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针对高速公路广泛使用的半刚性波形护栏建立“汽车-护栏”有限元模型,分析模拟BHI型防阻块三波护栏与客车的碰撞过程,并从护栏结构的完整性、乘员风险指标和车辆轨迹三个方面研究三波护栏对客车的防御能力。结果表明,BHI型三波护栏对客车有良好的防御与导向能力,充分发挥了护栏的作用。整个仿真过程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应用有限元法进行护栏与车辆碰撞仿真模拟不仅具有重复性强的优点,还可以提供试验所无法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缆索护栏在国内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阐述了缆索护栏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缆索、立柱、防阻块3个部分,对缆索护栏与其他护栏进行了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缆索护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了缆索护栏的适用条件,最后分析了在设置缆索护栏时需考虑护栏的端部外展、变形量、布设位置、最小设置长度、初始拉力大小等因素,为缆索护栏在忻阜高速公路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在车辆与护栏的碰撞过程中,通过改造标准F型混凝土刚性护栏截面形式来改善其防撞性能的可能性,开发设计了IF型刚性护栏,并引入Ford F800车型在ANSYS/LS-DYNA软件环境中进行碰撞仿真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混凝土刚性护栏截面形式的改变对碰撞过程的影响显著,IF型刚性护栏结构具有更好的车辆导向性和乘员安全性;通过改造混凝土刚性护栏截面形式来改善其防撞性能的做法是可行的;给出的IF型刚性护栏的设计图可为进一步的实车碰撞试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一些特殊危险路段公路护栏对于大型车辆的防护能力,依据相关标准及规范规定,结合经实车碰撞试验验证的某三横梁组合式桥梁护栏结构,通过优化施工方便性与经济性,提出一种三横梁组合式护栏优化结构,并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技术手段,对其安全防护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化结构具有与通过碰撞试验验证的桥梁护栏相当或略优的安全性能指标,防护等级可达到HA级。研究结果能够在特殊危险路段对大型车辆形成良好防护,可有效降低由于大型运输车辆穿越或翻越桥侧护栏坠落桥下的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设计一种缓冲性能好,经济、安全和景观三方面统一的桥梁护栏,以解决国内外桥梁钢护栏碰撞缓冲吸能效果不佳、造价高、存在绊阻现象等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组合式缓冲立柱与单波钢管横梁相结合的高等级单波梁钢护栏设计结构,其中,立柱采用“8”字型立柱并列组合结构,横梁采用单块单波梁与圆形钢管形成盾牌形横梁。在SA级碰撞条件下,对大客车和小客车的驶出角度、驶出速度、立柱变形最大位移、车体加速度、车辆运行轨迹等指标进行了CAE分析与实车碰撞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护栏缓冲能力明显、导向功能好、防护功能强,满足高速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该高等级单波梁钢护栏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缆索护栏的结构组成(主要包括缆索、立柱、防阻块3个部分)。通过对缆索护栏与其他护栏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缆索护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提出缆索护栏的适用条件,最后分析在设置缆索护栏时需考虑护栏的端部外展、变形量、布设位置、最小设置长度、初始拉力大小等因素,为缆索护栏在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的推广应用提出个人的观点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缆索护栏在适当条件下具有其特殊的优势.该文基于力学原理推导出车辆与护栏碰撞的力学模型,计算车辆运行轨迹和索力改变.同时对寒冷地区温度对缆索拉应力的影响进行测试和计算,为索的安装提供必要参数.  相似文献   

8.
耒宜高速公路混凝土护栏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波形梁钢护栏及新泽西混凝土护栏的优缺点分析,在耒宜高速公路中央分隔带护栏设计中采用了一种新型混凝土护栏-单坡面槽形混凝土护栏,它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新泽西护栏的缺点,并具有防撞、绿化、防水、防眩等综合功能。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碰撞试验和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对其安全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根据高速公路实际使用需求开发了一种组合型波形板活动式钢护栏,设置在中央分隔带开口处.基于现行规范的要求确定了碰撞试验条件和安全性能评价标准,采用有限元软件IS-DYNA对车辆-活动护栏的碰撞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开展了实车碰撞试验对活动护栏的防护能力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活动护栏的碰撞能量达到l60kJ,满足Am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通用显式非线性分析软件对钢管预应力索活动护栏与车辆的碰撞过程进行仿真分析。建立护栏模型时,通过静载试验确定预应力索的材料参数;建立大客车有限元模型时,结合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对车辆模型进行一定简化处理。从仿真分析和实车碰撞试验结果对比可知,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护栏模型、车辆模型以及仿真计算的精度,表明仿真分析可作为护栏碰撞性能研究的一种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徐倩  樊军  谭纪全 《交通科技》2012,(2):100-103
山区公路由于地形、环境以及投资等具体条件影响.其路侧安全设计尤为重要,为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对路侧护栏需进行结构安全分析与评价.针对山区公路的波形梁护栏采用AN-SYS软件,对护栏在不同角度的撞击荷载作用下的反力、应力及位移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的撞击角度下护栏的应力、弯矩和位移的变化规律.当碰撞角度大于30°时,护栏结构所受内力及位移变形较大,针对这一角度进行护栏的安全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12.
