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了准确研究某车用重型四冲程柴油机扫气特性,首先同步进行了进气歧管、气缸内、排气歧管内的瞬态流动的高精度测量,获得了进气压力-气缸压力-排气压力的准确波形。随后分析了该车用重型柴油机全工况下的扫气特性,以及由于扫气特性不良导致的内燃机性能恶化。为进一步优化该柴油机的扫气品质,进而优化该柴油机的性能参数,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了该柴油机的工作过程数值模型,并结合台架试验数据进行了模型的试验验证;随后基于排气压力波波形的控制需求,完成了排气歧管长度、排气歧管直径、排气歧管长度-直径组合方式、扫气相位等对柴油机扫气特性和进气能力的影响规律的研究,并基于影响规律完成了该重型柴油机的扫气性能优化,使缸内残余废气系数降低5.37%,柴油机全工况性能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发动机气缸体上部为活塞运动作导向的圆柱形空腔,称为气缸。气缸的内表面十分光滑,一般具有较高的耐磨性。有些发动机的气缸体采用耐磨铸铁制成,并在其上直接加工出气缸壁,大部分汽车发动机则在气缸体上加气缸套来提高发动机气缸的耐磨性能。发动机气缸壁的耐磨性能虽然良好,但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  相似文献   

3.
侯振 《重发科技》2004,(2):9-10
重庆康明斯公司NH气缸体前端斜油道曾因气孔等缺陷造成发动机渗漏。作者从减少气体来源,加强型腔排气入手,并重新设计浇注系统,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缸体渗漏问题。  相似文献   

4.
17.什么是配气机构? 配气机构就是为保证发动机工作循环所需的新鲜可燃混合气及时进入气缸体内和燃烧后的废气及时排出气缸体外,而定时开启和关闭进排气门的机构。 18.配气机构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配气机构最常用的是气门式配气机构和气孔式配气机构。气门式配气机构由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四冲程发动机一般都采用气门顶置式配气机构,其气门传动组的形式有凸轮轴顶置式,凸轮轴中置式、凸轮轴下置式及规链传动式等。气孔式配气机构是在气缸体上开有  相似文献   

5.
1 凌志LS400轿车气缸体 凌志LS400型轿车的4.0升、双顶置凸轮轴(DOHC)发动机在曲轴支承区域制有空气通道。这些31mm的气孔能使空气在活塞下方自由流动,因而降低了泵气损失,提高了发动机效率。气孔仅用于最后的六个气缸。由于油底设计决定,前面的气缸的空气可自由交换。 2 土星活塞 土星轿车的1.9升、单顶置凸轮轴(SOHC)发动机采用了一个能有助于使排放降低到满足加利福尼亚严格的TLEV标准的新的活塞设计。这种铝活塞的顶环槽提高到离  相似文献   

6.
9、发动机气缸体的作用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发动机气缸体的作用是形成气缸的工作容积及活塞运动的导向。摩托车发动机气缸体一般采用优质合金铸铁材料作气缸筒;然后,气缸筒作为嵌件压铸在铝合金的气缸套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气缸体组合,气缸体组合的  相似文献   

7.
气缸体是发动机的重要基础部件,为了考核发动机气缸体的可靠性,需对气缸体进行液压加载疲劳试验,从而确定气缸体的疲劳寿命和安全系数范围。通过对一定数量的气缸体进行疲劳试验,对气缸体疲劳试验状态进行了定义,对试验件的损坏进行了分类,找出气缸体的薄弱部位,为设计师改进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扫气箱着火是二冲程柴油机极易发生的故障,常常导致柴油机换气质量恶化,排气温度过高,输出功率下降,气缸压力降低,转速下降甚至熄火,严重时会造成气缸套热裂漏水或增压器损坏。  相似文献   

9.
1996年之前,重庆地区本田系列125以下的小排量汽油机如70、90、100包括Win100、C100等基本上都是卧式机,即气缸体轴线与水平线成10°角。到年底,隆鑫、轰达先后推出立式机型,气缸体轴线  相似文献   

10.
产品信息     
《车用发动机》2004,(4):i001-i001
锰合金气缸体据 2 0 0 4年 5月 2 1日在日本横滨举行的汽车技术综合研讨会———“汽车技术日 2 0 0 4”上的报道 ,德国宝马公司工程部长MarkusBaus披露 ,该公司正在开发锰合金气缸体。宝马公司现有的R4 ,R6 ,V8和V12等汽油机一直采用铝合金气缸体 ;为减轻发动机质量 ,该公司不久将投放市场的新型汽油机采用锰合金气缸体或仅在气缸周边部位采用铝合金 ,其余部位采用锰合金的气缸体。铝合金气缸体的质量为铸铁气缸体质量的 73% ,而锰合金气缸体的质量仅为铸铁气缸体质量的 5 5 %。热塑进气歧管据报道 ,由德国巴斯夫公司与中国一汽集团联合…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废气围绕在可燃混合气周围,并且废气较浓区域集中于燃烧室底部的EGR分层形式,基于1台缸内直喷汽油机,利用CFD仿真软件Fire针对原机切向气道结构以及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相结合的气道形式进行了仿真,探究其实现预期EGR分层的潜力,并从缸内进气流场角度分析EGR分层机理。结果表明:原机切向气道由于滚流在压缩冲程中被大幅削弱,不能形成研究预期的EGR分层形式;采用切向气道与螺旋气道相结合的进气道结构形式可以使滚流在压缩冲程中具有较好的保持性,并结合EGR相位调整,实现了约10%的EGR分层梯度,EGR分层形式符合研究预期。  相似文献   

