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严 《商用汽车》2006,(11):100-101
早已记不得第一次看见TOTAL标志是什么时候了,只记得在达喀尔拉力赛的卡车身上,硕大的5个字母格外显眼,不过当时还是学生的我没有太在意,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赞助商而已。随着对国内外汽车运动的了解,所见TOTAL出现的次数愈  相似文献   

2.
《汽车与安全》2003,(4):39-40
相声演员李金斗有一辆白色626型马自达轿车,平时,他驾车十分谨慎,可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由于偶然的疏忽,他也曾遇到过几次小麻烦,但李金斗总能凭他那豁达的性情化解麻烦。采访中,李金斗给我讲述了这几年在开车当中遇到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3.
我是车迷,但有些与众不同,别的车迷把自己的车当"情人"、"哥们儿"、"朋友",而我把车当做"孩子"。我在2000年7月2日拥有了一辆美仓ML150-2,在此之前,我曾在摩托车行的宣传画上看见过这辆车,当我第一次看见它的真容时,就被他银色的外表和猛虎般的造型所吸引,特别是了解到它拥有两项专利技术后,当即决定购买。然而当时店里没货,老板让我等,我就像快要当父亲似的在喜悦和焦急中等了几个月,取车那天,我像抱着刚出生的儿子一样,小心翼翼地把车开回了家。  相似文献   

4.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本次车趣的主人翁支春.他是一名地产从业人员,但当他做自我介绍时,却冠以了骑行爱好者的名号。在他看来,工作的最大意义是为了支撑骑行,而骑行,才是他整个生命中最根本的意义。自第一次短暂见面分开之后,我便尝试与支春约定采访时间,但都由于他事务缠身,没能成行。后来终于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和同事一起见到了这位"双重身份"的骑行爱好者。到了约定地点,我们并没有见到任何摩托车的踪影,张望之时,一辆改装过的三  相似文献   

5.
我要开卡车     
前不久,偶然看到一则新闻,"奔驰Actros新款进入中国"勾起了我的一些不算思绪的思绪。其实有很多人问过我:"你最想开的车是什么车?"我很多时候都会回答:"卡车,重型卡车"。这会让很多人惊讶,因为一上来人们头脑中的画面都是:穿个烂背心儿,头发乱蓬蓬,一身精瘦,满脸灰尘的驾驶员形象,好一点的想的是国外的场景:肥胖的身躯,戴个安全帽,仍然穿个背心儿,但不是烂的,喋喋不休,粗口连篇……不过,再往后面分析,往往会恍然大悟,哦,啊,嗯,开卡车还是挺拉风的!  相似文献   

6.
悍牛     
王受之 《汽车生活》2008,(9):138-138
我们都知道美国的军用越野车衍生出来的"悍马",完全是巧妙的意译和音译结合,我第一次看见,这个翻译,就觉得准确和神似。同时对干"LAMBO Murcielago",心想如果美国有"悍马",意大利还真有头"悍牛"呢!  相似文献   

7.
张陆  来卡 《汽车生活》2008,(12):110-113
路明对于陌生事物的敏感是超出常人的,第一次看见路明是在电视里面,那时他正在为凤凰台做评论嘉宾,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用独特的角度分析事物,这让我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近日,江苏无锡交警支队惠山大队民警将一辆工程运输车开进了校园,让学生、老师当一回工程车"司机",亲身感受一下盲区的危险. "今天是我第一次坐上工程车驾驶位,原本以为坐那么高什么都能看到,没想同学明明站在下面,我通过后视镜却都看不到,真的是太危险了,以后看见大车,我一定要离的远远的."  相似文献   

9.
车之梦     
记得自己刚上学的时候,家里并不宽裕,但爸爸还是拿出了仅有的一点积蓄,买回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我便坐在"雪花"点点的屏幕前,虽然看不懂什么,仍然兴致勃勃。偶然一次,我看到了电视里数辆无顶、只容一人乘坐的车在飞驰,好奇心特强的我便迫不及待地问周围的大人们,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第一次从成都坐火车来北京,经过秦岭的时候,我就在想,以后有机会一定要骑车穿越一次。2014年,我觉得,嗯,是时候了。秦岭,让我们坦诚相见吧!就这样,我下定决心从首都骑回成都。这是我的第二次长途骑行三年前骑行川藏线,在国道318,我半路吃了一记"闪电光速拳",差点把命留下。其实就是一次摔车事故,受了伤,直到现在,后背都隐隐作痛。所以这一欠在出发前我专门去雍和宫烧了一炷香,希望不要像上一次那样"波澜壮阔"。没错,上一次我是想知道自己的极限。但是这一次,只是想借此找回一种叫作"从前"的感觉——从  相似文献   

