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动机主要噪声源的噪声级对其总噪声级的大小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找出主要噪声源才能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所以,发动机主要噪声源的识别技术是降噪的关键技术之一。识别发动机主要噪声源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对长春汽油机厂的飞翼牌CCQ95型3马力风冷发动机做噪声试验时,应用消去法、谱分析法确定了该机的三个主要噪声源。试验结果证明,在没有消声室的条件下开展发动机噪声研究,这是两种宜于采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公路长大隧道内噪声声压级超过90dB,且目前多采用降噪路面或隧道壁喷涂吸声材料进行被动降噪的现状,基于声波干涉原理尝试对高速公路隧道进行主动降噪。为了确定公路隧道内主动降噪技术的适用条件、实现方法和降噪效果,采用理论推导和有限元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隧道内主动降噪声场模型,在隧道尺寸和噪声源位置确定的情况下,模拟分析噪声源频率、主动声源位置等因素对隧道声场降噪效果的影响,并将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隧道主动降噪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确定了噪声源位置和降噪区域后,根据所提出的噪声源、主动声源和降噪位置的空间关系式,以及主动声源应位于隧道断面中轴线上、运输车辆限高要求等因素,可以确定使需降噪区域实现最佳降噪效果的主动声源摆放位置;噪声频率越低降噪效果越好,主动降噪技术对100Hz左右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公路隧道噪声降噪效果显著;噪声频率为125Hz时,在隧道断面中轴线上沿纵向每隔3m布置一台主动声源,可在工人检查走行区域的人耳高度处实现横向宽1m、纵向长2m的区域降噪,该区域降噪幅度为3~8dB;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隧道内的主动降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利用噪声源分离技术对摩托车噪声源进行识别,得出排气系统是最主要的噪声源,而轮胎辐射噪声对摩托车加速噪声影响很小。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消声器结构、改进摩托车吊架,使得该车加速噪声由80.9 dB(A)降至76.5 dB(A),取得了良好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桑塔纳2000后部噪声的噪声源进行了分析和识别,并介绍了根据不同的噪声源所采取的相应的降噪措施、降噪样板车的制作、降噪效果的试验验证和降噪效果的鉴定。经专家组鉴定,降噪效果很好,后部噪声水平达到当今国际同类轿车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汽车整车噪声源分析及降噪措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林玉  杨云  赵骞 《天津汽车》2003,(2):19-20,37
对汽车整车噪声贡献较大的发动机噪声、传动系噪声等噪声产生机理及噪声源识别技术进行了详尽分析,并系统论述了相应的吸声、隔振等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6.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柴油机噪声源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柴油机噪声源的特点,以柴油机的表面辐射噪声信号为依据,应用层次分析法对发动机的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建立具有目标层、频率层和噪声源层3个层次的结构模型,在各个频率段.比较柴油机不同部件的表面噪声信号,构造层次判断矩阵,计算各噪声源对噪声评价点影响的权值,考虑噪声辐射表面积后进行总排序,识别出柴油机的主要噪声源为齿轮室罩,是降噪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某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超出ECE R51—02规定限值的状况,采用噪声隔离法对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运用噪声迭加原理确定了其车外主要噪声源,并通过优化发动机喷油预喷角以及采用吸声、隔声材料等降噪措施对其进行了降噪处理。通过对降噪前、后该车车外噪声测试分析表明,采取降噪措施后,被试车辆车外加速噪声由82 d B(A)下降到77.4 d B(A),满足了ECE R51—02对该类车辆车外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针对国产某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超出ECE R51-02的规定限值的状况,通过试验采用噪声隔离法对噪声源进行了识别,运用噪声迭加原理确定了其车外主要噪声源,并通过优化发动机喷油提前角、采用吸声、隔声材料等降噪措施,对其进行了降噪处理。对降噪前、后该车车外噪声测试分析表明,采取降噪措施后,被试车辆车外加速噪声由82 dB(A)下降到77 dB(A),能够满足ECE R51-02对该类车辆车外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摩托车噪声源的识别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岩  郝志勇  刘永 《汽车工程》2007,29(6):520-523
通过声强测试技术和加速噪声的模拟试验对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进、排气噪声是摩托车的主要噪声源,并初步确定了进、排气噪声对整车加速噪声的贡献量。利用边界元计算(BEM)技术对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的声学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和改进设计。新设计的空气滤清器和排气消声器对整车的通过噪声有2.7dB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0.
轻型客车车内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言言  曾发林  郭建新  王昊 《汽车工程》2000,22(3):204-206,191
本文利用声场分析技术和谱分析技术对轻型客车的车内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在声源识别的指导下,采取了探索性的降噪措施,使车内噪声级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以某商用车驾驶室主动噪声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为主线,进行了一系列主动噪声控制技术的试验研究。通过对驾驶室内实际噪声的测试、分析,确定了以发动机2阶、4阶和6阶噪声为降噪对象的主动噪声控制方案:建立商用车驾驶室主动噪声控制模型.并采用驾驶室内真实噪声信号进行了计算机降噪效果仿真试验:最后在实际驾驶室驾驶员位置建立双通道主动噪声控制系统,并进行了实车降噪效果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主动噪声控制技术改善以发动机低频、周期噪声为主要噪声源的商用车驾驶室内噪声环境是一条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1概述 发动机噪声是车辆噪声的主要贡献源之一,降低发动机噪声是降低整车噪声的主要措施之一.要有效地降低发动机的整机噪声,必须找到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即找出主要噪声源的位置或部件,然后采取相应的减振降噪措施.目前,常用的噪声源识别和定位技术有近场测量法、铅覆盖法、选择运行法、表面振速法、声强测量法、近场声全息法(NAH)、波束成形法(Beamforming)等.按照噪声辐射的方式来分,可将发动机的噪声源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向大气辐射的空气动力噪声,二是通过发动机表面向外辐射的噪声.  相似文献   

