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石龙县的交通运输工作,过去虽然不很突出,但近年来,由于党和政府对交通工作的重视和领导,他们贯彻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地取材、少花钱、多修路的原则,新建和修复了不少的公路和大车道,现在石龙县通车公路已有156.5公里(解放前只有20公里),特别是今春随着生产高潮的到来,苦战了几天就修了牛马车道1,700公里,制造各种车辆81,805架,实现了农村运输车子化,超额完成了全县平均一户一车的规划(全县共有78,000多农户),解放了劳动力,完成了及时送肥下田的任务,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了适应当前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满足运输的需要,他们最近又重新修订了发展交通运输的规划,决定在1958年下半年修建600多公里的简易公路,1,700公里的牛马车路,10,000多公里的人力车田间道路,决心大干一秋,实现乡乡通汽车(该县共34个乡,迄今尚有20个乡未通汽车),社社通大车,自办滚珠轴承厂,做到运输车子化;并规划在有河流的地方大力开发整治河道,综合利用水利,实  相似文献   

2.
公交专用车道效益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设置公交专用车道的城市道路,其核心功能是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因此公交专用车道的评价应以人为单位,而并非以车辆为单位。本文提出的公交专用车道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单点交叉口的交通效益、通道的综合效益进行。文章的最后,运用该理论对广州市某路段公交专用车道及相关道路进行了评价和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交通是一个大系统,停车场是城市交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静态交通与动态交通构成完整的交通系统。静态交通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动态交通。大量私家车的出现,使得城市中心区"停车难"的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动静态的交通相互干扰造成道路通行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长期低速行驶的汽车排放出的废气又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污染。该文基于停车场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分析济南市中心区停车现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社会停车场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结合济南市中心城区改造,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停车场布局要点、社会停车场用地的规划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城市交通系统重规划、设计以及政策实施前评估的现状,提出应用城市综合交通大数据平台,监测评价重点工程实施效果,强化交通系统运营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实现交通优化"闭环"管控模式.分析了莲石路潮汐车道设置前的预测效果,利用综合交通运行监测数据,评价了潮汐车道设置后的运营效果,针对运营中的问题,不断提出优化措施并实时监控,从而实现莲石路设置潮汐车道提高相关快速路平均运行速度的预期效果.后期的实施效果,请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交通规划方法缺乏对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之间的互动反馈,使得交通系统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导致交通拥堵问题频发,因此,对传统交通规划方法进行改进,提出适合于新区的交通规划方法极为重要。对城市新区的交通特性进行研究,并在中观层面上指出土地利用规划应与交通系统相协调,提出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两个关键指标:容积率和路网承载力。最后,研究现有交通规划方法在城市新区的应用不足,针对城市新区的特点,提出了适合城市新区的交通规划理念,并给出了规划方法流程。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1,66(6):256-260
在双车道交通系统中会有较多的因素影响跟驰行为,针对单车道提出的跟驰模型能否直接适用于双车道系统值得研究。双车道交通系统中的车辆存在换道行为,因此,在研究双车道跟驰行为时不仅应考虑本车道前后车辆的影响,还应该考虑邻近车道车辆的影响,合理地将换道规则引入跟驰模型中。考虑慢车影响,基于PFV跟驰策略建立了双车道跟驰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FVD策略而言,采用PFV策略,慢车在双车道交通系统中造成的车辆延误较小且无碰撞发生,可以更好地描述车辆在双车道系统中遇到慢车时的跟驰行为。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目前双车道公路安全平面线形安全设计与评价缺乏科学可靠的方法问题,从几何设计标准以及双车道公路平面线形指标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出发,提出以平曲线半径和曲率变化率作为平面线形安全评价的几何指标,通过运行速度反映几何指标与事故关系。基于双车道公路不同平曲线半径下大量运行速度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运行速度分布规律,建立了双车道公路运行车速预测模型。基于运行速度一致性评价标准和跟驰理论,将曲线间直线长度区分为独立直线和非独立直线,对于非独立直线,曲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对于独立直线,直线与曲线的关系是安全评价的控制因素。提出了基于运行速度和直线独立性分析的平面线形安全性评价程序,可用于指导双车道公路安全设计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研究、归纳和总结了铁路客运枢纽交通规划整合的原则和难点,对步行交通、铁路、城市轨道、城市常规公交、道路集疏运等相关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要点进行了分析。结合苏州北站案例,对其各交通系统的规划布置进行了分析介绍,从枢纽运输效率及区域发展的角度对交通系统规划的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公路》2017,(3)
