低频下的阻抗值约为2024铝合金基体的4倍。铝基非晶合金涂层的腐蚀机制为均匀腐蚀,而2024铝合金基体为点蚀。[结论]HVAF工艺可制备具有高非晶相含量、低孔隙率的铝基非晶合金涂层,能明显改善铝基非晶合金涂层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1.
铝电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铝电池国内外发展概况,对Al/空气电池、Al/AgO电池、Al/MnO2电池、Al/H2O2电池、Al/S电池、Al/MnO4-电池、Al/Ni电池、Al/KFe(CN)6和熔盐铝电池的基本性能特点和研究状况作分别介绍,并对铝电池未来研究热点和重要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朱刚  付承华  齐公台 《船电技术》2008,28(3):129-132
添加剂对改善铝电池的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碱性铝电池中添加剂的研究现状,详细的概述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并指出了添加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曹建军  余猛 《船电技术》2009,29(5):52-55
用传统化学分析方法测量铝/氧化银电池电解质溶液组分浓度耗时长。针对这一弊端,本文提出通过测量电解质溶液密度、温度,然后结合计算出的铝酸盐浓度,再对照在不同温度下电解质溶液密度与铝酸盐浓度关系曲线图,快速确定电解质溶液中碱的浓度的方法。在电池实际放电过程中证明该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4.
隋鑫  张斌  赵书利  王磊 《船电技术》2021,41(1):1-5,10
固态电解质是全固态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电解质、复合固体电解质,其中无机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高,应用前景广阔。但是,无机固态电解质界面兼容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无机固态电解质与电极之间的接触是直接的物理接触,界面电阻较高。差的界面浸润性影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利影响在高倍率情况下尤为突出。本综述从不同体系详细介绍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的性能,包括晶态电解质、非晶态电解质。基于固态电解质内部界面、正极/固态电解质界面、负极/固态电解质界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现有实验结果,系统阐述各种界面调控手段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也对未来固态电解质的界面调控及优化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杨林億 《船电技术》2012,32(3):38-40
介绍了水激活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特点。综述了水激活电池的发展方向,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水激活电池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方明 《船电技术》2011,(11):16-18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是其固有特性,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其添加剂、电池的结构以及制备工艺条件都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有重要的影响。合理的电极、电池结构、电池使用、成组技术安全性设计可提高锂离子电池使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各种方法.通过加装安排气口,加装正温度系数电阻元件,改进正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加强电池设计和生产过程管理,采用电池管理系统均可提高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铝氧化银电池是目前应用于鱼雷的重要动力电池,其反应温度关系到鱼雷能否稳定航行,通过电池壳体内外对流换热可控制反应温度。分析了电池流道电解液循环速度、壳体材质对换热的影响。研究表明,可通过降低流道高度进而提高流道内电解液速度、更换导热性良好的壳体材料以增大散热功率,保证散热安全裕量。  相似文献   

19.
阐述电解液溢出对船舶蓄电池的危害,分析引起蓄电池电解液溢出的原因,探寻发生电解液溢出蓄电池的分布规律,针对船舶蓄电池的使用及维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