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是车载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车载设备故障的响应效率,弥补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检测技术空白,研发了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测试装置.采用该测试装置分别对牵引继电器、制动继电器、故障继电器进行测试,测试时通过观察继电器的励磁情况、接点电阻、线圈电阻等数据来判断控制板是否发生故障.该测试装置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对列车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可靠检测,为维保人员提供了查明故障原因的测试手段,并为将来对该类车载牵引制动故障控制板的计划修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2.
地铁列车牵引控制电路一般基于继电器进行逻辑控制,这种电路设计对继电器硬件依赖度高,继电器故障对车辆运营影响极大。对现有列车制动和牵引控制电路进行分析,重点对现有控制电路的设计优化改进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可靠度高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对硬件依赖度低,大大提高了列车可用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沈阳地铁1号线列车牵引/制动指令输出故障,分析列车牵引/制动指令输出控制原理,对故障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保证列车正线运营。  相似文献   

4.
分析洛阳地铁2号线列车牵引指令和制动指令同时有效的故障,提出车辆牵引、制动控制回路的优化方案,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广州地铁3号线列车在一个牵引系统故障时,列车自动运行(AT10)模式下停车有时会产生冲标.应用列车系统自身工具软件,采集了列车正常运行、1个ICU(逆变器控制单元)故障、2个ICU故障等三种状态下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对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列车ICU故障后,由于低速时列车需要进行气制动补充,而电一气制动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传统ATO(列车自动运行)系统与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之间并没有建立直接、实时、双向的数据交互,在控车过程中无法获取车辆的牵引/制动状态和能力信息,进而导致ATO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可能与车辆实际能力不匹配、控制周期长、停车精度低等问题,需要将ATO系统和车辆系统进行深度融合。[方法]阐述了传统ATO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存在不足。提出了基于车辆深度融合的列车自动运行系统(以下简称“融合ATO系统”),论述了融合ATO系统在系统架构、信息传输、车辆接口及系统功能等方面的融合优化措施。将传统ATO系统和融合ATO系统进行对比,对融合ATO系统的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及结论]融合ATO系统取消了ATO系统与车辆牵引系统/制动系统之间的中转环节,减少了通信链路,使得二者之间的信息传输更加丰富和透明。融合ATO系统可充分发挥车辆系统和信号系统各自的特性和优势,增强ATO系统与牵引系统/制动系统间的配合度,提高整体控车效果。  相似文献   

7.
运用功能性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法(FMECA)对地铁列车运行过程中牵引与电制动子系统出现的故障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在全面研究南京地铁3号线牵引与电制动子系统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功能性FMECA分析得出的最严重的故障模式—全部动车切除,进行了可靠性框图(RBD)分析.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系统中的关键元器件,为列车牵引与电制动子系统的设计、制造以及维护提供指导,确保列车满足可靠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问与答     
如何根据微机显示屏的显示判断故障点?答:(1)司机控制器故障。看显示屏中的司机指令栏中指令是否对应司机手柄的变化而变化。(2)外部电路未构成。如果在牵引工况中的显示为“主断合”而非“牵引”或“制动”,则表明牵引或制动命令信号未送入微机柜。如果是主电路未构成,此时显示屏故障提示栏中会有“某一架工况未构成”的提示,可根据此提示检查相应的控制电路。(3)微机柜插件故障。如果是系统本身故障,在显示屏的故障提示栏中将会有“系统故障”或“通信故障”的提示;如果是微机柜电源中断,则显示屏的通信状态中的“正常”将会变成“故障”…  相似文献   

9.
分析CRH3型动车组制动系统的工作原理、结构、功能及工作流程,根据其关键功能,包括空电复合制动、网络和硬线冗余指令传递、直通式电空制动方式、电气指令和空气指令传输方式等的特点,对常用制动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分解,建立常用制动失效故障树,分析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得出牵引执行系统电机故障、牵引控制单元故障、网压过高是导致常用制动失效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提出针对各类基本原因事件的风险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针对CCQG型轻轨车重联后动车单模块停放制动不缓解问题,分析车辆停放制动及列车制动系统控制原理,介绍改进牵引控制电路的处理方法,保证列车在故障情况下的全动力维持运行。  相似文献   

