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阐述安康铁路枢纽既有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运量预测得出枢纽客运量整体情况。根据地区客运需求,结合城市规划、枢纽相关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情况,以及交通便利性、建设条件、工程投资等因素,对西安至重庆高铁引入安康铁路枢纽进行方案研究,提出了二里站位方案(方案Ⅰ)和老机场站位方案(方案Ⅱ)。对方案Ⅰ和方案Ⅱ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后推荐采用方案Ⅰ,并根据方案Ⅰ对安康北站进行了站场设计。  相似文献   

2.
常湃  何世伟  孙杨 《铁道货运》2010,28(7):16-21
在分析铁路枢纽规划方案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包括枢纽能力、枢纽内部效益、经济效益、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物元分析法的综合评价模型。结合天津枢纽总图规划的实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模型的有效性和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十四五”期间,杭州铁路客运枢纽运输网络将逐步扩大,为了进一步满足客流需求,实现2025年杭州铁路规划目标,通过分析杭州铁路枢纽现状,研究客运枢纽分工方案优化。在分析杭州铁路客运枢纽现状、近期规划,以及客运枢纽设施设备、作业量及其基本分工方案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了枢纽主要客运站到发线通过能力、主要区间通过能力,通过枢纽点线能力适应性分析,提出了枢纽分工方案优化建议,包括沪杭高铁及沪杭长场分工优化方案、杭甬高铁及宁杭高铁作业调整方案等。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各引入枢纽方案的优劣,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熵权-双基点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语言逻辑尺"量化定性指标,通过Min-Max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评价指标信息熵值为基础确定指标熵权,最后采用双基点法确定每个方案与最优、最劣方案的距离,以最大贴近度为原则确定铁路引入枢纽的最佳方案。根据实例分析可知,采用熵权-双基点法对铁路引入枢纽方案进行比选,能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对权重分析的影响,可较好地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统一,以便有效地对影响方案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体现决策思路与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5.
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无缝运输”的理念,以实现全过程服务、高效率服务为目标,通过分析旅客运输的各个环节和外部环境,从运输产品、运输过程、联合运输、形象服务4个方面对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研究,建立了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实际调查数据进行了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6.
传统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完全根据输入输出数据来计算决策单元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每个决策单元都力求自身效率最大,从而降低对评价不利指标的权重,甚至使其为零.这与实际情况及决策者意愿并不相符.为了突出指标的重要程度,引入了带有AHP(层次分析法)约束锥的DEA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地铁站换乘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传统DEA模型评价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权重约束DEA模型更加贴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研究铁路引入地区或枢纽,一般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线路走向、工程代价外,往往忽视功能定位和运输需求对引入方案的影响。研究承秦铁路引入承德地区,不仅要结合承德市的城市布局特点、经济发展方向,以及考虑工程难易程度和代价问题,尤其是要结合铁路线路的功能定位和运输需求。本次研究的是,如何从项目功能定位和运输需求的角度出发,研究承秦铁路引入承德地区的方案。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分别从项目的功能定位和运输需求,研究承秦铁路引入承德地区的方案,考虑的因素全面、无遗漏;(2)经研究,承秦铁路引入承德地区的方案,作出了7个引入方案,其中客运方案2个,货运方案5个;(3)该研究思路和成果可为新建客货铁路引入地区(枢纽)的方案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客运量是铁路客运枢纽规划的基础,准确掌握铁路客运量的发展规律,可为铁路枢纽制定运输计划与线路改造等提供参考依据。由于铁路客运系统是一个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系统,在进行客运量预测时,将灰色预测模型与线性回归模型结合,消除单一模型在预测过程中产生的较大误差,使模型更加灵活、预测数据更加准确。采用该模型预测哈尔滨铁路枢纽客运量,对模型精度进行评价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指标方差比与小误差概率均为第一等级,评价检验结果为优,预测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9.
甬舟铁路引入宁波枢纽,将对枢纽客运系统布局和相关区间能力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宁波区域路网、城市总体规划、宁波枢纽总图规划等深入分析,统筹考虑枢纽在建项目和规划项目,深入系统研究甬舟铁路引入宁波枢纽系列方案,得出甬舟铁路引入宁波枢纽较优方案,为枢纽和地区总图规划及快速铁路引入方案设计提供实际案例。  相似文献   

10.
概述武汉枢纽客运系统规划"五主两辅"布局,初期武汉至十堰铁路利用汉孝城际铁路引入武汉枢纽,近期武西客运专线贯通后,需要兼顾西北地区与中南赣闽等地区客流及沿线城际客流的基础上,从提升干线通道运输质量、满足武汉枢纽过江通道运输需求、武汉枢纽客运系统能力需求、适应城市建设发展需求方面分析需要新建武西客运专线直通线,提出新墩接轨方案(方案Ⅰ)、乌龙泉接轨方案(方案Ⅱ),通过建设规模和工程投资、枢纽总体布局、客运系统能力适应性、运营条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等方面的比较,提出武西客运专线直通线近期乌龙泉接轨方案(方案Ⅱ)较优。  相似文献   