13.
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声强扫描法对国产某轻型载货汽车车外噪声源进行了识别,确定了其车外主要噪声源。开发了材料声学特性测量系统,并对多种车用吸声、隔声材料进行了测试与分析。根据被试轻型载货汽车车外主要噪声源的特性合理地选择吸声、隔声材料和噪声控制方案,对其进行了降噪处理。通过对降噪前、后该车车外噪声进行测试分析表明,采取降噪措施后,被试车辆车外动态加速噪声由84dB(A)下降到78dB(A),能够满足国家标准GB1495—2002对该类车辆车外动态加速噪声限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某沥青摊铺机各主要声源的近场声和驾驶员耳旁噪声进行测试分析,识别出对驾驶员耳旁噪声贡献较大的噪声源.针对这些噪声源的特性采取探索性的降噪措施,使摊铺机噪声明显降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摊铺机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客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的噪声源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出口客车的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问题,分别使用摸底测试、噪声源分离测试和声强测试三种方法确定该车辆的主要噪声源.通过对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气口进行降噪处理,整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满足欧洲ECE法规要求.  相似文献   

17.
燃料电池轿车主要噪声源识别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郭荣  万钢  左曙光  王宏雁 《汽车工程》2007,29(5):377-380
燃料电池轿车是零排放的新型环保车辆。其总布置和噪声源有别于传统汽车,为了提高乘坐舒适性,很有必要研究其振动噪声特性。文中通过试验方法,研究某型燃料电池轿车怠速工况车内噪声特性,识别出主要噪声源为燃料电池辅助系统,确定了顶棚和后围板为辐射噪声主要板件,最后提出减振降噪措施并改进。  相似文献   

18.
汽车噪声污染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汽车噪声测量标准逐渐加强,文章通过降低发动机辐射噪声来降低车外加速噪声值,并运用声强测量法对发动机进行噪声源识别,指出发动机的主要噪声源为油底壳、皮带轮和凸轮轴。同时运用吸声材料对发动机进行降噪处理,使得车外加速噪声值由原来的74.1dB(A)降为73.11dB(A),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道路交通噪声污染的危害以及噪声产生的原因分析,提出了从噪声源、传播途径及接收者三方面防治交通噪声的措施。重点分析了各种类型的降噪路面和声屏障,并对各种降噪措施进行了适用性比较,提出了综合治理的论点。  相似文献   

20.
轿车车内结构噪声源识别及降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测试分析结果,揭示了常用工况下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特征,并对影响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并进行了降噪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