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6 毫秒
1.
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素琴 《铁道建筑》2004,(10):60-61
介绍桥梁工程中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全过程 ,并对试验取得的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 ,为检测桩基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本文就<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中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论述,以指导施工实际. 研究结论:准确掌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要重视现场的实施操作细则,方法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地基承载力满足地基压应力,所用仪器、设备在标定有效期内,基准梁一端固定、一端简支,最大有效加载量应不小于设计单桩承载力特征值的2.0倍,每级荷载施加时间不小于2 h、且达到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是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的一半;全过程达到规范化、程序化,即可检测得到准确的单桩竖向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针对北京地铁15号线新建奥林匹克公园站顺行密贴下穿大屯路隧道的施工技术难点,对传统泵吸反循环钻孔灌注桩施工设备进行改进,使其满足导洞内复杂环境下桩基施工的要求,并对施工工艺进行优化,保证施工安全和成桩质量。桩基施工完成后,通过自平衡法静载试验得到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采用超声波透射法和低应变反射波法对大直径桩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试验和检测结果均表明,大直径桩均为Ⅰ类桩,桩身完整性良好,实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说明暗挖导洞内大直径桩成套施工技术能够满足成桩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保证工程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北海市西村港跨海大桥项目为依托,针对超长大直径桩基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检测,选取自平衡法静载试验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该方法在北部湾海域桩基工程应用的可行性。通过对测试系统、荷载箱埋设位置等关键参数选取,以及加载过程中荷载与向上、向下位移对应关系,绘制荷载-位移(Q-s)曲线、位移-时间对数(s-lgt)曲线,并进行曲线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本工程3根试桩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均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北部湾海域同类工程施工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尼日利亚现代化铁路阿卡项目铁路桥梁桩基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实例,阐述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反力系统——利用工程桩作为反力锚桩的受力分析和计算,介绍基于《British Standard Code of practice for Foundations》规定的双循环加卸载、终极荷载长时间维持的试验要点,分析钻(挖)孔灌注桩桩基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的成果,对比中国与英国桥梁桩基静载试验方法的差异性,提出采用工程桩作为反力锚桩进行桩基静载试验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6.
软土地基桥梁桩基础单桩竖向动静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软土地区的铁路桥梁桩基础在高速列车运营过程中由于动荷载作用引起桩基工作性状变化,目前国内尚无原位试验资料。某试验段在试验现场进行了2种桩径共6根试验桩的单桩竖向动静载试验。结果表明,在桩端持力层较好的情况下,软土地基桥梁桩基础设计时可以忽略由于高速列车运营的反复荷载作用对桩基工后沉降和竖向承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预埋荷载箱对桥梁桩基单桩承载力进行试验,对桩基设计极限承载力进行测量,摒弃了静载试验、高应变试验的试验方法,简化了过程,节约了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单叶片螺旋钢桩在砂土地层竖向抗压承载特征,结合单叶片螺旋钢桩现场静载试验进行有限元软件模拟。将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其次采用该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不同相对密实度砂土中几何参数不同的单叶片螺旋钢桩静载试验而得到不同荷载-位移曲线,同时将螺旋叶片直径的5%位移值对应荷载作为桩极限承载力。考虑砂土相对密实度,钢桩埋深,螺旋叶片直径,中心钢轴4个参数变化对单叶片螺旋钢桩极限承载力影响。结果表明:单叶片螺旋钢桩桩周土层的相对密实度和桩埋深是影响承载力的主要参数,螺旋钢桩叶片直径影响次之,钢轴直径的影响最小;同时,单叶片螺旋钢桩极限承载力增量百分比在松砂中最大,中密砂次之,密砂最小。  相似文献   

