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叉车技术》2005,(1):34-34
一种可以沿着至少两个相反的行驶方向由液压回路转向的又式装载车,该液压回路包括至少一个偶连到至少一个可转向接地车轮上的液压缸以及驾驶员的方向盘,后者用于控制压力下的液压流体选择性地供给到液压缸的全径侧或活塞杆侧,其中,液压回路还包括换向阀,当运作出在两个方向中的一个上行驶时,该换向阀可切换成导致装载车在与方向盘转动相同的方向上转向,而不论装载车沿两个相反方向中的哪一个行驶。  相似文献   

2.
如何延长汽车轮胎的使用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轮胎在使用中不正常磨损的几种情况:一是轮胎冠两肩超常磨损;二是轮胎胎冠中部超常磨损;三是轮胎胎侧呈侧呈锯齿状磨损;四是胎冠呈波浪状或碟片状磨损;五是转向轮胎冠内(外)侧超常磨损等。分析了轮胎不正常磨损的原因。介绍了轮胎的正确使用、定期检查与维护。  相似文献   

3.
迂回型立交桥 特点:四个方向直行车辆无任何影响,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经右转匝道上环形匝道转向;另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过桥隧上环形匝道,再经过右转匝道转向;四个方向的右转均经专用匝道转向.如武汉市内环线立交桥、高速公路出入口常用调头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4.
比例控制四轮转向车辆运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舒进 《专用汽车》2002,(3):16-19
系统地分析了二自由度四轮转向汽车模型的运动方程,得出了质心侧偏角、横摆角速度与前轮转角的传递函数。在此基础上,对四轮转向样车进行了前后轮转角成比例控制的四轮转向车辆(4WS)的运动学仿真,并针对仿真结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阐明了四轮转向车辆与前轮转向车辆(2WS)相比的优势,并提出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衡量汽车安全性最基本的指标之一,影响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基本因素主要有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将汽车简化为二自由度模型,建立关于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的转向微分方程.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对前轮转向与四轮转向典型的二自由度汽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两轮转向和四轮转向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轮胎和路面接触的面积叫做"胎印",车辆在静止不动时,胎印最大.随着加速、减速、转向胎印也会有所不同.不论车辆如何变化,四轮胎印的总面积不会大过在静止时的胎印总面积.后轮驱动车在过弯时可以容许内侧前轮离地,而不会发生意外.  相似文献   

7.
主动前轮转向控制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动前轮转向系统提供的独立于驾驶员的转向干预可以提高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文中介绍了横摆角速度反馈和横摆角速度与侧偏角联合反馈的稳定性控制算法;阐述了主动前轮转向系统分别与几种动力学控制系统实行集成控制的方法.最后在结论中指出底盘一体化控制将是主动转向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分布式驱动车辆转向工况在低速下期望提高转向机动性能,高速下期望保证行驶稳定性的需求,充分考虑转向行驶内外侧车轮的转向关系以及车辆动力学,制定了适应车速变化的四轮转矩分配策略,建立了四轮轮毂电机驱动模型以及二自由度参考模型。为了改善分布式驱动转向机动性能,建立自抗扰控制器调整内外侧车轮转矩,形成合理的转速差,减小转向半径,以提高转向机动性;对于高速转向行驶稳定性的需求,通过二次规划方法优化分配各车轮驱动力矩,分析轮胎纵横向附着裕度建立目标函数,并加入附加横摆力矩和路面附着力的限制,进行车轮驱动转矩的在线优化分配,提高车辆转向行驶的稳定性;另外为避免2种控制模式转换时驱动转矩突变,根据车速和稳定性参数制定模糊规则决策2种模式的协调系数,保证2种控制模式的平滑过渡。基于CarSim和MATLAB/Simulink进行联合仿真,并搭建硬件在环平台进行试验,对所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低速转向工况下,提出的分配策略能够调节内外侧车轮产生差速效果,与转矩平均分配的策略相比,转向半径有所减小,提高车辆机动性;高速转向工况下,分配策略能够保证车辆稳定转向,与未考虑稳定性控制的分配策略相比,能更好地跟踪目标轨迹,且横摆角速度控制在参考横摆角速度附近,证明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主动底盘系统的发展趋向(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主动底盘系统”范畴内两个最现实的问题:悬架减振及四轮转向。关于悬架减振,首先探讨传统悬架的规律,然后阐述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系统对悬架可能作出的改进。对所谓“悬空阻尼”系统,着重作了介绍。四轮转向方面首先论述了比例四轮转向、质心侧偏角补偿和可调节的四轮转向等几种基本型式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现有的四轮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10.
汽车转向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立生  邵惠鹤  孙优贤 《汽车工程》2000,22(6):381-383,388
本文研究侧偏角有约束条件下,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根据汽车转向动力学的特点,建立了具有不确定的汽车转向模型,给出了车体质心处侧偏角有约束条件下,二自由度鲁棒四轮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法,最后基于LMITool给出了控制器的迭代算法,并给出了仿真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1.
主动底盘系统的发展趋向(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论述“主动底盘系统”范畴内两个最现实的问题:悬架咸振及四轮转向。关于悬架减振,首先探讨传统悬架的规律,然持阐述主动和半主动悬架系统对悬架可能作出的改进。对所滑“悬空阻尼”系统,着重怍了介绍。四轮转向方面首先论述了比例四轮转向、质心侧偏角补偿和可调节的四轮转向等几种基本型式的理论基础。接着介绍了现有的四轮转向系统。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某四轮汽车9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轮胎动力模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侧向力利用系数的差动制动、主动转向切换控制策略。模拟了汽车以车速24.5m/s行驶时的一个紧急避让情况,研究了无控制模式、差动制动控制模式、联合控制模式下的车辆横摆角速度、质心侧偏角、质心侧向位移的变化。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差动制动联合主动转向技术的控制策略可以满足变路面下车辆稳定性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汽车行驶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最大程度地减少轮胎磨损,确保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对于现代汽车而言,随着其行驶速度的提高、超低压扁平胎的使用,以及后轮独立悬架的普及,其车轮定位除车轮定位的参数值有减小或呈负值的趋势外,还由传统的前轮定位演变成当前的四轮定位,即除转向轮定位外,部分轿车还具有后轮外倾角和前束等参数,称为四轮定位。在汽车行驶中出现下列情况:直线行驶困难;前轮摇摆不定,行驶方向漂移;轮胎出现不正常磨损;更换了悬架系统、转向系统有关部件或汽车前部在碰撞事故后进行了维修时,需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测和调整。  相似文献   

