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使城市道路更好地满足宜居城市关于交通便捷有序、城市景观优美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合理的横断面布置可以缓解交通堵塞、降低环境污染,形成节能环保型交通出行方式。针对于此,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及道路红线宽度方面进行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标准研究:以机动车道一条通行能力为基础,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计算得出不同等级、不同车道的通行能力标准;以规范规定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为基准,综合设施所处地位和服务水平,确定出不同等级、不同横断面下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通行能力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流运行、交通安全、道路绿化等影响因素,确定出不同等级、不同断面形式下道路的最小红线宽度;从通行能力标准和最小红线宽度两方面为宜居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提供了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2.
对清华东路与双清路丁字交叉口上下班高峰期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流量及信号灯配时进行调查,针对该交叉口存在的道路过窄、信号灯配时不合理、非机动车及行人流量大、道路标志标线不明确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拓宽道路宽度、增加非机动车车道、对信号灯配时相位进行优化等方案,最后运用Synchro仿真软件对改造前后的交叉口进行模拟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改善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将隧道人行道或检修道合理加宽,改造为人非混行道,并提出适用于一定非机动车及人行道交通量的宽度取值范围。人非混行作为一种交通方式,目前往往缺乏理论支撑,难以确定合理的设置宽度及适应交通量,本文将行人按照非机动车交通流中的侧向干扰考虑,从而确定非机动车的通行能力。为隧道人非混行道宽度取值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不仅涉及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的宽度,而且与地下综合管线布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该文依据国家相关规范,阐述了如何在满足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合理布置地下综合管线,探讨了道路横断面设计与综合管线布置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城市复杂功能区如何实现慢行交通规划进行分析研究.以某城市非通过性道路进行慢行交通理念下的重新规划改进为例,采用车流量数学模型理论,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过能力进行计算,通过压缩机动车道宽度、增加潮汐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等方式优化非机动车挤占人行道的状况.改进完成后,该道路的实际通过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社会调研发现,民众对该道路的交通状况满意度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6.
大型公园和绿地周边支路除需满足公园、绿地以及周边地块交通集散的基本服务功能外,还需满足节假日等高峰期为市民提供临时停车和应急疏散等辅助功能需求。大型公园和绿地周边支路断面的设计方法,可通过开展规划前期调研,分析交通出行特征来确定道路功能定位和需求;然后对设计年限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工作日、节假日或特殊活动日进行交通流量预测,再进行路段通行能力分析和服务水平评价,从而确定车道数和宽度规模,拟定断面各技术标准和参数;最后提出断面多方案比选,经技术、经济等综合分析后确定最终方案。  相似文献   

7.
为剖析不同因素对非机动车流膨胀程度影响的差异性,文章利用广义有序logit模型,选取直行非机动车流膨胀宽度为因变量,右转机动车交通量、左转非机动车比例、直行非机动车交通量、行人交通量、电动自行车比例等9个因素为自变量,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直行非机动车流膨胀宽度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右转机动车交通量、直行行人交通量增加会不同程度降低非机动车流膨胀发生的概率,而左转非机动车比例、直行非机动车交通量、电动自行车比例变大会加剧膨胀程度;机非隔离形式、非机动车道宽度等变量对不同膨胀程度等级的影响存在差异。基于模型回归及边际效应计算结果,提出了改善非机动车膨胀效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乡村道路的路面较窄、质量较差,且又不分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是混合交通,有些行人缺乏交通安全常识。因此,驾驶员在乡村道路上驾车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六种人”。  相似文献   

9.
人行横道行人过街服务水平是衡量人行过街设施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文中分析了人行横道处行人的过街特性,给出了基于行人过街延误、基于行人过街饱和度的2种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行人过街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和服务水平评价标准,确定了规范推荐值法和公式计算法2种设计通行能力计算方法,得到3种行人过街服务水平评价方法,并结合案例分析,总结了3种行人过街服务水平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安全》2008,(11):69-69
人行道行人要在人行道上行走,多人同行时就注意避免三人以上并行而妨碍别人通行。没有设置人行道的路段,行人应在非机动车道右侧1米范围内行走。行人在上述活动空间内行走时,车辆不应侵犯其安全通行空间。  相似文献   