11.
《驾驶园》2015,(8)
<正>当我第一次把他抱入怀中,他是如此的弱小无助。我对他说,请你放心,有我在,我会陪着你。当他第一次吃力的在床上爬起来试图翻身时,他是那么的笨拙。我对他说,不要着急,我在这里等着你。当他第一次咿咿唔唔学语时,他没有丝毫的意识,不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我看着他,也跟他咿咿唔唔的,他手舞足蹈的开心地笑了。当他试着迈出第一步时,他  相似文献   

12.
想起老猫     
一日忽然想起老猫,觉得他逝去好像已近周年,便去上网。我浏览了"论坛"及"成佛"网站,发现网上寄给老猫的文字——天堂里的留言还真不少,足见摩迷朋友对老猫深刻的怀念。本人也献上"相思"一束,权当是对猫兄的怀念。其实我与老猫并不相识,只是有幸在《摩托车信息》上偶然与其有小文邂逅,而后一次,竟成为永诀了。  相似文献   

13.
正「梦想起航篇凡事有因果,我的教师梦源于我的高中数学老师,他温文尔雅、满腹经纶,精彩的课堂让我意犹未尽……1993年,年仅21岁的我走出大学校门,如愿以偿地成为青岛交通职业学校的一名汽修专业教师。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一名素不相识的学生恭敬地对我道了一声:"老师好!"让我顿感不知所措,脱口回了一句"您好!"由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此  相似文献   

14.
纪念     
《摩托车》2017,(3)
正人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例如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奔跑……而对于我们这些人来说,第一次接触摩托车同样值得纪念。虽然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时间,但是我第一次接触到摩托车并被吸引的感觉仍在心中。大约是我六岁的时候。因为我家门口就有公交车站,姨父每天从家骑着叫小木兰的小型踏板摩托车到我家等待坐公交车下班回来的姨妈。  相似文献   

15.
海培 《汽车生活》2002,(5):66-67
第一次看见奥迪TT的时候我简直有些目瞪口呆了,看惯了一汽大众的奥迪100那种陈旧保守的造型.怎么也不会想到一向在世界中高档轿车市场上打拼的奥迪公司开始制造跑车了.从9年前便开始孕育的这款名叫TT的跑车差一点儿就颠覆了双门跑车的传统形象。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偶然的发现导致了中国第一辆踏板式摩托车的诞生,也导致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摩托车市场的诞生! 1985年7月,火辣辣的阳光照射着夏日的泉城济南,当时的轻骑厂副厂长陶志新在街头行走,近一段时间,如何突破轻骑产品销售困境的问题时时缠绕着他。正沉思间,他突然看见一名中年妇女驾驶一辆款式独特的摩托车飞驰而过,虽然只是一瞬间,但职业的敏感却使陶志新清楚地看见了这辆摩托车与普通摩托车的不同之处。这种摩托车有宽大的前护板,有可放置双脚的踏板,重心低,轮圈也比一般  相似文献   

17.
与你同行     
戴巧芬 《摩托车》2004,(6):25-25
我是一个八个月大的孩子的母亲,与《摩托车》杂志相识三年。最初的日子是每个月都站在路口的报刊亭为老公买新出版的《摩托车》杂志。刊中字里行间“填”满了技术和机械,我不懂,他却爱看。记得第一次不经意地为他买回杂志的时候,他很开心。他告诉我,在当学徒时曾从师傅那里发现  相似文献   

18.
<正>人的命,天注定。这话说起来令人丧气。可事实摆在那儿,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恐怕不是你我说了做了努力过了就能成事的。冥冥之中,总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那个神在主宰着每个人的命运。就拿我儿子来说,人儿不大,就经历过两次车祸。我有时在想,难道命里注定会如此吗?第一次,是在他两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LO 《汽车生活》2009,(1):24-27
残奥闭幕当晚,蔡国强出现在中央电视台上,说着地球上第一次出现的汉字焰火。有人说2008是"蔡国强年"——最多人看见、听见,然后哗然的"08权力榜NO.69"艺术家:破入场纪录的纽约古根汉回顾展、四十亿人观看的媒体烟火、中国美术馆VIP式回顾展"我想要相信"无数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20.
《车时代》2009,(1):300-301
《车时代》的编辑们,您们好! 我是《车时代》杂志的一个“偶然读者“,为什么要说偶然呢.是因为我是今年8月份偶然在报刊亭看到《车时代》杂志的.而我本身是—个奥运志愿者.当然对跟奥运有关的字眼比较敏感.当时在报刊亭看见“汽车奥运营销”这个大标题.就买回去看了看.当然在这之后报刊亭理所当然成了我跟《车时代》的“红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