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现行规范中VMA最小值标准过大的问题,通过重载交通下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GTM法设计得到级配和油石比,然后用马歇尔法进行了VMA、VFA验证。马歇尔试验得出,GTM法设计的AK-13A、AC-20C、AC-25C配合比经马歇尔试验验证,试件的VMA均低于现行规范的要求;GTM法设计的AK-13A、AC-20C、AC-25C配合比的马歇尔试验验证的VFA的情况为:AK-13A仅比规范最低值高2%,AC-20C比规范最低值低4.3%,AC-25C比规范最低值高6.8%,但按GTM密度的97%(相当于马歇尔密度的99%)进行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混合料高低温性能、抗水损害性能均较好满足规范的要求,实体工程经检测,路用性能较好。结果表明,重载交通下,抗车辙沥青路面现场压实度按GTM密度的97%(相当于马歇尔密度的99%),路面实际空隙率控制在5%~6%时,室内马歇尔试件的VMA、VFA是允许小于规范值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时,通过粗、中、细3种级配试配,然后再进行马歇尔试件的击实,分析体积指标确定级配、油石比,过程复杂,试验人为误差较大,耗时,耗力。通过贝雷法的粗集料选取密度,CAVF法计算粗细集料比例及油石比,对AK-13A和SMA-13的级配和油石比进行优化,并运用贝雷法3个比例参数CA比、FAc比、FAf比对优化后的级配的骨架嵌挤情况进行判别,以评价优化后的级配是否符合贝雷法3个比例参数的要求,旨在严格控制沥青砂浆体积与粗集料间隙率之间的关系,使沥青混合料的骨架嵌挤效果更好,性能更稳定。研究过程中采用GTM方法成型试件,用马歇尔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验证。结果表明,粗集料的设计密度位于松装密度及干捣实密度之间时可以达到嵌挤状态,对于一般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如AK-13A,粗集料的设计密度选择松装密度,对于SMA选用干捣实密度。采用改进的CAVF法计算粗细集料的比例并优化级配,通过计算得到的油石比与最终实际采用的油石比基本一致。粗型密级配AK-13A混合料的3参数符合贝雷法范围,形成一种嵌挤密实结构;SMA的3参数都不在贝雷法的范围内,其形成的骨架密实结构是独有的。SMA-13的粉胶比较AK-13A大,同时沥青膜厚度小于AK-13A,但2种混合料路用性能经实践证明都是良好的。  相似文献   

3.
基于GTM的抗滑表层混合料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范跃武  赵可 《中国公路学报》2007,20(3):11-16,22
用技术性能作为评价依据,以旋转试验机(GTM)为手段,研究了不同性质的原材料、不同级配的抗滑型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和施工技术。结果表明:用GTM可以进行级配和配合比优化,优化设计出的抗滑型混合料的综合技术性能优于SMA;用GTM设计出的抗滑型混合料更易压实,可将压实度标准提高1%~2%;体积参数不宜作为配合比设计的控制性指标,提出的新的级配范围以及配合比优化方法可使抗滑表层具有优良的抗滑、抗车辙和抗水损坏性能。  相似文献   

4.
AK-13抗滑表层的技术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叔藩  漆光荣 《公路》2003,(9):130-136
把现行规范抗滑表层AK-13A混合料的级配组成改进为断级配骨架型密实混合料,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标准。改进后的抗滑表层铺筑工艺与SMA路面相似。福建省同三线高速公路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改进型AK-13A抗滑表层不仅具有优良的抗车辙能力与抗滑性能,而且路面基本不渗水,为解决我国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早期损坏问题提供了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性能的改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橡胶沥青混合料级配关键筛孔通过率的设计控制,对GTME.实法与马歇尔击实法设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法,控制级配曲线关键筛孔的通过率,设计适当的矿粉含量是提高橡胶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关键。针对橡胶沥青混合料的特点,建议在具备条件时最好采用GTM压实法;并提出应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一步研究马歇尔击实法与GTM设计法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6.
为了克服现行马歇尔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存在的缺点,采用GTM旋转压实设计方法进行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并与马歇尔设计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系统分析两种不同设计方法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认为GTM旋转压实设计方法能够模拟路面的压实状态,使得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设计思路更加一致。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采用能够模拟现场碾压工况并以力学参数为设计指标的GTM设计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通过分析对比了GTM与马歇尔方法的设计结果,结合现场施工经验总结提出了与GTM设计方法相匹配的施工工艺。研究结果表明,与马歇尔设计结果相比,GTM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大幅度提高。实体工程表明,尽管GTM设计的混合料油石比较低、压实度标准较高,但使用现有的施工设备,施做的路面压实度完全可以达到较高标准,现场空隙率可控制在5%左右。  相似文献   

8.
采用旋转剪切压实法(GTM)对渝长(重庆渝北—长寿)高速公路扩能工程路面上面层AC-13改性沥青混合料目标配合比进行设计,初步完成原材料选择、级配确定,并对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检验和评价,最终提出在最佳油石比情况下的目标配合比,提高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和抗车辙能力。  相似文献   

