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声学有限元法为基础,建立了汽车进气系统声学仿真平台,通过改变赫姆霍兹消声器导管长度和管径截面积等参数,对进气系统进行结构改进。结合进气噪声理论,以某款经过试验分析得出某特定频率对车内车外噪声贡献明显的进气系统为例,通过理论公式的指导改变相应的参数,对进气系统进行结构改进,再对改进后的系统进行传声损失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理论公式能有效指导进气系统的设计与结构改进,结合传声损失仿真的验证,能为进气系统噪声优化提供一种可靠实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铁路桥上全封闭声屏障的降噪性,选取铁路桥上不同车速的混凝土全封闭声屏障、金属全封闭声屏障和单侧直立式声屏障测试断面,开展声屏障内外声场的噪声测试,建立全封闭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结合实测结果验证数值模型的适用性,最后对比分析声屏障不同结构形式、隔声板材料和传声损失、车速对声屏障降噪量的影响,探讨声屏障数值模型中的传声损失、模态密度参数对外声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测试车速下,声屏障内部噪声显示出轮轨噪声频谱特性,空间分布符合线声源的衰减特性;采用所建立的全封闭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来预测声屏障外部噪声的A声级与实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与直立式声屏障相比,全封闭声屏障的插入损失高9 dB(A)以上,并随列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全封闭声屏障对高频噪声成分的降噪效果更优;提高声屏障隔声板的传声损失导致外声场噪声的衰减量,略大于同幅度降低传声损失导致的噪声增加量;声屏障统计能量分析模型中隔声板的模态密度对声屏障降噪性能的影响比内声腔的模态密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越野车油气悬架的建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虑沿程压力损失、局部压力损失和活塞杆与密封装置间的动摩擦等情况下,建立了某越野车用油气悬架非线性模型。通过仿真,研究阻尼阀系的参数对油气悬架阻尼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更换具有不同锥角的阀芯,方便地获得不同的阻尼特性。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所建油气悬架数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汽车NVH作为衡量汽车性能的指标之一,其重要性日益显现。为降低汽车整体噪声,排气噪声作为汽车主要噪声源之一,要优先被考虑。对某型汽车的消声器静态传声损失进行测试与评价,针对其低频性能低的特点,提出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消声器进行测试。对比两种消声器的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在低频的传声损失更高,平均传声损失更高,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层状地基-基础-框架相互作用系统的参数识别方法。根据集中剪切型系数的运动特征,将层间刚度和阻尼从总体系统中分离出来,依据最小二乘识别法同,导出了层间刚度和阻尼这些层间参数识别的递推方程,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地基-基础-框架相互作用系统的参数识别方法。并以人工模拟系统输入和输出的方法,对一位于三层粘性土上的框架结构系统,实施了参数识别的全过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系统参数识别方法,对识别初始值的要求较低,且具有良好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张紧装置阻尼系数的数学表达式,并通过了实验验证;进而研究了该张紧装置的结构参数对其阻尼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扭簧中径、摆臂与摩擦片摩擦因数和摩擦片外径是影响其阻尼系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介绍CD-9型汽车底盘测功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设计方案,系统地分析了测量过程中发动机功率的传递及损失,对用户在测试中准确判断汽车动系统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结构而言,明确梁段重量、混凝土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等相关参数对成桥线形和内力的影响程度显得越来越重要。仅从预应力损失参数入手,结合主跨150 m连续刚构桥梁,利用midas Civil 2013建模,详细分析了预应力损失参数对大跨度连续刚构桥梁结构线形和内力的影响程度和规律。得到的一些结论可为更好地控制该结构的线形和内力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气门机构动力学模型中液压间隙调节器(HLA)的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气门机构动力学计算中,模拟液压间隙调节器(HLA)应考虑到高压腔机油的可压缩性、泄漏及补偿;同时也应考虑泄漏机油对柱塞和柱塞套的剪切阻尼力的影响。介绍了国外研究的液压模型和质量-阻尼-弹簧模型,从物理意义上对质量-阻尼-弹簧模型以及其中刚度、阻尼参数的聚值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利用HYDSIM软件建立了测量燃油喷射系统喷油量及喷油规律的仿真模型,并对测量装置相关参数进行优化。从仿真的角度验证了位移法测量喷油量及喷油规律的可行性与精确性,分析了喷油背压对系统喷油量及喷油规律的影响,并指出测量装置喷油背压可以靠活塞向下移动响应延迟在容积腔所形成的压力来实现。最后,将相关参数优化,得到测量装置结构参数的具体数值,可用于指导相关零部件的加工和选型。  相似文献   

