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60Si2Mn和5160H弹簧钢的脱碳行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显微组织法比较了60Si2Mn和5160H弹风在不同加热条件下的脱碳行为。结果表明,两种弹簧钢的脱碳深度随提高加热温度和增加加热时间增大,Si增加奥氏体中碳的活度使60SiMn销钢表面脱碳较5160H严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60Si2CrVAT弹簧钢在不同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下的脱碳行为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碳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淬火温度为860℃,保温时间为40 min时,脱碳层深度为0.06 mm,保温时间延长至640 min,脱碳层深度增加到0.30 mm.对Φ18 mm的60Si2CrVAT弹簧钢试样,在淬火温度为860℃、脱碳层深度达到0.2 mm时,疲劳寿命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60Si2CrVAT弹簧钢在不同加热温度、保温时间下的脱碳行为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碳层厚度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淬火温度为860℃,保温时间为40min时,脱碳层深度为0.06mm,保温时间延长至640min,脱碳层深度增加到0.30mm,对中18him的60Si2CrVAT弹簧钢试样,在淬火温度为860℃、脱碳层深度达到0.2mm时,疲劳寿命才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表面脱碳与喷丸状态不同的60Si2CrVAT弹簧钢进行了疲劳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860℃-50min加热,试样表层形成约0.1mm的脱碳层,但未观察到对疲劳寿命产生明显影响;适度喷丸在试样表层形成压应力使疲劳寿命大大提高;过度喷丸虽使表面粗糙度减小,但使表层材料受到损伤,因此疲劳寿命平均值降低.  相似文献   

5.
对脱碳层深度和弹簧钢件热处理前后尺寸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利用所得关系提出一种对弹簧钢脱碳层深度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从微观组织变化角度进行了理论研究,并通过弹簧钢试样的热处理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脱碳层深度和弹簧钢件热处理前后尺寸存在关系,脱碳层深度从0.1 mm增加到0.4 mm的过程中,弹簧钢试样直径增加了0.0545 mm.因此,由弹簧钢直径变化的数值能够间接地检测弹簧钢脱碳层深度,并运用该方法对60Si2MnA弹簧钢脱碳层深度进行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6.
用光学显微镜,硬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淬火加热温度,回火温度和回火时问对60Si2Mn 钢的显微组织、硬度和亚结构的影响;对60Si2Mn 钢制六角螺母冲头进行了寿命试验;采用模拟理想冷却曲线设计的方便易行、节能省时的强韧化热处理,可显著提高冲头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以铁素体+珠光体为原始组织,研究了20号钢、16Mn钢和11CuP0.5Si2.0Mn钢在临界区加热时奥氏体的形成。测定了临界加热奥氏体转变的动力学曲线,并用电子探针分析了合金元素的分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08Mn2Si钢不同工艺处理后双相组织的形态及冷拔中组织与性能的变化,结果得到:950℃预淬火后再经临界区加热淬火时可以得到细小均匀的纤维状双相组枳,这种组织在冷拔中转变为很细的平行于拔丝方向的纤维状组织,且具有最好的强度和韧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多元回归法对中、美、苏等国近百种钢的实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得到了以钢的成分(C、Mn、Si、Ni、Cr、Mo)和奥氏体晶粒度(AGS)为自变量,计算亚共析钢 TTT曲线的回归参数。利用公式 z=M~(1/2)exp[(1-M)/2],根据回归参数,计算了60余种钢的 TTT 曲线,与实测曲线吻合良好。研究了传热方程 K▽~2T+H=pc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采用了隐显交变法计算了零件在热处理中,气氛加热、空冷、水冷时的温度场。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可以十分方便地计算零件任意点的冷却曲线。最后给出了利用两种冷却介质进行理想冷却的计算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热处理过程的数学模型,从而进行热处理工艺的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而进行热处理工艺过程的全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10.
介绍2021年英国运输部发布的《交通脱碳计划》提出的战略目标、优先事项和脱碳路径等,并通过与2007年《英国低碳运输创新战略》等文件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交通脱碳计划》的主要特点,最后结合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实际,提出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建议。《交通脱碳计划》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1)关注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2)重视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方式;(3)推动制定地区差异化政策;(4)促进智能交通与绿色交通、能源体系与交通运输体系的融合发展;(5)通过限售、限行、补助、差异化收费等政策措施,提高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6)将氢燃料电池车作为无法实现纯电动车替代领域的主要解决方案;(7)探索借助碳交易、碳税、碳捕集等手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