行程时间可靠性可作为衡量突发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影响的基本评价指标,行程时间可靠性可用行程时间指数、规划时间指数、缓冲指数来表征。结合我国城市公安交通管理实践,提出基于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检测的每5min的实时交通量和车速数据,计算行程时间指数。在行程时间指数的基础上,提出以行程时间指数变化率作为评价突发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影响程度的评价指标。最后通过一起重大交通事故来说明行程时间变化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行程时间指数变化率简便易算,能够有效解决突发事件对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影响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验证HOV车道的实施效果,从社会经济、交通效率、环境影响、出行满意度4个方面构建了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定义,运用熵权法确定了指标权重。结合道路交通评价标准,确立了各项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并建立了指标的梯形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数学原理,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以成都市为例,对已推行HOV车道的运行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了HOV车道的综合效益评价值。结果显示:天府大道南段的HOV车道运行效益最优,科华南路的HOV车道运行较为稳定,此两路段的综合运行效益评价结果均为良好,剑南大道HOV车道运行效益较差,综合运行效益评价结果为一般,且3个路段HOV车道的早高峰综合运行效益评价值优于晚高峰;同时,对比同路段的HOV车道和普通车道,科华南路、剑南大道HOV车道的综合效益优于普通车道,改善效果明显,天府大道南段HOV车道和普通车道的综合效益相差不大,设置必要性不突出。最后,分析了现行HOV车道方案存在的问题与局限,从准入条件、设置HOV车道类型、区间长度、运行监管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和对策,以进一步提高HOV车道的公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12.
车辆换道行为因其运行环境复杂,所涉及的交通因素众多,容易引起交通冲突,从而降低道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对车辆换道行为的动态特性及其对车流运行的影响机理进行建模与研究,对提高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有重要意义.基于城市道路车辆换道行为的特征,改进了元胞自动机模型细化车辆换道过程;考虑驾驶员特性、车辆类型的影响,采用模糊推理理论描述驾驶员的换道决策,进而建立了城市道路驾驶员主观换道模型.通过将实测交通流数据与仿真输出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输出结果与实测数据的误差较小,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公交专用道对交通运行情况的影响,以合肥市望江路为例,以实测数据为基础,通过微观仿真软件Vissim构建微观交通模型,提出以最大排队长度、延误作为节点评价指标,以路段运行速度作为路段评价指标,以路网平均运行速度作为路网评价指标的评价体系,从节点、路段、路网层面,定量化评价公交专用道设置对于交通运行情况的影响,为城市决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设置公交专用道所带来的道路资源利用率低,相邻车道交通压力增大,专用道分时段开启致使社会车辆行驶混乱等问题,基于车种分离思想,提出一种公交车辆与右转车辆混合专用道的组织方式,允许公交车辆与右转社会车辆共用一条车道,以寻求保持公交优先与减少对社会车辆影响的平衡点。为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首先,针对所研究的道路环境,提出了基于流量生成模型与配时优化模型的车道组仿真流程;随后,在考虑红灯时右转车辆行驶特性的前提下,建立了人均延误和车均延误的双指标评价矩阵模型;最后,分别在MATLAB和VISSIM仿真平台上,实现了对传统车道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3种方案的效益评价,并对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车道组的总体车均延误与人均延误在大多情况下处于较低水平,而公交专用道车道组和普通车道组也具有各自的优势区域;公交与右转混合型专用道的车道组织方式可以在保证社会车辆延误不明显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确保公交车辆的优先性,在一定条件下具有适用性,在工程实践中可作为公交专用道的过渡或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服务水平和服务特征(服务车次、服务车公里、服务车均公里、车公里利用率)。研究发现,城市高架道路交通量在时间上具有明显的早晚高峰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不均匀性,同时,在城市高架道路建成初期,具有非常好的服务水平和较低的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城市道路机动车道宽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国内机动车道宽度取值标准和国内交通流特性的基础上,采用波良可夫模型计算不同等级道路车辆的侧向摆动距离,结合车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机动车辆车身宽度,计算得出不同等级道路、不同位置的推荐机动车道宽度。