11.
曾发林  胡枫 《汽车工程》2020,42(5):628-635,643
本文中建立了GA-BP声品质预测模型,引入声品质贡献因子,以期通过传递路径分析更加直观地反映结构噪声传递路径对烦躁度的贡献情况和掩蔽效应对声品质的影响。采用两级优化方案,通过遗传算法确定与目标烦躁度值对应的目标传递函数,并进一步匹配悬置参数。结果表明,基于声品质贡献因子的发动机悬置优化方案可有效地改善车内声品质,降低结构路径对烦躁度的贡献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声音的心理声学参数能够获得有关声音品质的部分信息,通过人耳的听觉感受特点,对声音进行描述,这种描述方法更能接近人的真实听觉感受。但从不同角度来评价产品的声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这种评价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还需要通过主观评价实验来获得人对声音质量的主观感受,进而和心理声学理论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13.
齿面微观修形在汽车变速器降噪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汽车变速器啸叫噪声,借助软件RomaxDesigner对齿轮啮合情况进行分析,建立了齿轮静传递误差模型;结合接触斑点试验并采用多因素实验设计得出最佳的齿面微观修形参数.据此进行了齿面微观修形,并对修形前后峰值传递误差和驾驶员位置的声压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经过合理的齿面修形,静传递误差减小了,齿轮发出的啸叫噪声降低约10dB.  相似文献   

14.
按照"源-路径-响应"的NVH控制分析方法,分析了怠速车内轰鸣音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逐步对"源"、"路径"、"响应"进行了测试与分析。问题车"源"的振动噪声与商品车一致,"路径"传递比商品车差,但其不是主因,客户对"响应"本体做了结构更改,导致前围顶盖怠速共振且与改变的车内声腔模态发生声固耦合,加剧了轰鸣音。结合客户车辆现状,只能通过增加前顶盖横梁、增加补强材来提高前顶盖局部模态,避免共振,改进后期验证效果较好,满足客户诉求。  相似文献   

15.
驾驶室结构声的统计能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以统计模态特性估计宽带激励系统结构声传输的有效方法。以统计能量分析特征参数对结构与声振动进行统一动态描述,建立了多声振源激励的复杂多重结构声振系统响应估计的矩阵方程,并应用于驾驶室模型动态响应的预示分析。研究表明:激励频率接近箱体壁板临界频率时,壁板结构与流体声场之间形成强烈交互作用,成为室内声压级提高的重要原因。统计能量分析为研究声场与固体结构振动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构的机械性质等对噪声辐射和结构振动效应提供了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汽车传动系参数对整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有很大的影响。以驱动功率损失率和六工况百公里油耗量分别作为衡量汽车动力性和经济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动力性经济性统一目标函数建立汽车传动系参数优化模型,应用MATLAB软件优化工具箱中的优化计算函数来编制程序。最后对某样车的传动系参数进行优化,表明了优化设计的正确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公路隧道内交通噪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预测公路隧道内交通噪声传播状况,界定了公路隧道内的长空间声场特性,系统阐述了3种基于像源理论的交通噪声预测模型,通过在实体隧道中测定声源分别为低频和高频、接收者在不同位置时的噪声值,并将其与三种理论模型预测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干模型在低、中、高频范围内比不相干模型和ASJ模型能更精确地预测隧道内噪声传播状况,其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在2dB左右;而不相干模型和ASJ模型仅可用于预测高频段时噪声的平均值。可见,相干模型是预测以中低频为主的公路隧道内交通噪声传播的合理模型,该预测模型可用于进行公路隧道内降噪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study, a control strategy for a dual mode power split-typ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HEV) i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wertrain efficiency. To evaluate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ual mode power split transmission (PST), a mechanical loss model of the transmission (TM loss) is constructed.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the TM loss, is evaluated for the dual mode PST. Two control strategies for the dual mode PST are proposed. An optimal operation line (OOL) control strategy is developed to maintain a high engine thermal efficiency by controlling the engine operation point on the OOL. A speed ratio (SR) control strategy is proposed to obtain a greater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by shifting the engine operation point when the dual mode PST operates near the mechanical points. Using the TM loss and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ies, a vehicle performance simulation i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wo control strategies for dual mode PS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for the SR control strategy, the engine efficiency decreases because the engine operates beyond the OOL. However, the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of the dual mode PST increases because the PST operates near the mechanical point where the PST shows the greatest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Consequently, the fuel economy of the SR control strategy is improved by 3.8% compared with the OOL control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