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2012年上半年回顾 1.1东行货量增长总体趋缓 据美国PIERS公司统计,2011年远东地区出口至美国货量约1201万TEU,比2010年增长1%;2012年1—4月,远东地区出口至美国货量约371万TEU(见图1),与2011年同期基本持平,增势趋缓。  相似文献   

2.
亚洲区域内主要船公司2007年运输集装箱货物1121.5万TEU,比上年增长9%。其中干货增长8%,为1061.2万TEU,冷藏货增长37%,为60.3万TEU。日本航线出口增长6%,为209.5万TEU,进口增长3%,为261万TEU。  相似文献   

3.
丁力 《海运情报》2005,(4):27-27
中日航线2004年的集装箱货物运输量,双向合计比上年增长46.7%,达到260.5万TEU,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日本往中国为7718万TEU,中国往日本为182.7万。TEU,中国往日本的货物量仍然大大超过日本往中国的货物量。但是,出口增长率日本约6成,而中国约4成,日本已超过中国。  相似文献   

4.
江南 《海运情报》2004,(12):11-13,10
2003年太平洋航线的东行货量达到890万TEU,尽管东南亚航线出现了负增长.但东行货物总量仍然比2002年增长了9.7%。西行货量将近370万TEU.比2002年增长了10.3%。东西行箱量比达到2.5:1,货流不平衡仍然是困扰太平洋航线的一大难题。(见表1)  相似文献   

5.
张敏 《海运情报》2006,(11):19-23
在班轮运输业的发展中,北美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表1所示,2005年北美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340万TEU,比2003年增长24.8%。尽管从脊吐量的绝对值和增幅来看仅与西欧港口相当,但北美港口的中转箱很少,因此北美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与其贸易增长的关联度更高。根据PIERS的统计,去年美国集装箱货物的进口量为1700万TEU,比上年增长近10%,其中自东亚进口的占69%;出口量为840万TEU,比上年增长6.9%,其中出口至东亚的为420万TEU。  相似文献   

6.
许芳 《集装箱化》2012,23(2):11-13
12011年市场回顾1.1东行市场表现疲弱2011年太平洋航线东行运量增长乏力,1—9月远东出口至美国运量为895万TEU,同比仅增长1.0%,并且运量增幅逐月下降,到第三季度运量已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从航线涉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来看,2011年1—  相似文献   

7.
亚洲区域内主要船公司2006年区域内的集装箱运输量,干货、冷藏货合计比上年增长5.1%,为1025.3万TEU。其中干货增长5%,为981.3万TEU,冷藏货增长7%,为44万TEU。中国南部和北部两个地区以及越南的出口量都以两位数增长,日本的发运量也增长了6%。虽然没有像亚洲/欧洲航线那样持续出现短装情况,但区域内航线的货流持续扩大,今年第一次突破了1000万TEU。[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亚洲区域内航线主要船公司2005年的集装箱运输量比上年增长7%,达到约940万TEU。其中干货增长7%,为900万TEU;冷藏货增长5%,为40万TEU。2005年的货流虽然充沛,但总体上没有达到2004年那样的发展水平。另外,船舶明显过剩,为了弥补因燃油价格上涨等造成的成本上升,船公司为提高运价而作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4年秋季PIERS海运研究机构对南北航线集装箱货流的预测,2004年北美从拉美的进口预计将增长9.5%(见表3)。2004年第二季度仅南美东岸对美国的出口就达到15.1万TEU。比2003年同期增长22%。但回程货量不容乐观,增长率只有2%,货流不平衡的情况到2005年才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
包括亚洲12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亚洲区域内航线,2007年上半年主要船公司的集装箱运输量合计达到538.2万TEU,比上年同期的503.6万TEU增长7%,创历史最高记录。其中日本出口99.8万TEU,增长2%,进口129.3万TEU,也增长2%。按国家和地区统计,在出口方面,中国南部的出口增长10%,中国北部的出口增长44%,越南的出口增长29%,  相似文献   

11.
龚月明 《海运情报》2005,(12):14-16
中国、日本和韩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高,三国区域内的集装箱货流也一直增长。以贸易额(美元)计,中国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对象,且2002年以后已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对于韩国来说,2003年中国成为最大的出口对象,对于日本而言,韩国是继美国、中国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日韩自由贸易协定如果签订,贸易将更为活跃。在集装箱货流方面,按2004年实绩,中日间比上年增长19%,约为260万TEU;日韩间增长8%,约为125万TEU;中韩间增长11%,约为198万TEU。  相似文献   