结果表明:适当缩减机动车道宽度可在满足行车安全的同时节约城市道路建设用地,提高慢行交通运行的通达性和安全性,推荐的车道宽度为城市道路建设中机动车道的合理选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Lane-changing events are often related with safety concern and traffic operational efficiency due to complex interactions with neighboring vehicles. In particular, lane changes in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are of keen interest because these events lead to higher risk of crash occurrence caused by more frequent and abrupt vehicle acceleration and deceleration. From these perspectives,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lane changes would be of keen interest in developing in-vehicle driving assistance system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vehicle interactions using vehicle trajectories and to identify factors affecting lane changes with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This study used vehicle trajectory data obtained from a segment of the US-101 freeway in Southern California, as a par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Simulation (NGSIM) project. Vehicle trajectori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stop-and-go and without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BLR), a well-known technique for dealing with the binary choice condition, was adopted to establish lane-changing decision models. Regarding lane changes without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it was identified based on the odd ratio investigation that he subject vehicle driver is more likel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ovement of vehicles ahead, regardless of vehicle positions such as current and target lane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ubject vehicle driver in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vehicles traveling on the target lane when deciding lane changes. The two BLR models are adequate for lane-changing decisions in normal and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with about 80 % accuracy. A possible reason for this finding is that the subject vehicle driver has a tendency to pay greater attention to avoiding sideswipe or rear-end collision with vehicles on the target lane. These findings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river’s lane changing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congested stop-and-go traffic conditions, and give valuable insights in developing algorithms to process sensor data in designing safer lateral maneuvering assistance systems, which include, for example, blind spot detection systems (BSDS) and lane keeping assistance systems (LKAS).  相似文献   

18.
考虑服务交通量的加速车道长度设置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速公路加速车道的设置长度不仅取决于主路及匝道的设计速度,还与主路及匝道的交通量有关。本文给出了不同主路服务交通量下的匝道通行能力,建立了在主路不同交通负荷下的匝道车辆可直接汇入的概率计算模型。最后给出了在一定的匝道车辆汇入概率和主路服务交通量下的加速车道长度设置方法,以及不同主路、匝道设计速度和服务交通量下的加速车道长度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19.
路径规划及路径跟踪控制是智能汽车研究的关键技术,而复杂、时变的交通环境给智能汽车的路径规划与跟踪提出严苛要求。针对现有局部路径规划方法只适用于较为简单的工况,无法应对多车道、多静/动态障碍等复杂工况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优化思想的动态路径规划算法。该算法利用样条曲线曲率变化均匀的特性,在s-ρ曲线坐标系中生成了一组参数化候选路径簇;考虑动态碰撞安全影响,在碰撞带约束下结合道路法规限制及车辆动态安全要求,规划车辆速度;此外,综合考虑静态安全性、舒适性、目标车道、道路占用率等影响因素,以选择最优路径。在路径跟踪层面,基于预瞄理论设计鲁棒性好、跟踪精度高的分数阶PID路径跟踪控制器,以跟踪误差最小为目标,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分数阶PID控制器参数进行整定。最后,基于Simulink/CarSim建立联合仿真平台,设计多车道,多静/动态障碍的复杂工况以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在评价函数中引入动态安全评价指标、目标车道评价指标以及道路占用率指标,极大地提升了规划器性能,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根据驾驶环境自主调整速度,降低换道次数,从而保证智能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提升了通行效率,使该算法能够较好地处理复杂动态环境下的避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