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略介绍机械压力机振动带来的危害,采用隔振装置后,通过它的动力学模型,求出振动系统的振幅,加速度与现场实没数相比较、从而论证隔振器设计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汽车驾驶员》2011,(9):48-51
它是一款豪华舒适的油电混合动力轿车,而电力系统带来的还不仅仅是节能。配合发动机后,零到100公里/小时5.9秒的加速度更会让你心潮澎湃。  相似文献   

3.
一辆性能不错的轿车总会让人有冲动将转速指针逼近红线去感受加速度所带来的快感,但这个时候却被一辆普通夏利的车头充满整个后视镜,你会作何感想?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基于电动汽车变速均匀性控制的加速度模型,在对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单变量CARIMA模型,采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辨识;并设计速度预测PI控制器,以柔化加速度变动带来的冲击。最后对电动汽车的变速过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电动汽车纵向加速度的有效控制且鲁棒性强。  相似文献   

5.
振动密实加速度衰减系数的大小关系到滑模摊铺混凝土振动加速度场的分布,应用振动波传播理论引出加速度衰减系数的概念,并对加速度衰减系数的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滑模混凝土板中振动密实加速度衰减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取值表格。  相似文献   

6.
设计并完成了1:10的大比例尺高山河谷地形的非均质场地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El Centro和汶川卧龙地震波在三向激振作用下凹陷地形内顺坡向、垂直坡向和底部场地的加速度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①顺坡向和垂直坡向的X,Y,Z向加速度均具有高程放大效应,且凹陷地形底部的放大性最小;②凹地底部X,Y,Z向的加速度及其反应谱峰值均具有高程放大效应,底面两侧的加速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明显的软土放大效应;③顺坡向时0.4 g地震波作用下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的放大性大于0.2 g时,0.1 g最小;对于汶川地震波来讲,凹地底部的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性最小,El Centro地震波时,则是距离坡脚3/4处的加速度反应谱的放大性最小;垂直坡向的加速度反应谱峰值的放大性在凹地底部最小;④凹地底部X,Y,Z向的加速度傅里叶谱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地震波由底部向沟谷内部传播时,加速度傅里叶谱的低频成分逐渐增大而高频成分减弱。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惯性质量带来的馈能式悬架性能恶化的问题,研究了减振器串联缓冲器的解决方案。建立了带缓冲器的2自由度馈能式悬架模型,理论研究表明增加缓冲器利于改善簧载质量加速度、悬架动挠度,同时降低惯性力;通过传递特性分析,揭示了缓冲器对减振器速度幅值通低频阻高频的作用。对比有无缓冲器时悬架耗散功率,结果表明缓冲器降低了悬架耗散功率。通过台架对比测试,验证了增加缓冲器能够有效提升馈能式悬架性能,簧载质量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58.0%,车轮相对动载荷均方根值降低33.3%,悬架动挠度均方根值降低27.6%。  相似文献   

8.
振动压实引起环境振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BW219DH-3振动压路机压实施工诱发地面振动的实测资料,分析得出了振动压实施工诱发的地面振动的特点、振动加速度的主频特性和振动加速度幅值在不同方向上的衰减特性。通过对加速度幅值回归拟合,得到了加速度衰减规律公式,从而给出了控制施工安全距离的指导公式。  相似文献   

9.
DTCC0187是为诊断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电路性能故障而设置的。车辆稳定性增强系统(VSES)根据横向加速度传感器输入信号计算期望的横向偏摆率。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的有效输出电压范围为0.25V-4.75V,故障诊断仪将零横向加速度时的输出电压定为2.5V。横向加速度传感器的偏压为传感器安装定位误差和电子信号误差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0.
高志彬  闫岩 《汽车运输》2000,(12):41-43
本文首先建立汽车振动的二自由度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出了加权加速度,相对动载荷的均方根值,最后,确定了相对于加权加速度、相对动载荷的最佳阻尼比及阻尼比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11.
涡流战士     
很多改装车迷,对于涡轮都有着异样的情节,甚至有些歇斯底里般的膜拜。它对发动机的极限动力压榨,让人体会到加速度带来的,游走在崩溃和死亡边缘的兴奋与痛快。  相似文献   