11.
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与主线交叉重叠段的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广州地铁3号线支线与主线交叉重叠段的情况,讨论了位于下方的支线石体区间的不同断面支护方案和施工铺助措施,以及位于上方的主线林体区间施工时的爆破方案及实施爆破后的监测。两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均未出现险情,隧道变形和地面变形也控制在设计范围内。可为以后隧道交叉段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广州地铁2号线开通后,1、2号线在公园前站形成十字换乘,有8股换乘客流交织在换乘区内;换乘客流相互牵制,时间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做好运营时刻表与客流组织的协调十分重要。从理顺8股换乘客流在一个换乘站的关系着手,通过分析、计算,对1、2号线运行图的技术参数进行了调整,使同一线路的上、下行列车同时到达公园前站,并错开两条线列车到达公园前站的时间,让乘客用最合理的时间进行换乘,有效地缩短了乘客的换乘等候时间,提升了运营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介绍广东铁通通信机房的现状,具体针对机房地线、电源线规格及平面布局进行详细阐述,并给出了可供参考的经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指挥调度大楼项目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运营控制中心信号设备搬迁方案被提上议事日程。上海轨道交通6、7、9号线均采用上海自仪泰雷兹交通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的SelTrac~CBTC信号系统,对6、7、9号线的运营控制中心信号设备搬迁的四种方案及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通过对巴黎RER线与上海R线的形成背景、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了两线的功能定位。并从站间距、共线运营、线路设置、运营组织等角度分析比较了线路特点。最后建议上海R线应贯彻“以人为本、按需设置、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车站基本分布理念;并从线路资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建设成本,扩大服务范围的角度出发,在郊区范围内增加市郊铁路制式的支线;对其分段运营模式与贯通运营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以下简称“监控”)装备机车以后,机务行车险性及以上的事故很少发生。目前,机务的行车安全集中在“挤岔”、“脱线”和“撞车”的一般事故上,其根本原因是“监控”的控制没有形成闭环,有控制盲区。为此在无联锁道岔、无联锁线路上,在“监控”控制的盲  相似文献   

17.
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共线运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轨道交通3、4号线采用共线运营方案,在共线车站多、车站配线简单、行车间隔小的条件下实现共线运营,在国内外轨道交通网都未见先例。从原"C"型共线运营情况来看,在延误调整、列车救援等运营调整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随着3、4号线客流的持续增长,必须寻求新的或替代方式,解决运能与运量、运营与既有条件之间的矛盾。建议采用两线共线运营与单线多交路运营相结合的方式,以降低运能不平衡带来的影响。同时,应对共线段的线路和设备进行改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运营调整的灵活性,提高通过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念 《电气化铁道》2010,21(2):35-36,40
在接触网终点设计常规下锚结构形式下,集装箱中心站龙门吊装卸作业线股道接触网终点的有效行车距离无法满足电力机车直接摘挂货物列车要求。本文针对该问题提出了新型的接触网终点下锚结构形式,改进后的下锚结构形式能在不影响龙门吊作业的前提下延长接触网终点有效行车距离,满足电力机车直接摘挂取送货物列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总结广州在市域快线规划设计方面的经验,基于时空目标的功能定位,提出对线路规划设计的要求。分析国内外大站快线、快慢线组合以及复线等三大快线建设模式的功能差异及优缺点。以广州地铁21号线快慢线规划设计为例,提出规划设计阶段应以如何落实市域快线与线网衔接点、站点布置规划、最高运行速度及运营模式、快线停靠站点选择、投资控制等5个维度为重点研究内容,并逐一进行详细论述和数据比较分析,为新建市域快线的决策、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地铁信号联锁系统中的信号机是用于指挥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设备。论述了广州地铁2/8号线信号机系统的改进方案,并提出了具体实现的措施,通过改进前后的故障统计,验证了改进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