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趋势,面向十二五期间中国城市群发展对交通发展的影响和要求,运用系统分析、交通规划、城市规划、需求分析以及适应性的理论和方法,从城市群交通需求特征、网络结构以及交通模式3个方面全面分析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发展特征,提出了适应中国城市群交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对策。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群交通系统仍需不断完善,应重点关注城市群城际通道优化、城市出入口衔接、综合枢纽建设以及一体化管理体制的推进。研究结果能够为科学制定中国城市群交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城市群综合交通一体化是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文中针对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问题,选取适当的城市指标,引入城市流向强度作为分析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重要度进行评估;依据城市重要度得分,采用K-Means聚类对城市等级结构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依据城市群综合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城市群各等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模式,进而提出构建城市群交通圈与城市内部交通"零换乘"衔接,打造城市群一体化综合交通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公路》2021,(9)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采用栅格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空间分析方法,在运用通达性、可达性等指标对长江经济带交通改善状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交通发展变化热点空间特征进行识别和探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通达性与可达性均获得明显提升,但上下游仍存在较大差距;区域通达性与可达性除呈现从下游向上游逐层递减的扇形层次空间格局外,还呈现以中心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圈层空间结构;交通干线沿线的通达性和可达性较优,平原通达性和可达性明显优于盆地、山地;在高速公路引导下,交通变化下的新交通核心城市涌现,云南、四川出现双核发展模式;交通发展热点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冷点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城市群;高速公路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地区通达性和可达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公路》2017,(5)
针对传统四阶段法在我国城市群中存在调查范围广、数据获取难的现状,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几个经济与交通联系紧密的城市为例,在不进行大规模OD调查的前提下,通过端点城市的统计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主成份和因子分析,采用直接建模法进行城际客流需求预测模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城际出行量的指标是人口和经济指标,代表了城市区位势能,适用于城际出行预测的模型是空间相互作用模型。以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家族中威尔逊基于最大熵的引力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区位势能的城市群城际客流需求预测模型,根据样本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出行量进行了模型参数的标定和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重庆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为主线,对历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的交通规划实践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剖析了交通发展与城市发展、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对未来交通发展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从公交优先、土地与交通协调、需求管理、绿色交通等方面探讨了重庆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攻击策略的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脆弱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城市群交通网络抵抗突发灾害的能力,以复合这样一种全新的视角探索城市群交通网络的脆弱性。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采用站点映射法构建了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其次,针对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结构,确定了脆弱性测度指标和攻击策略。最后,以呼包鄂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道路-轨道复合交通网络模型,对复合交通网络的拓扑特征和脆弱性进行了分析,识别了路网中的关键站点和线路。结果表明: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的构建可以降低单一运输方式交通网络的脆弱性,通过对识别出的关键站点和线路的加强防护,可以进一步降低城市群复合交通网络的脆弱性,减小突发灾害造成交通网络瘫痪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发展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为适应新阶段的发展,国家发布了与之相匹配的新标准《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新阶段的特征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新标准又有哪些主要内容呢?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新阶段特征从增量到存量规划价值与交通建设的变革近年我国一直在强调城市发展新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建设也进入新模式:由增加城市空间、增加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正在成为我国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并以城市群为单位制定了短期和中长期规划方案。目前,城市群交通规划缺乏适用的道路网碳排测算与评价方法,即以道路网碳排测算与评价为目的,不同口径的基础数据缺乏一套合理的利用方法。基于燃油销售、车辆保有、交通规划模型及城镇人口4个不同口径的数据源,设计了以车辆行驶里程(VKT)为基础的碳排测算方法。对于现状年设计了基于燃油销售数据、基于车辆保有量及基于交通规划模型的4种VKT估算方法。对于未来年设计了基于交通规划模型和基于城镇人口的两种VKT预测方法,并基于VKT估算与预测结果设计了碳排测算方法。对估算方法和预测方法都进行了数据来源、优点、局限性和反映主体的对比。综合使用以上方法,建立了对交通规划参数敏感的面向城市群交通规划的碳排测算方法。并以成渝城市群交通规划为例,应用该方法进行了案例分析。案例分析结果证明:在现有数据条件下,综合运用本研究设计方法可以对面向城市群交通规划的道路碳排进行测算与定量分析,为交通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从都市圈之间以及都市圈内部2个层面,分析了城市群交通需求特征、交通网络结构特点和交通发展模式.以苏南城市群为案例,分析了苏南城市群交通存在的问题和交通发展对策.结果表明:都市圈核心城市之间表现为高度集聚的区域运输走廊,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要运输方式,形成“点—轴”总体结构布局;都市圈内部表现为围绕核心城市的放射状运输走廊,具有明显的圈层特征,内圈层轨道交通处于主导地位,中圈层适度发展BRT和都市圈轨道,外圈层以小汽车出行模式为主;苏南城市群是国内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之一,应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理顺干线公路功能,引导区域城镇形成紧凑型网络空间.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长三角城市群县域城市肩负着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重任,其交通发展必须顺应新时代、选择新战略、构建新格局.为此,剖析了长三角县域城市当前存在的典型交通问题,以及在区域一体化的外力驱动下,县域的空间和交通要素面临的对外联系和内在组织的变革.