12.
人行桥在振动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大幅振动,给行人带来不适的心理反应。现行各国规范对人行桥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主要有避开敏感频率法和限制动力响应值法。最常用的评价指标是加速度ak,根据ak所处的范围来确定人的振感。英国BS 5400和欧盟Euro code采用结构振动响应的峰值加速度alim作为人行桥的舒适性评价指标;瑞典国家规范Bro 2004采用均方根加速度aRMS作为人行桥的舒适性评价指标;国际化标准组织ISO制定出人行桥振动舒适性的国际通用标准,由表示频率和振动均方根加速度(r.m.s)关系的感觉曲线和处于振动环境中的疲劳容许时间构成。由不同规范的比较结果可以看出,在低阶频率范围内(小于2 Hz),4个规范规定的加速度指标均比较接近,而在高阶频率范围内相差甚大。  相似文献   

13.
卷收器急锁止距离试验是评价安全带锁止机构对织带的加速度紧急锁止性能。卷收器的紧急锁止方式有:对织带拉出加速度敏感式,对车体加速度敏感式和复合敏感式3种。本试验系统的设计,依据标准要求,针对紧急锁止的3种方式,采用MCS-51单片微机技术,实时采集处理。以评价卷收器紧急锁止性能。  相似文献   

14.
考虑平,纵,横三方面关系的横向加速度变化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横向加速度的变化是平,纵,横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建立了横向加速度变化率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作为路线各几何元素和舒适性的评价指标。据此对传统公路路线几何元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欧盟切换至全球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已指日可待,利用排放标准和WLTC官网数据,绘制出WLTC和NEDC两种循环速度和加速度分布图,对循环特征值包括相对正加速度RPA进行了对比。从NEDC到WLTC,冷启动影响减弱,停车时间比例缩短,更接近于经济行驶速度,手动统一换挡要求改变等,都有利于节油。同时,行驶波动性增大,速度与加速度覆盖范围更宽,又不利于节油。单纯NEDC和WLTC循环切换带来的油耗变化很可能较为有限,这在二则者的国外初步试验数据中得到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导报》2008,(1):60-62
为了更加精准可靠地获取加速度信号,现行先进的测量标定系统往往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并且能够在加速度传感器的校准过程中能够提供重复性高,幅值明显的冲击测试信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计算拖挂式货车临界倾翻速度的精确关系式,并评述了忽略最小半径曲线所引起的横向加速度,而建立的加速度公式非常接近于水平面内翻倒载重车所要求的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拟动力法推导出基岩至地表之间不同深度土层地震加速度时程,在此基础上针对砂性土地基,利用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推导了地震作用下地基极限承载力系数NγE的求解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地震动向地表传播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振动相位差与地震加速度幅值放大效应对NγE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拟动力法计算出的NγE随地震加速度和地基土内摩擦角的变化关系呈现出与拟静力计算结果相同的趋势,但振动相位差的影响导致前者明显高于后者,且地震波长越短,二者差异越明显;地表地震加速度是NγE的主要影响因素,其在地基发生极限破坏时总是达到幅值;幅值放大效应由于放大了地表地震加速度幅值而导致NγE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9.
车体结构正面碰撞的加速度与乘员损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实际的碰撞加速度曲线的特点,建立“尖顶等效方波”模型,研究尖顶等效方波的特征参数影响人体损伤响应的规律,从而指导客车正面碰撞安全性的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20.
车桥耦合作用下,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竖向振动问题比较突出,这将影响行人的安全及舒适性。以中国某三跨双工字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为研究对象,对桥梁进行车桥耦合振动分析及控制。基于Newmark-β法在ANSYS中利用APDL语言建立车桥耦合振动模型,并对不同车重、车速和路面等级下的桥梁竖向加速度振动响应进行分析。在桥梁各跨跨中安装调谐质量阻尼器(TMD)对桥梁振动进行控制,采用最佳参数调整方法确定TMD参数。对安装TMD前后的桥梁振动响应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Sperling指标对行人舒适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车速、车重和路面等级均是导致行人舒适度变差的重要因素;2辆同型号车辆按相应车道并排行驶,安装TMD后,随着车速的增大,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率逐渐增大,当车速为120 km·h-1时,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率达到43.7%,Sperling指标从2.76降到2.33,振动控制效果最为明显;随着车重的增加,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率基本呈增大趋势,当各车重为40 t时,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率为29.1%,Sperling指标从2.20减小到1.99,行人舒适度得到了较大改善;随着路面不平顺等级的增大,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峰值减小率也逐渐增大,C级路面时加速度峰值减小率可达到29.4%,控制效果明显。因此,安装TMD对不同车重、车速和路面等级下的桥梁跨中竖向加速度响应均起到了控制作用,对双工字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安装TMD可以有效地改善行人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