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沿线原生生态与植物调查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罗村口-富宁高速公路,调查了公路沿线的自然生态、植被种类分布状况和植物群落结构,并根据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及绿化景观设计对植物物种的要求,确定了绿化植物的筛选原则,最终筛选出37种原生植物物种,进行种子、种苗的繁育和工程试验,为罗富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和绿化提供适合的种源。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对生物生物多样性有许多影响,其中加剧生物入侵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野外的样方调查,对收集到的样方信息进行统计分析,阐述了怒江流域外来入侵植物的基本情况、分布格局、与公路建设的关系和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关系,得出了入侵种分布和格局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延安地区黄土边坡护坡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护坡植物类型、生长特征及常用工程措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地区黄土边坡植物主要为适应该地区地质、气候和地形特点的种类,以耐寒耐旱及适生性强的植物为主;边坡植物的生长特征与坡度、湿度等边坡生境有直接关系,并存在一定的物种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安地区黄土边坡各坡度条件下的适宜植物种群及配套工程措施,为延安地区黄土边坡植物防护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汝城至郴州高速公路沿线设置9个植被调查样方,重点调查了沿线原生植被物种组成、高度、盖度、株丛数等,着重分析了不同样方内植被物种丰富度、物种共有度和乔木层物种优势度的空间变化特征,为公路景观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总体丰富度在2~6之间变化;应用Jaccard指数对沿线各植被样方物种共有度进行分析,发现其呈现非常有规律的变化,各植被样方以相邻的物种共有度最高,距离越远,物种共有度越低;乔木层优势度指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5.
2013年4—5月,对上武公路路域的乡土植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上武公路路域分布有乡土植物325种,其中乔本类植物、灌木类植物、藤本类植物、草本类植物分别有50、134、41、100种,分别占路域植物种数的15.4%、41.2%、12.6%和30.8%。对该路域乡土植物资源特点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公路绿化防护植物物种有159种,其中乔本类40种、灌木类68种、藤本类17种、草本类34种,并对乡土树种的选择和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型园林城市道路绿地植物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生态型园林城市、构建宜居的绿色环境,是本世纪的城市发展主题。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绿地生态效益和体现城市景观特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主要道路绿地植物构成取样调查,分析植物种类组成、生态位分布、植物配比关系、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地质量等,提出哈尔滨市可持续性道路绿地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绿化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生态绿化和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分析了高速公路的绿化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国内在高速公路景观绿化、植物系统的结构、外来物种和挖方边坡绿化等方面存在认识的误区。指出生态功能是高速公路绿化的基本功能,高速公路景观绿化必须服从生态恢复的基本规律,保证植物系统在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上的异质性;提出外来物种的引种应遵循限制性原则;挖方边坡绿化设计应遵循边坡稳定、水土保持、自然恢复、条件适应和景观协调的原则。高速公路绿化景观与交通功能的评价应充分考虑绿化的动态效应,对于局部特殊路段应通过动态视觉分析验证设计的绿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科学指导生态护坡养护,通过现场调查安徽省山区营运高速公路典型生态护坡服役状况及本土植物主要物种和特征,分析边坡的水毁成因及植被对边坡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生态护坡养护建议。结果表明,调查区边坡植被以菊科、蔷薇科、禾本科、豆科植物组成的草灌结合群落为主,拱形护坡+植生袋和锚杆框架+植生袋的生态护坡效果较好;植被根茎叶的水文效应和根系的力学效应对边坡有长期的保护作用,但乔木对边坡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不同植物对边坡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及影响各不相同,养护时应因地制宜地合理选择生态护坡方案与植被种类,提高生态护坡的长期固坡效果。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8,(12)
通过对贵州省瓮马铁路沿线福泉站点边坡草本植被群落结构、群落多样性及相似性的分析,结合边坡物种生态选择原则,探讨该区域可应用于道路边坡防护的乡土草本植物种。结果表明:(1)该区域草本群落整体盖度较高,约为89.45%,植被整体高度波动较大,平均高度约为14cm,草本群落稳定,生长状态优良。(2)草本群落种群分布相对均匀,各样地优势种仅在样地区域有优势,但整体并没有体现出绝对优势。(3)各样地物种组成相似性小,相似系数多接近0.1左右,仅有少量样地为中度相似,说明整个区域物种较多,物种多样性高。在进行边坡生态重建时,应备选多种植物以增加景观融合度,达到近自然状态。(4)根据边坡生态修复原则从此次调查中筛选了6种乡土草种作为铁路边坡绿化优选草种,分别为地毯草、地石榴、狗尾草、狼尾草、狗牙根及多花兰。  相似文献   

10.
选择延庆县9条山区公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共作样方90个。分析了延庆县山区公路沿线植被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计测了各路段不同层次上和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 mpson指数、Pielou指数。结果显示:组成延庆县山区公路沿线植被的植物种类有155种,隶属61科,其中延庆本地有104种,占总数的67.10%;乡土植物按类型划分有乔木21种,灌木27种,草本植物107种。延庆山区公路沿线植物群落结构以草地类型、灌草类型、灌丛类型为主。各路段群落垂直结构上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均以草本植物层多样性指数最高。栾赤路、松闫路、昌赤路沿线植物群落总体多样性较高。松闫路、栾赤路和玉海路沿线植物群落总的均匀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江肇高速公路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广东烂柯山自然保护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现状评价,从自然植被、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该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符合其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该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护。  相似文献   

12.