11.
为了降低非机动车对沿人行道设置的公交停靠站周边交通的影响,对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进行优化。选取重庆市6个沿人行道设置的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调研,分析非机动车车道宽度、公交车停靠站长度、当量交通量、非机动车速度等参数与3类冲突率(非机动车与公交车3种形态的追尾与横向冲突率)的相关关系,拟合得到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和相关性系数建立交通冲突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预测模型误差均小于10%。研究表明:当非机动车道设置宽度在3.5~4.0 m、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设置长度在16~18 m时,3类冲突率最低。当量交通量达到700 pcu/h之后,冲突率趋于平稳;此时非机动车速度仍不宜大于6 m/s。选取2个公交车停靠站进行冲突率预测,并对其进行安全等级评价。以冲突率最低值作为约束条件,对沿人行道设置的直线式单泊位公交停靠站进行优化。研究成果可为公交停靠站周边区域的交通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行人、非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及伤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上海市嘉定区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发生的交通事故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讨论此类事故的相关特征,并对行人、非机动车和小型机动车的碰撞事故进行深入研究,为车外人员的伤害位置、伤害原因与碰撞形态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单晓峰  王炜  王昊  徐上 《交通与计算机》2006,24(6):41-43,64
自行车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研究自行车交通流的特性对于合理规划道路交通资源,提高白行车交通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白行车交通流与机动车交通流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以单位面积车道上车辆集散程度定义白行车交通流密度的新方法,并基于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拥挤状态下自行车交通流密度、车速和流率3个参数的相关性,发现非拥挤自行车流的速度总是分布在接近期望车速的范围内,且与流率、密度无关,而速度的离散程度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后,分析了车道、宽度与交通流3个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回归模型,模型可用于在给定自行车交通需求以及服务水平条件下自行车道的设计宽度。  相似文献   

14.
城市跨越江河外延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大量过江机动车与人非出行需求,需要建设通道予以解决并做好与江河两岸路网的衔接,以保证跨江通道功能的发挥。本文介绍了宁波中兴大桥开展的人非过江系统的基本前提、总体方案比选、慢行系统交通组织、下层人非通道结构设计等研究情况,为中兴大桥的人非通道的设计和建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表明:主桥应选用缓坡推行方案设计慢行系统;主桥段人非系统布置于主梁下缘,引桥段非机动车道布置于机动车道下层;南、北两岸分别经江东北路、规划支路灯控平交“转换”后上桥,缓坡推行上桥;人行及非机动车则利用主墩周围空间设置电梯及环形楼梯上下桥;下层人非通道结构纵断面设计应分为四个区段,即主跨及部分边跨的标准悬臂段、挑臂根部位于腹板边缘的过渡段A、挑臂根部位于腹板内侧的过渡段B、边跨汇合段。  相似文献   

15.
电动自行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导致其在绿灯释放阶段膨胀特性明显,进而加重了交叉口的机非冲突、降低了车流的通行效率。利用视频轨迹提取技术,通过光流法的表现形式描述直行电动自行车在绿灯期间的膨胀特征,并根据其密度变化、膨胀差异和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影响程度,确定出释放初期为主要研究时段;同时,提出了一种反映电动自行车膨胀变化的新型指标膨胀度,分别通过线性相关分析、秩相关性分析和偏相关分析,确定了车路环境中影响膨胀度的动态因素和静态因素;最后基于6个信号交叉口的实测数据,建立各因素与膨胀度的数学关系模型,并结合实际交通条件,给出不同车路环境下电动自行车的管控措施与渠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车路环境中的电动自行车流量、机动车流量、电动自行车过街距离、非机动车进/出口道宽度、机非分隔带设置情况这5种因素对膨胀度的影响能力各异,右转机动车流量与膨胀度相关性最高。此外,动态因素与膨胀度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存在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流量均衡效益最大的优势区域;静态因素的差异会导致电动自行车膨胀形式的变化;膨胀度可与动态、静态因素构建复合函数模型。研究成果可为混合交通流的渠化设计和信号配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无锡金匮桥主桁结构设计、桥面系设计、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设计、静力分析及主要施工方法;为解决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纵坡不一致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采用调整托架的高度方法,事实证明在该桥上的应用是成功的;对该桥进行了详细的静力分析和稳定计算,计算表明,大桥各构件受力性能满足要求,大桥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为保障路段行人安全过街,提高行人过街效率,设计了基于感应控制的路段行人安全过街系统.该系统分别采用视频和感应线圈实现对过街行人和路段车辆的自动检测,并据此设计行人过街感应信号控制方案,辅以“减速带式”人行横道、路段行人过街通道灯和智能人行道护栏3种过街辅助设施,实现时空上的人车分离.  相似文献   

18.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机动车道宽度取值标准和国内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不同等级道路车辆的侧向摆动距离,结合车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机动车辆车身宽度,计算得出不同等级道路、不同位置的推荐机动车道宽度。结果表明:适当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可在满足行车安全的同时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用地,提高慢行交通运行的通达性和安全性,推荐的车道宽度为城市道路建设中机动车道的合理选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介绍了饱和流量的计算方法,通过对交通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车流量与车头时距的函数关系,计算出不同车道宽度对应的饱和车头时距。在饱和车头时距与车道宽度的对应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车道宽度对饱和流量的影响,给出了不同车道宽度的折减系数,为城市道路设计车道宽度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