12.
香港与新加坡、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差距拉大5月份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8.2万TEU,同比下跌3.5%,月度吞吐量连续第三个月下跌。1~5月份集装箱吞吐量累计为944.5万TEU,同比下跌1个百分点。与全球前两大集装箱港口相比,今年1~5月份新加坡、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均超过1000万TEU,新加坡港的吞吐量累计上升14.4%至1079万TEU,上海港的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TEU,累计达到1029.1万TEU,比去年同期增长25.6%。值得一提的是,香港葵青港区生产情况稳定,货量逐月上升,增幅大部分来自于中流作业和内河运输的货量;而非葵青港区的中流作业和内河运输处理货量明显下跌,且跌幅越来越大。除了大码头抢中流作业货和相当部分内河船靠泊,货物舍小码头转移去大码头这  相似文献   

13.
据法国调查公司AXS阿尔法航运的世界集装箱船队运力预测,2008年1月1日比上年同期增长14%,总箱位达到1095.2万TEU,第一次突破1000万TEU。2011年前的3年间,继续年均增长14%。在已订造的箱位共计685万TEU的船舶中,约半数以上为7500TEU以上的超大型集装箱船(VLCS),其中1万TEU以上的达到181艘。  相似文献   

14.
《港口科技》2008,(3):49
釜山港2007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增长10.1%,达到1326万TEU(速报值),是3年来的首次两位数增长。2006年开业的釜山新港比上年增长1.4倍,达到58万TEU。全港出口369.1万TEU,增长9.4%,进口375.3万TEU,增长9.4%,中转581万TEU,增长11.6%。  相似文献   

15.
《港口科技》2009,(4):48-48
法国勒阿佛港2008年吞吐货物8050万t,这是1979年以来首次超过8000万t。其中集装箱货物约250万TEU(2007年约260万TEU)、2450万t(减少7%)。液货4920万t,增长6。7%,其中原油3490万t。干散货470万t,减少2.5%。滚装货物为180万t,增长12%。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亚洲往欧洲的集装箱运输量(航运公会数字),在俄罗斯、中欧和东欧以及土耳其等新市场的拉动下,往北欧、地中海的西行合计约584.8万TEU,比上年的约520.6万TEU增长12.4%。在东行、北欧、地中海地区的发运量合计达到约293.8万TEU,比上年的约279.5万TEU增长5.1%。在西行,往北欧比上年增长9.8%,约为431.4万TEU,往地中海地区增长20.3%,约为153.4万TEU。在东行、北欧的发运量增长4%,约为241.8万TEU,地中海地区的发运量增长13%,约为51.9万TEU。集装箱船的年均箱位利用率,往北海、地中海地区为90%强,东行中北欧、地中海地区发运的年均箱位利用率都为80%强,大致处于满载状态。  相似文献   

17.
港口信息     
上海港外贸进出口增势迅猛今年头7个月,上海港已完成货物总吞吐量2.4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1016.1万TEU,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3%和26.8%。至7月底,上海港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1.07 亿吨,同比增长17.1%,其中出口货物完成4814.7万吨,同比增长28.7%;外贸集装箱箱量比上年同比增幅达28%,其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中国至美国、欧洲航线的箱量分别达到192.6万TEU和144万TEU,同比增长15.8%和15.1%日本、韩国、香港航线分  相似文献   

18.
《海运情报》2007,(2):32-32
美国最大的集装箱港洛杉矶港2006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比上年大幅增长17%,达到8469850TEU(港务局统计),其中重箱进口440.8万TEU,出口142.4万TEU。去年除2月外的各月都超过匕年同月,尤其是5月以后保持两位数增长,10月的吞吐量超过80万TEU。  相似文献   

19.
丁力 《海运情报》2004,(2):24-24,34
中日航线的集装箱运输量,2002年包括中转箱在内约184.6万TEU。其中日本往中国为494 588TEU,比1985年(92 526TEU)增长4.2倍。中国往日本为1 281 342TEU,比1985年(37 428TEU)增长33倍。  相似文献   

20.
《港口科技》2009,(4):49-49
纽约/新泽西港2008年集装吞(含空箱)526.5万TEU,略低于上年的529.9万TEU。其中重箱416.5万TEU,又其中进口254.9万TEU,减少2.7%,出口161.6万TEU,增长9.4%。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为3360.万吨,增加约80万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