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析了安徽省二级公路收费存在收费规模大、收费标准高、收费效益差、收费站点设置不合理、债务负担沉重等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我国公路发展方向及提高整个公路网的运行效益等角度,提出应尽快撤除二级公路收费站点;从收费公路兼具公共性和商品性两重属性出发,提出政府财政应承担部分债务的偿还;结合《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相关内容,提出实行收费公路“统贷统还”以及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捆绑还贷等策略。这些研究结论对解决目前二级公路收费存在的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个土地大国,若要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将来必然成为一个汽车大国。但我国不是能源大国,目前已在大量进口石油了。如果现在还不抓汽车节油工作,则必然要影响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 世界各国都在抓汽车节油工作。西欧和日本早就用高燃油税的办法提高油价,促使社会多用节油车,这是所有去过西欧、日本人士都亲眼看到的事实,高油价这个经济手段有4大好处: 1.日本公路的修理费用主要来自燃油税; 2.推动汽车节油是现代汽车的3大主题(节能、环保、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公路养护机械的驾驶员,我和广大养路工人一样,希望看到在我们公路养护行业中实现机械化。公路是为汽车运输创造条件,养路工的职责,是为汽车运输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保证汽车畅通无阻,提高运输效益。汽车运输成本的高低和公路技术状况的好坏是有很大的关系,从我国现有的公路状况来看,比例较少的一、二级公路,多数为三、四级公路;还有很多达不到等级的山区公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上一些非生产运输性车辆发展,同时运行在公路上对现行公路无论是交通安全或  相似文献   

4.
汽车工业发展与公路交通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将大幅增加,迫切要求公路交通里程相应地增长。在阐述我国汽车产量、汽车保有量和公路建设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路交通建设应与汽车工业协调发展。同时,应加强公路交通网络的合理设计,推进公路交通系统信息化进程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工业》2001,(1):26-28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规模效益明显,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了汽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通过《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实施和汽车行业的共同努力,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扬 《公路》2012,(12)
分析了我国公路交通资金的供给现状,测算了我国未来20年公路发展资金的供需情况并指出了公路融资面临的难题,在对比中外公路交通发展资金供给的基础上,提出公路二元发展(非收费普通公路和收费高速公路)的资金供给模式将长期存在的现实意义,并就监控收费高速公路的财务风险构建了预警模型,从资金保障角度探索构建我国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阐述了公路事业是物质生产部门,是商品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既有社会公益性,又有商品属性的两重性质。根据国外成功的经验及我国近期出现的收费桥、收费路等“新生事物”,从我国国情出发,运用公路事业的商品属性,提出了发展我国商品化公路的设想和途径,以提高公路事业自我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汽车动态称重技术在高等级公路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叙述了我国高等级公路运输中汽车超载现状.分析了汽车超载对公路使用寿命、交通安全,及对汽车工业等方面的影响;介绍了国内外汽车动态称重技术和动态称重产品的应用与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公路》1966,(3)
第一章公路第一节公路的作用公路就是适合汽车行驶的道路,或是为了供汽车行驶而专门修建的道路。我们通常把这种路称为汽车路或马路。公路是汽车运输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保证居民点、文化中心、政治和经济中心的联系,巩固国防,以及促进城乡物资交流有着重要的作用。公路的发展是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解放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大跃进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有了巨大的发展。因而,公路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公路里程也迅速增长。可以预料,今后随着公路工程半机械化、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公路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增加和改善,社社有公路、队队通汽车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必将建成。  相似文献   

10.
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汽车零部件的使用性能和商品性能方面论述了无损检测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它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基础。评述了国内外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的现状,并根据未来汽车发展方面分析了无损检测发展的趋势,以及我国汽车工业无损检测技术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