14.
<正>2023年路虎新揽胜配备了由捷豹路虎公司自行开发的四轮转向(AWS)系统。配备AWS的车辆安装了前后两个转向器,该系统可自动操纵车辆后轮的转向。在低至中等车速下的四轮转向如图1所示,后轮转向方向与前轮相反,以减少转弯直径并增加车辆的灵活性,从而便于完成泊车操控。在较高车速下如图2所示,后轮的转向方向与前轮相同以增强操控时的车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公路与汽运》2006,(4):22-22
最简单的方法是观察轮胎的色彩和光泽,翻新轮胎的颜色和光泽都比较黯淡。还可以通过观察胎面和胎侧的搭接部位来鉴别,翻新轮胎的胎面和胎侧之间搭接处不如新胎平整、圆顺。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汽车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统一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2个子系统进行控制器的设计研究.在四轮转向控制器的设计方面,提出了修正后的理想参考模型,采取前馈加反馈的跟踪控制策略,在主动悬架的控制器设计中则采用最优控制方法.结合非线性轮胎模型,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被动系统、四轮转向系统、主动悬架系统以及四轮转向与主动悬架集成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集成控制系统除了能改善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质心侧偏角响应、横摆角速度响应以及在不平路面上的行驶平顺性外,还能有效抑制由不平路面等外界干扰对车辆转向性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四轮转向车辆两比例系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建立了四轮转向车辆操纵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两比例系数对四轮转向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得出了车辆横摆角速度和侧向加速度与前轮转角的传递函数,借助Matlab/Simulink,根据四轮转向车辆的两组参数进行仿真分析,并与传统前轮转向车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四轮转向车辆两比例系数在操纵稳定性上有各自的优势。研究结果可为评价四轮转向车辆的系统设计和控制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在整体式转向梯形设计过程中考虑轮胎侧偏的影响,采用了百分比阿克曼校正率对阿克曼转角关系进行了修正.设计过程中使用了MATLAB数学工具箱以及空间运动分析的方法分析转向梯形的空间运动规律,并且考虑四轮定位参数对转角关系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考虑轮胎侧偏影响设计的转向梯形与现有车型的转向梯形参数比较接近,同时通过灵...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车身侧倾对转向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对转向系统通常采用的参考模型进行修改,并探讨了轮胎侧偏刚度和车速对参考模型横摆角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为,轮胎侧偏刚度对参考模型的横摆角速度增益有较大影响:前轮侧偏刚度的降低使横摆角速度大致成比例地减小.利用最优前馈和反馈控制方法,提出了四轮转向变增益跟踪控制策略.采用非线性半经验轮胎模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变增益跟踪控制策略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有重大改善.  相似文献   

20.
汽车四轮转向运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汽车四轮转向的转向特性 ,概述了四轮转向运动规律 ,分析总结了四轮转向的控制目标 ,指出了四轮转向系统所面临的困难 ,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