9.
针对Superpave集料级配的设计方法,采用现行规范中要求的马歇尔法进行沥青混合料相关的路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Superpave禁区下方级配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高温性能、抗疲劳性能及抗滑性能;通过调整混合料的级配组成对其改善水稳定性的作用是有限的;通过与旋转压实成型法(SGC)的对比研究表明,沥青含量的变化对马歇尔成型试件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在规范提供的AC-13级配范围内选择了7种级配,以GTM为手段进行配合比设计,并进行了不同级配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抗水破坏能力、渗水能力及抗滑能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体积参数VMA与抗车辙能力有显著相关关系,对于特定原材料、特定的成型方式,粗细集料比例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有重大影响。根据研究结果,对贝雷法参数进行了修正并提出了基于提高沥青混合料高温抗车辙能力及抗水破坏能力,兼顾密实与抗滑能力的AC-13优化级配范围。  相似文献   

11.
AK-16A 配合比设计准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涛 《公路》2005,(2):107-109
AK-16A是广东省沥青混凝土路面抗滑磨耗层的典型结构,抗滑磨耗层的关键技术问题是抗滑和密水,而抗滑与密水是一对矛盾,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致使水损害成了广东省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主要病害之一。为进一步提高广东省抗滑磨耗层配比设计水平,克服水损害,本文着重研究了AK-16A抗滑磨耗层混合料级配曲线位置和形状对混合料马歇尔指标的影响,归纳出抗滑磨耗层配比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现行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不足的基础上,提出采用能够模拟现场碾压工况并以力学参数为设计指标的GTM设计方法进行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研究结果表明:与马歇尔设计相比,GTM方法设计的沥青混合料油石比较低、压实度标准较高,使用组合式碾压施工设备,达到孔隙率小,饱和度大,高温抗车辙能力强等优点,路用性能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3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现场路用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闯民  陈景 《公路》2004,(11):108-113
为配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规范的修订.在总结已建高速公路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沥青混合料AC-13的一个新的矿料级配范围。选择我国规范推荐的工程中常用的表面层AC-13Ⅰ型和AK-13A型与我们提出的新型级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在青海平西高速公路修筑了试验路。室内沥青混合料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和低温弯曲试验均表明,3种沥青混合料均可以作为青海地区的高速公路表面层。现场检测表明,新提出的级配沥青混合料综合了现行规范规定的路面设计中常用的2种沥青混合料表面层的优点.具有密水、抗裂兼顾抗滑和抗车辙等功能。从3种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和结构组成特性两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现场压实特性、空隙率、密水性能、构造深度等现场路用性能差异的原因。理论和实践均表明:新提出的AC-13调整型沥青混合料是一种较好的高速公路沥青混合料表面层材料。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面层采用Superpave级配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从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低温性能三个方面与传统的AC级配设计方法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同时按照Superpave级配,分别采用标准马歇尔、大型马歇尔、旋转压实三种成型方法对所设计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了水稳定性、抗车辙性能、低温性能的对比试验,提出宁夏地区推荐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和成型方法.  相似文献   

1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是沥青路面设计的重要环节,我国常用的马歇尔试验方法和路面实际受力状态和路用性能指标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美国旋转试验机GTM模拟了路面现场压实及汽车轮胎与路面的相互作用,依据力学分析原理进行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较之经验式的体积分析方法更为准确合理,所以GTM试验方法在我国的沥青混合料配比设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发新型的抗滑磨耗层级配材料,从级配设计理论出发,分析抗滑磨耗层的粒径特征、空隙率、粗骨料含量、级配曲线走向等设计思路和重要影响因素,确定新型的抗滑磨耗层AK-13N的级配范围,并应用贝雷法对设计级配进行了合理评价.通过对4种典型类型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AK-13N沥青混合料抗滑性能、防渗水能力、高温稳定性和耐久性表现突出;试验路证明了所设计的AK-13N密实骨架级配结构始终发挥着构成路面良好宏观构造的作用,且便于施工操作.因此,为选择合适的抗滑磨耗层提供了可靠理论依据和工程经验,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通过摆式摩擦系数仪和铺砂法分别检测了成型板式试件的摩擦系数和构造深度,对五种级配对应的摩擦系数、构造深度进行试验研究。研究认为,将橡胶颗粒添加到路面中可以改善路面的抗滑性,橡胶颗粒的掺量越多,路面的抗滑性能越好。外掺法获得的沥青混合料的抗滑性能要优于内掺法的。此外,可通过控制关键筛孔4.75的通过率来调控混合料的抗滑性能。  相似文献   

18.
分别对细、中、粗3种不同的SMA级配,采用SGC设计方法与马歇尔设计方法,设计出SMA最佳沥青用量,进行了研究比较,结果表明:SGC设计方法确定的SMA最佳沥青用量比马歇尔设计方法确定的最佳沥青用量有大幅度减少,其原因在于当采用SGC旋转100次成型混合料试件时,其压实功显著大于马歇尔双面击实50次成型的混合料试件,而我国目前的施工条件在路面难以达到相应的压实条件,易出现空隙率偏大的问题,因此建议在我国采用SGC进行SMA混合料设计时,对美国的规范进行修改,降低旋转压实的次数以适应我国的施工条件。  相似文献   

19.
阳茂高速AK-13A型抗滑表层配合比设计及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广东阳(江)-茂(名)高速公路某标段为例,探讨了沥青混凝土抗滑表层AK-13A改进型级配的配合比设计和施工特点,以及影响沥青路面使用性能的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级配对抗滑表层的质量有较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结合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南佛冈段抗滑表层施工情况,介绍了该高速公路AK-16A抗滑表层沥青混合料的拌制、运输、摊铺和碾压等施工工艺以及质量控制。重点总结了AK-16A的摊铺与压实工艺、碾压速度等施工技术,并在施工中成功地运用高温压实的施工方法,保证了路面的平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