11.
随着客运市场竞争日益增加,铁路客运服务面临着严重的压力.从运输产品、运输过程、联合运输、服务形象4个方面分析影响铁路客运服务水平的因素.建立评价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结合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实例的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12.
铁路采取特许经营模式,通过引入竞争提高运营效率,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分析英国铁路客运改革背景及客运特许经营具体实施方案,总结特许经营改革后的运营状况,在组织结构、划分运营区域、管制标准、经营周期和分配机制等方面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不断扩大,换乘枢纽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影响轨道交通效率和服务水平的主要因素.分析了换乘枢纽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指标信息数据的不完备性,利用模糊聚类对不完备信息表进行完备化,并引入经典粗糙集理论阐释了信息颗粒的含义,构造了信息颗粒;提出了基于粗糙信息颗粒的属性约简算法,建立了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评价模型.通过示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给出了基于给定阈值的置信度评价规则集.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旅客在出行中的换乘效率,在分析影响铁路客运枢纽换乘若干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其内在特征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相应指标进行量化的综合评价,通过算例予以说明。验证该方法可为相关企业部门合理设计换乘途径及规则提供辅助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确定影响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6个主要因素,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对旅客的抽样问卷调查法为基础,建立了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对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模型.以对某铁路客运站的实际调查数据为例,对该模型进行验证.针对该客运部门服务质量的评价结果,找出其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6.
长春铁路枢纽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铁路枢纽,枢纽的运行直接影响吉林省乃至我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长春铁路枢纽现状和总图规划,枢纽近、远期通过能力满足运输需求。根据枢纽列车对数,计算得出枢纽内京哈铁路长春—长春北区段通过能力已经接近饱和,虽有少量富余,但在实际运营中,通过能力紧张问题十分突出。分析该枢纽通过能力紧张的影响因素,结合长春铁路枢纽总图规划,提出3个长春铁路枢纽能力紧张问题的解决方案。经方案比选,推荐采用长春—兴隆山—长春北(含龙泉北—龙泉)区段的电气化改造方案,加快提升长春铁路枢纽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上海枢纽既有、在建及规划铁路概况及客运量,从既有铁路客站布局、客运服务质量及城市规划发展等角度,论证了新建上海铁路北客站的必要性。以国内外特大城市铁路枢纽客运站点分布为例,归纳总结了铁路枢纽客运站点设置的一般性规律。提出了上海北客站的三个规划选址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建议尽早明确上海北客站选址方案,并结合北部引入铁路干线的建设一并实施,力求为上海铁路枢纽后续的规划建设提供新的视角,为规划条件预留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针对铁路枢纽能力利用率评价问题,从铁路枢纽的运输组织特性出发,将枢纽划分为客运、货运、行车、编解等子系统,构建枢纽子系统-构成要素-评价指标3个层次的指标体系.按照各指标项的适中型特征构造评价得分函数,设计包括子系统权重、构成要素权重和指标权重的层次化权重设置方法,建立基于子系统划分的枢纽能力利用率评价方法.开发了枢纽...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设计年度将有多条不同等级新线相继引入芜湖枢纽,在开辟枢纽第二过江通道的同时,枢纽能力尤其是客运设施亟待加强;过江桥位与客运站址的选择,成为芜湖枢纽快速铁路系统布局的关键。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和铁路总体规划、工程可实施性、吸引客流条件等因素,对第二过江桥位、客运站址的选择及总图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了分期实施方案。研究结论:第二过江通道比选了四褐山、弋矶山、纬四路桥位或隧道方案,从工程投资、施工运营风险方面比较,推荐弋矶山桥位方案;客站位置比选了既有芜湖站、新弋江站、芜湖东站方案,经从技术、经济两方面比较,推荐既有芜湖站改扩建方案,形成"π"字型枢纽总图格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柏林铁路枢纽的建设背景、建设方案选择,研究了柏林铁路枢纽的蘑菇形布局方式,枢纽内的17座客运车站分别负责接发高速列车和短途列车作业,分工有序,极大地提高了枢纽的通过能力;柏林总站为上下5层的空间布置结构,可同时停靠高速列车(ICE)、城际列车(IC)、国际列车(EC)、城市快速列车(S-Bahn)、地铁列车(U-Bahn)等8种列车,充分利用有效空间,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零距离换乘;并总结得出柏林枢纽内车站的多点布置方式、柏林总站空间交叉的站线布置方式、以及不同轨道交通方式的同平面布置方式等高效的运营组织经验,对于我国有效提高轨道交通路网的运能,加强城市的整体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