碰撞参数在试验组织中会产生误差,为了解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对碰撞参数的敏感程度,建立了车辆碰撞某金属梁柱式护栏有限元仿真模型,模型中考虑了碰撞过程中路基对护栏的影响,采用平均敏感度系数作为护栏敏感度的评判标准。结果表明,撞击速度是影响防撞护栏最大动态变形量的最敏感因素,该研究成果对制定碰撞试验误差范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护栏的安全性能,采用调研分析、实车足尺碰撞试验和有限元仿真模拟综合研究方法,了解隧道入口护栏设置现状和安全防护提升需求,提出一种新型高防护等级金属梁柱式护栏,并给出其在隧道入口处的合理过渡设计。研究结果显示:护栏结构安全性能经实车碰撞试验验证,防护等级达到六(SS)级;护栏乘员安全适应性能经1.5 t小客车100 km/h和33 t大货车60 km/h以20°角碰撞模拟,车辆碰撞护栏时假人头部性能指标HPC均小于1 000,假人胸部压缩指标THCC均小于75 mm,假人大腿压缩力指标FFC均小于10 kN,假人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护栏方案对车辆乘员安全适应性能较优,能够较好地保护车内乘员安全。研究为隧道入口护栏的安全性能提升及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道路交通事故的分析表明,造成“群死群伤”交通事故的主要形态是客车碰撞、翻滚和跌落,这与驾驶人员、车辆行驶环境以及车辆的安全性能密切相关。研究公路客车的安全性技术,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安全性法规,是减少公路客车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手段,同时可以推动公路客车制造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用计算机仿真分析方法,对某组合式护栏进行安全性能评价。原设计护栏由于上部钢结构为"强柱弱梁"形式,且横梁迎撞面距离立柱迎撞侧的间距较小,横梁在碰撞力方向刚度弱,从而导致大客车碰撞护栏后在立柱处发生绊阻,不满足安全性能评价标准要求。优化后护栏在减少材料用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防护能力,其防撞等级可达到SS级(520 kJ),安全性能满足评价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汽车迅速发展带来的后果是汽车安全事故的频发。为了有效地控制汽车事故中行人的伤亡率,文章介绍了欧盟强制法规的碰撞条件及评价分值,以约束汽车结构和性能,增加行人安全系数。分析了在前期总布置中设计对行人保护有作用的造型和结构。指出总布置工作对整车安全和行人安全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个厂家和消费群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道路分隔栏的实际应用情况与车辆碰撞事故特征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基础上,从碰撞车型、碰撞质量、碰撞速度、碰撞角度、碰撞点位置等因素出发,结合分隔栏事故特征和车辆乘员安全指标,研究确定了道路分隔栏的碰撞试验参数与安全性能评价标准,并利用该试验参数和评价标准,通过有限元仿真技术手段对目前常见的道路分隔栏结构进行了安全性能评价。研究表明:在车辆碰撞分隔栏的事故中,事故车辆主要为小型客车,且分隔栏杆侵入乘员舱造成人员伤害的案例较多,而其他类型伤害较少,因此分隔栏在实际使用中应主要考察车辆碰撞时分隔栏及其构件因为刺入乘员舱对乘员伤害的可能;在1.5 t小客车以60 km/h速度正碰条件下,某常用道路分隔栏的横向杆件侵入了车辆乘员舱,其安全性能不满足评价标准要求。研究成果为道路分隔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型柔性护栏作为长湘高速公路“两型”科技示范工程的课题成果已完成实验研究、法规性实车碰撞验收及相关结题工作。基于该研究成果,提出了长湘高速护栏立柱、钢丝绳及锚端的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法,并重点进行了锚端设计原理分析,以期达到该成果产品化和规范化要求,从而实现防护安全、生态和谐、资源节约的综合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19.
The emerging technology of automated vehicles (AV) has been rapidly advancing and is accompanied by various positive and negative potentials. The new technology is expected to affect costs mainly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ollisions and travel time, as well as improving fuel efficiency and parking benefits. On the other hand, safety outcomes from AV deployment is a critical issue. Ensuring the safety of AVs requires a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hat monitors every aspect of these vehicles.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Motor Vehicles has mandated that AV collision reports be made public in recent years. This study collected the scanned collision reports filed by different manufacturers that are assessing AVs in California (September 2014 to May 2019). The collected data offers critical information on AV collision frequencies and associated contributing factors. This study provides an in-depth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the critical variables. We demonstrated a variational inference algorithm for Bayesian latent class models. The Bayesian latent class model identified six classes of collision patterns. Classes associated with turning, multi-vehicle collisions, dark lighting conditions with streetlights, and sideswipe and rear-end collisions were also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injury severity levels. The authors anticipate that these results will provi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area of AV and safety outcomes.  相似文献   

20.
Globally, safet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ssue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In an attempt to reduce traffic fatalities, UNECE launched a new EU Road Safety Program which aims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road deaths by half by 2020. AEB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 is a very effective active safety system intended to reduce fatalities. This study involves the design of a multi-sensor data fusion strategy and decision-making algorithm for AEB pedestrian. Possible collision avoidance scenarios according to the EuroNCAP protocol are analyzed and a robust pedestrian tracking strategy is propos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EB system is enhanced by using a braking model to predict the collision avoidance time and by designing the system activation zone according to the relative speed and possible distance required to stop for pedestrians. The AEB activation threshold requires careful consideration. The test results confirm the advantages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the performance of which is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