9.
对某电厂工程嵌岩灌注桩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研究了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桩身应力分布规律及土阻力的分布规律,为嵌岩灌注桩的研究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列举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试验实例,通过分析静载试验中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的表现,佐以其他方法的验证,论述了缺陷桩在静载试验中的表现;表明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需辅以其他检测手段;提出了混凝土灌注桩、预应力管桩、后压浆混凝土灌注桩静载试验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铁路CFG桩复合地基上的铁路路堤为柔性基础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值分析和现场载荷试验,研究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数值分析和现场载荷试验均表明,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中桩及桩间土的沉降和受力规律与刚性基础差别较大,桩的荷载分担比差别也较大,故目前采用刚性基础的方法确定铁路柔性基础下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是不合适的,而柔性载荷试验可以更好地反映铁路柔性基础下CFG桩复合地基的实际受力情况。因此,建议采用柔性载荷试验确定铁路柔性基础下的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杭甬铁路客运专线柯桥特大桥单桩静载试验,桩身应变、桩身压缩量及桥墩沉降的测试,研究深厚软土地区桥梁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及沉降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桩侧摩阻力先于桩端阻力发挥作用;尽管桩端置于强风化凝灰质砂岩上,但在试验荷载下2根超长试验桩的端承比均小于1.5%,桩的承载特性表现为摩擦桩的性质;单桩静载试验实测的桩身压缩量占桩顶沉降量的85%以上;桥墩浇筑完成后经过753d的沉降观测,2个试验墩实测沉降量分别为3.00和3.41mm,其中,无砟轨道铺设后300d的实测沉降分别为0.11和0.25mm,表明在深厚软土地区采用超长钻孔灌注桩控制桥梁基础沉降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旋挖成孔灌注桩施工质量检测依据和方法,通过实例分析桩基础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论述桩身砼离析和桩底沉渣质量缺陷的处理方法,采用高压旋喷清渣回灌砼和高压灌浆补强桩身砼离析来提高桩基础竖向承载力和补强桩身质量缺陷。  相似文献   

14.
摩擦桩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国军 《铁道工程学报》2007,24(2):65-68,99
研究目的:解决现行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桩-土体系的竖向变形相互独立的问题。 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分析桩-土体系的变形机理得出合适的荷载传递函数模型;其次,根据桩-土体系的变形协调原则对桩基础的竖向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结果:针对现行桩基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与桩-土体系竖向变形相协调的计算方法。 研究结论:以变形协调原则与荷载传递法为基础推导的桩基承载力计算方法,能够解决桩基竖向承载力与竖向位移计算各自独立这一矛盾,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结合铁路建设工程实际,选择不同地质和工况条件的施工区段,对DDS桩(全螺纹灌注挤土桩)和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对比分析2种桩在复合地基加固效果上的差异;对DDS桩进行实体取芯、局部开挖,研究其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地质条件、工装设备和工艺直接影响DDS桩的成桩质量和加固效果;桩底和桩身螺纹质量是保证复合地基处理效果的关键;在承载力以短桩端承力为主的加固区段不宜采用DDS桩技术进行复合地基处理;在承载力以长桩摩擦力为主的加固区段可采用DDS桩技术,但须采取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武广客运专线路基段采用CFG桩,路基与桥梁过渡段采用路基灌注桩,桥梁段采用桥梁灌注桩。采用桩端反射波曲线特征分析法判定桩身混凝土施工质量;采用单桩静载试验,其CFG桩单桩承载力大于600 kN、路基灌注桩和桥梁灌注桩单桩承载力均大于2 000 kN,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地下水对冻土地区桩基础的影响,针对现有冻土桩基试验设备的不足,对加载系统、位移采集系统等加以改进,并利用可调发热电阻作为热源,研制一套能够模拟地下水热效应的室内桩基模型试验装置,通过标定试验,确定装置模拟地下水热效应时的各项参数。利用该装置,开展不同地下水位置、有无地下水工况下的桩基承载力试验,对地下水热效应对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其试验结果能够与理论模型计算较好的吻合,装置能够良好模拟地下水热效应。  相似文献   

18.
螺杆桩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螺杆桩的成桩工艺及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螺杆桩受力机理明确,竖向承载力高,受荷变形小,抗震性能良好,能有效缩短工期,节省材料。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夯扩载体CFG桩复合地基应用日益广泛,但其理论研究还较少。本文结合某夯扩载体CFG桩复合地基工程实践,通过现场监测数据及FLAC计算软件,研究不同荷载、单桩承载力、褥垫层厚度、桩长、桩间距对地基承载力及变形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本文研究了该新型复合地基对各种参数的敏感性,并得知:夯扩载体CFG桩负摩阻力作用范围比普通CFG桩长,中性点降低,或无中性点。夯扩载体CFG桩桩体作用明显,褥垫层的厚度在普通CFG桩的基础上应该适当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