在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沿江公路及多条翻山公路沿线进行植物群落结构和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分布调查。通过分析紫茎泽兰重要值与样方地理坐标、公路特征及植物群落结构属性之间的关系,定量推断紫茎泽兰扩散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域内,紫茎泽兰广泛分布于怒江流域福贡县城以南、澜沧江流域维西县维登乡以南,未见于境内金沙江流域,其地理分布受到纬度和海拔的限制,北界和上限分别在27.72。N和海拔2546m,但在分布范围内,紫茎泽兰的群落优势度并未反映显著的海拔或纬度梯度格局。紫茎泽兰重要值与群落物种丰富度负相关,且随着到公路距离的增加,紫茎泽兰的群落重要值显著下降,反映群落结构对紫茎泽兰的入侵具有显著的抗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公路相关的生境干扰促进了紫茎泽兰在三江并流地区的入侵,而气候阈值和群落结构的抗性是限制其分布边界和种群多度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大规模的公路、铁路、矿山等工程建设遗留下了大量高陡的岩石边坡,随着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对环境的要求,在一个极度退化的岩质边坡生态系统上,重新建立起一种结构稳定、功能完善、并能自我维持的土壤生态系统,并恢复植物群落多样性仍然是一个艰巨的课题。结合石家庄西部山前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对该区岩质边坡常见绿化措施的特点、适宜条件及如何选择等作了分析归纳,同时对绿化植物物种的选择原则和适宜的华北地区生长的物种及相关属性进行总结,为该区岩质边坡绿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风化岩石路堑边坡植被恢复的群落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风化岩石路堑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中的植物生长、群落发育情况决定了坡面植被恢复的可持续性,以往的研究工作较少对这类植物群落的长期稳定性进行探讨。以中国山东省某高速公路风化岩石路堑边坡植被恢复工程为研究对象,自2001年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后的14 a时间里,通过在坡面设置的36个观测小区,分别从平面和竖向2个维度观测了坡面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数据,并分析了植物群落的层间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植被恢复工程初期快速生长的外来植物能为本地植物提供短期的温湿环境,从而营造了风化岩石路堑边坡植被恢复的适生条件,而适生性更强的本地植物则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最终方向,由外来植物向本地植物过渡是顺向演替的必然结果;恢复4 a后的本地灌木种成为主要的坡面物种,无论是植株高度、植株密度、单株覆盖度、层间分布,灌木均为植被结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坡面植被恢复的贡献作用最大,明显优于草本等低矮地被植物;基于植被覆盖率、草灌比和竖向恢复面积3个因子构建了群落稳定性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建立一种适用于坡面植被恢复工程中的群落稳定性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新街~河口高速公路沿线的次生裸露边坡自然恢复植被的调查,共发现植物41种、23科。自然恢复2年的边坡为红藤 葛藤 狗牙根植被群落,自然恢复20年的边坡为粽叶芦 马鹿草 山蚂蝗植被群落,自然恢复40年的边坡为滇桐 银合欢 荩草植被群落。通过对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及优势度的研究,结果表明,新街~河口高速公路沿线次生裸露坡面随着自然恢复时间的增加,其物种丰富度和乔木优势度不断增加,占优势群落的均匀度也在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6.
刘涛  赵琨  李宏钧  王洁 《公路》2023,(9):388-394
为加强对伊犁河谷地区公路路域野生植物的保育和利用,采用踏查法对研究区内多条典型公路路域范围内的野生植物进行了调查统计和科属及区系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发现野生种子植物63种,隶属于58属25科,以菊科最多,其次为唇形科、藜科、豆科、禾本科等,优势科明显;新疆特有植物占科属种的比例较大,特有植物科占总科数的76%,以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为主,其中大量的特有种、珍贵种和孑遗种在野生植物资源的研究和保护方面价值较大;属的区系具有较高的多元性,以北温带分布及其变型为主,温带分布性质占绝对优势;共有21科44种野生种子植物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以多年生菊科、唇形科、豆科的草本分布相对较多,结合公路节点特点提出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为该区域公路路域绿化造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山区公路边坡自然恢复与人工恢复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公路边坡不同生态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对北京市延庆县境内的栾赤公路进行了植被调查和土壤性质的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群落结构要明显优于自然恢复模式;自然恢复模式下灌木层、草本植物层的物种数量、多样性指数略优于人工恢复模式,而植被盖度小于人工恢复模式;人工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养分状况优于自然恢复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演替规律的前提下,对公路边坡进行合理的植物种植将有利于边坡植被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根据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特点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条件,结合植被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理论,分别对思小(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的边坡、中央分隔带、立交区、隧道和特殊区域(取弃土场、服务区、停车区等)进行生态景观绿化设计。景观设计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设计元素,生态防护采用以植物防护为主并与工程防护相结合的防护措施;绿化主要采用乔灌草复合模式,并适当运用灌草混栽、乔灌结合的模式;尽量利用原生植被,以乡土物种为主,合理搭配目标植物和先锋植物,充分体现物种多样性,实现人工绿化向周边环境的自然过渡。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植物生态恢复防护方案的确定原则,植物生态防护物种的选择原则,客土喷播原理及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20.
公路边缘效应与植被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是一个人工干扰廊道,其边坡的植被受其影响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但与其他区域的边缘效应不同,它的植物物种并不是最丰富的区域,相反受公路小气候条件影响,其风速大、污染重、温度高,而且N元素可以得到不断的补充,这与其他自然原因造成的边缘效应明显不同,本研究仔细调查了多条不同路龄的公路边坡植被,分析公路边坡边缘植被的特点,为将来进行公路边坡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