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结合重庆轨道交通公安分局人脸识别系统建设的情况,分析了基于视频流的人脸识别系统在重庆轨道交通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人脸识别系统在重庆轨道交通公安系统中的基本构成,并详细分析了人脸识别系统在重庆轨道交通公安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8月7日,由轨道交通视频与安全产业技术联盟与生物识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同主办的"2015年人脸识别技术与行业应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针对我国轨道交通、公共安全、民航机场、国防军工等领域采用人脸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展开讨论。研讨会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公安部、教育部领导,清华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的教授,中科院自动化所、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及联盟成员70多个单  相似文献   

3.
对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和人脸识别系统在铁路车站安检区域的应用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铁路车站人流密度大、治安难度大、安检时间短和光线环境复杂等较为特殊的行业应用特点,提出一种应用于铁路车站的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并在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试点应用.铁路车站安检人脸识别系统具有响应时间短、人脸采集率高和比对识别速度快等特点,在提高人脸识别正识率的同时,降低了误识率和漏识率.  相似文献   

4.
人脸识别作为生物识别技术的重要分支,因其非接触性特点,在身份认证方面已经获得广泛应用。百度云AI作为智能云平台已经开放轻量级人脸识别和认证的应用服务。基于该服务不需要重复研发人脸识别算法,短期即可完成“刷脸”乘车环境搭建。分析了基于百度云AI(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建立轨道交通AFC(自动售检票)系统人脸身份识别应用场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在简述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车辆技术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车辆的牵引方式和系统结构,并重点研究和分析了蓄电池牵引集成技术及其在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南段工程车辆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轨道交通现状,提出基于人脸识别和信用登乘的轨道交通乘车和换乘方案,并提出跨制式轨道交通一站式购票方案,提升乘客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都市圈交通运输结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都市圈的交通特征,探讨了大都市圈不同发展阶段的划分.运用类比方法对上海都市圈与国外成熟都市圈的社会经济和交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上海都市圈交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类比分析、交通需求分析法等方法研究了上海都市圈轨道交通线网的远景规模,明确了轨道交通系统在上海都市圈中的合理定位,并提出在都市圈的交通结构上要尽快促使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中,传统模式下自动售检机存在运维工作量大、机械故障率高、用户体验较差、乘客出行时间成本较高等缺点,同时让公共安全存在一定隐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售检票系统能解决以上问题,也为今后的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运营提供基本数据。探讨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云售票机、云闸机上的应用及未来人脸识别技术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对上海轨道交通已运行线路供电系统电力谐波产生的原因、构成、危害及抑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在对电力谐波治理相关厂家及方案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在降压变电所400 V两段母线上装设滤波装置进行滤波,以减少高次谐波的量值;通过无功补偿提高功率因数,提高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电力质量;对无功补偿的容量、电容器及电抗器的数值等参数进行选择和计算等.上海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电力谐波治理的工程应用方案--串接电抗器无功补偿与有源滤波器并联系统已在上海轨道交通新建线路上推广使用,并准备应用于对上海已运行轨道交通线路的相应改造.  相似文献   

10.
2020年,上海轨道交通已经进入了超大规模网络化运营的时代,而相应的运维体系则遇到了和20多年前完全不同的情况.如何建设适应超大规模轨道交通网络的设备管理体系,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探索. 1993年5月28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通车,实现了上海轨道交通零的突破.2010年,为迎接世博会上海新开通轨道交通线路90 km,至世博会开幕前夕,累计开通11条轨道交通线路,运营里程达420 km,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初具规模.2015年,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延伸线、12号线西段、13号线二期西段等陆续开通,标志着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全面建成.截至2021年年初,上海已有19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达772 km,位居全球第一;客运量占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66%,形成了超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上海是全国最早感受到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压力的少数城市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