12.
现代气道开发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奥地利AVL公司的气道开发流程与我国现行气道开发流程对比可见,AVL公司的开发周期基本上用于发前,且对常规结构气道可不经模型制作,直接用CAD数据制作型芯进行试制,详细地介绍了AVL公司现代气道开发流程,气道试验技术,缸盖涡流调整,气道CAD/CAM及气道评价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1台2.0L的4气门柴油机设计了可变涡流进气系统,利用三维CFD软件AVL-Fire分别对柴油机的3种气道型式的气体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得出了不同型式进气道的流通特性和涡流特性。提出了两种涡流控制阀方案,在切向和螺旋进气道分别设置旋转阀片进行调节,可以改变涡流比,并经比较研究选出了较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螺旋进气道在大气门升程下的流通能力优于切向进气道,但小气门升程下切向进气道流通能力较好,且产生涡流能力较强;双进气道由于气流的干涉会导致进气能量的损失,但涡流扭矩有所增加;涡流控制阀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变进气涡流比,且设置在螺旋气道侧的方案具有更好的变涡流效果,能够保证较好的流通性和较大的涡流比变化范围,满足发动机不同工况对流通性和涡流强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进气道对增压汽油机流动特性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某款增压发动机,通过C FD软件对不同进气道的进气组织及燃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气道对发动机着火特性和燃烧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减小气道拐角半径 R或进气门直径,均可提高发动机滚流比和湍流强度;火花塞处较低的湍动能强度不利于火焰中心的形成;湍动能较强区域位于燃烧室中间区域更有利于点火之后火焰向四周迅速传播,优化了发动机的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利用CFD软件STAR-CD对同种型号4缸柴油机两种不同结构的气缸盖冷却水腔进行速度场的模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了具有切向进气道和螺旋进气道气缸盖冷却水腔的速度分布特点,采用一种新方法对多个切面进行速度矢量的比较,速度场更加直观,由此判定两种结构的气缸盖水腔在速度分布方面的优缺点及其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开发了一款用于混合动力的2.0L直列四缸自然吸气(NA)汽油机,采用高速燃烧技术实现更高的动力性和热效率。对于采用EGR技术的自然吸气汽油机来说,如何平衡更多进气充量的同时尽可能提高缸内湍流强度成为实现快速燃烧的关键因素。为了提高进气流通能力,借助CFD模拟仿真技术,针对进气道流通截面面积变化、气道关键结构尺寸控制、缸盖燃烧室结构等影响流通能力的因素进行规律性研究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优化气道截面面积、气道气流走向及缸盖燃烧室结构可显著提高进气道流通能力,同时也实现了更高的滚流强度。  相似文献   

17.
摩托车达到国Ⅲ排放标准要求,可采用精调化油器+缸头二次补气+两级催化转化器方案.目前,该方案是比较经济的技术方案,由于消声器增加两级三元催化装置,导致发动机动力指标下降,通过对原发动机的进、排气道的优化设计,来提高发动机的充气效率,达到提高发动机动力指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张小矛  LI  Gang 《车用发动机》2007,(1):80-82
为了提高某V型发动机冷却性能,对该机原冷却水套模型结构分5个阶段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左右侧排气端气缸垫通道面积,增加气缸盖和气缸体水套通道,开通气缸盖水套排气侧中间断口。利用Ricardo三维流体软件VECTIS对原水套和每阶段改进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改进后的水套流动性能比原水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某V型发动机冷却性能,对该机原冷却水套模型结构分5个阶段进行了改进,包括加大左右侧排气端气缸垫通道面积,增加气缸盖和气缸体水套通道,开通气缸盖水套排气侧中间断口。利用Ricardo三维流体软件VECTIS对原水套和每阶段改进水套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最终改进后的水套流动性能比原水套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柴油机组合进气道布置位置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型柴油机切向/螺旋组合进气道进气系统进行了稳态流场的数值模拟,分析了组合气道的流动特性,为进气道位置优化提供了依据;在不改变原机气道形状的基础上,通过稳流试验确定了最终进气道位置的优化方案,证实了流动数值模拟在气道优化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