在此基础上,围绕区域关系、城乡交通、短板破解、绿色示范、动态评估等五个方面,提出县域城市今后一个时期综合交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路径选择,以支撑"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城市群连接道路规划与设计方法,从城市群连接道路的功能出发,对城市群道路进行功能分级,确定了设计控制指标,提出了适合城市群交通特征的规划方法。基于城市群道路功能分级和区域交通时空特性,借助VISSIM仿真模型,分析了城市群连接道路横断面设计参数及设置形式。研究结果表明:按照道路功能分级,城市群连接道路可划分为城市群高速公路、Ⅰ级连接道路、Ⅱ级连接道路、Ⅲ级连接道路、地方道路;在满足车辆行驶的横向宽度条件下,交通组成对路段平均车速和通行能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孙钧 《隧道建设》2019,39(5):699-709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能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首先,总结国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概况、特点和功能特色,介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和地下综合体发展概况,并以南京江北新区和重庆市江北区北城天街城市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为例,对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利用进行介绍。然后,阐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交通治堵、节能减排、土地和资源开发利用、防汛排涝抗旱等方面的效益和功能,介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数字化技术、地下车库建设及基坑、改建、盾构、顶管、沉管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最后,总结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进展,认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现已呈现出空间上多层次化和功能上多样化的特征; 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初期投入大、效益空间不够理想、功能特色发挥不够、运营安全和防灾问题以及节能减排与环保问题)及存在的问题,希望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在视觉美感和对舒适度的追求方面再上一个台阶; 并对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城市地下空间进行思考,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识别城市群中城市节点重要度,考虑城市基础经济属性、城市公路与铁路客运拓扑网络属性以及城市联系强度属性3方面特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群综合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首先通过传统节点重要度计算方法,考虑经济、交通以及信息活跃度3种特性,计算城市群中各城市基础经济属性;其次,基于城市群综合客运网络拓扑结构,引入复杂网络中聚集度以及介数中心性指标,分别计算公路与铁路综合城市拓扑网络属性;然后,由于城市群中各城市联系相关性较强,因此在考虑城市群各城市联接属性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重力模型构建城市联系强度模型,计算城市联系强度属性指标;随后通过全多边形综合图式法综合上述3方面属性得出城市综合节点重要度,并根据k-means聚类分析得到城市群中城市重要度分级,为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参考。最后,为验证方法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以四川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四川城市群是以成都为核心的单核城市群,其次重要城市内江与南充可以作为四川城市群的辅助核心,分担成都城市经济与交通的发展压力。同时,四川城市群存在11个一般城市与5个不重要城市,说明四川城市群仍旧在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多中心组团发展模式下,分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特征。以上海都市圈为例,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交通需求特征,明确大都市圈发展趋势与空间发展需求,从城区交通瓶颈、区域交通限制、轨道交通限制等方面分析上海大都市圈市域快轨发展的必要性。以空间视角分析解析市域快轨的空间演变特征,提出了与上海空间发展相协调的市域快轨线网规划模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城市群交通发展的新方式,指出了城市群交通规划中"四阶段"模型的缺陷,它不能准确地反应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之间的联系程度和交通需求强度。为此,将可达性贯穿于城市群交通规划中,阐述了传统路网可达性的计算方法在城市群规划中的不适用性,提出了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城市群可达性计算新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应不同阶段城市群内部之间的联系程度,为交通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公路》2020,(5)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交通可达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以中原城市群的3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交通可达性测度指数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数,然后对于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共8个类型,结果表明:(1)各城市的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发展差距很大,郑州市作为中心城市尤为突出;(2)城市群中交通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的城市数量较多,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地区,应该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经济;(3)可达性和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不协调的城市占到城市数量的40%,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应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从国际视角出发,选取日本、美国及欧洲3个不同地域的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总结其交通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及经验,并分析我国城市群发展现状及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长株潭城市群城际与城内客运出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城市群区域客运出行规律,对长株潭城市群客运交通出行进行了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城市群区域城内与城际出行者在社会经济特性、出行目的、出行方式选择以及出行时间分布等方面做了对比分析,并对其规律进行了总结,发现城内与城际出行除在方式选择考虑因素方面有共性外,其他方面个性特征明显,另外对城市群内出行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作了预估。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城市群交通影响预景分析及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理论,对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交通影响预景分析方法、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建立了交通影响预景分析模型和城市群交通需求分析模型体系。通过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公路》2019,(11)
基于分形理论,对成都市交通网络空间分布形态以及密度分布、复杂度等进行了定量描述与评价。结果表明:成都市区交通网络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长度维数与分枝维数分别为1.481与1.026 8,交通网络的密度分布与复杂度均从天府广场向周边地区呈降低趋势;成都市域交通网络覆盖形态较好,网络覆盖度为1.982 6,区域内城市体系的空间关联维数与交通网络的空间关联维数之比为0.979 7,地区间交通联系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