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孔亮 《水运工程》2015,(5):91-95
老港区功能转型已成为城市建设的热点课题。针对岸线再利用研究较少的问题,从利用目标、原则、方式和功能定位4方面构建了老港区岸线再利用模式,其中包括6种功能类型和功能定位分析框架等,并应用到上港十四区产业转型项目,为我国港口再开发项目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老港区城市化改造问题始现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集装箱、原油、矿石专业化泊位相继建成,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成为港口现代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一些老港区码头吨级偏小,进港航道等级偏低,已不能适应港口和经济发展需要,老港区与城市之间矛盾开始逐步显现。不少港口开始向水深条件更好的地方拓展发展空间.新的现代化大型港区逐步形成规模,老港区吞吐量稳中有降,出现调整改造呼声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浅议老港区再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峙 《中国港口》2002,(8):36-37
随着港口和城市的不断发展,港口与城市相邻地域的功能会因双方各自的发展而产生不同的目标和需要.具有40~50年以上历史的港口港区,大都经历了从港区推动城市发展阶段,到相互适应相互推动发展阶段,再到相互制约的不适应发展阶段.迫使港口在生产布局上从以老港区为主逐渐向以深水港区为特征的新港区转移,形成一手抓新开发的深水港区建设,一手抓再开发的老港区功能调整和综合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建设与调整协调发展,在港口再开发的理念下完善港口综合功能,提高现代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以老港区"土地置换"资本运营所获得的显著效益,在资金上来支撑新港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葛春凤 《中国港口》2013,(11):19-21
<正>随着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集装箱化运输的发展,世界港口大型化、功能专一化、装备现代化的趋势明显,港口作业区纷纷转向自然条件更具优势的海港、深水港发展,早期位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港口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其传统功能逐步收缩而必然面临转型发展。一、广州港老港区现状分析广州港是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集装箱干线港之一,由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南沙港区和珠江口水域锚地组成。其中广州港内港港区、黄埔港区属广州港老港区。  相似文献   

5.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形势,站在新的港口发展阶段,以青岛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港口与城市的发展关系,发现一定的发展时期内,港口与城市在经济和空间上会出现相互制约,港城矛盾日益凸显。此时逐步开展港口更新是港城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同时本文以哈瓦那湾老码头改造升级的规划措施为例,阐明了在新港区有序承接老港区货运功能转移的同时,货运码头改造成客运码头的有关具体措施,为港口服务的城市发展提出了建议。本文将为有关港口更新的具体开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民生码头贯通改造工程,对位于城市中心的老港区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其中,破旧的老码头和周边区域实现整体转型和功能升级,成为城市公园、亲水岸线和高品质的公共活动空间  相似文献   

7.
王雅山 《港工技术》2012,49(3):9-11,21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转型的新时期,许多沿海港口城市面临如何调整港口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关系的问题,开辟新港区和老港区的开发改造已成为沿海地区港口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研究国外港口的成功经验和分析秦皇岛港老港区开发改造工程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强调在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前,要针对老港区开发改造的战略定位、概念规划、主题策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片区策划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铜陵作为沿江工业名城,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也面临一些阶段性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谋求发展与转型的"黄金平衡点"一、港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问题1.港口发展能级与城市发展目标要求不匹配目前,铜陵港口功能较为单一,沿江部分港区靠泊能力较低,六成以上码头规模小,占用岸线多,装卸设备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环境污染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且水上运力  相似文献   

9.
30口多年来,面对吞吐量需求的持续增长,我国沿海港通过不断建设,吞吐能力适应性实现了由“瓶颈制约”、基本适应和适度超前转变,适应了经贸发展对港口的需要;面对规模化需求快速增长趋势,通过建设大型专业化码头和技术进步,作业效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适应了船舶大型化对港口的需要;面对需求增长和城市扩张,通过新港区开发和布局结构调整,港城关系由港城共生、港城共兴向港城共荣的转变,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港口发展对岸线的需要。这些变化,同时使港口出现距离相近、功能相似和服务相争,投资收益不断下滑。随着港口吞吐能力适应性触及超前底线,港口竞争生态将发生新的变化,政府和企业应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了"十二五"时期以来,珠江水系港口能力及吞吐量、集疏运条件、岸线和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制约珠江水系港口发展的港城矛盾、同质化恶性竞争、岸线资源利用效率低、集疏运体系建设滞后、港口转型升级进展缓慢及上游港口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发挥珠江水系水运优势,形成沿江水系上中下游和入海口江海联动的现代港口体系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交通运输部2008年10月24日以交规划发[2008]413号文发出通知,就做好老港区改造工作提出8点意见:(1)进一步提高对老港区改造重要性的认识。实施老港区改造是有效提高港口通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是优化港口功能结构和提高土地、岸线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方式。(2)加强老港区技术改造工作。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日本横滨港口的概况、总体规则,及其老港区的改造。提出未来横滨港生产上发展重点是集装箱,通过有效利用港口资源,开发集商业、旅游、文化、娱乐、市民利用等多种功能,实现港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日本横滨港口的概况、总体规则,及其老港区的改造。提出未来横滨港生产上发展重点是集装箱,通过有效利用港口资源,开发集商业、旅游、文化、娱乐、市民利用等多种功能,实现港城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王森 《珠江水运》2024,(6):117-119
宜兴港是国家内河主要港口无锡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宜兴产业转型升级、物流保通保畅决策部署及港城融合发展,对宜兴港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规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在规划调整后,部分岸线所在航道无法适应港口发展,需考虑支线航道等级提升问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长江水运在支撑沿江产业和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引领港产城协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与新时代新要求相比,仍存在缺乏统筹规划、港产联动弱、港城矛盾突出等问题,需要以系统性的顶层规划统领港产城协同、以岸线资源的合理配置支撑港产城协同、以港口自身转型升级引领港产城协同、以政府企业互利共赢模式保障港产城协同发展,更好助力黄金经济带建设。  相似文献   

16.
结合某内河货运港区的功能转型案例,从岸线再利用功能定位、概念规划方案等,对老港区的岸线再利用方式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分析现有客运码头登船工艺,提出了一种适合项目特点的新型旅客输送系统,较好的保留了原码头的大部分结构。项目的整体方案可为我国内河港口再开发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7.
范小勇 《水运管理》2008,30(1):18-21
为将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解决港口发展与城市建设中集疏港交通与城市交通的矛盾,通过对比国内外港口与城市发展模式,结合滨海新区目前港城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空间布局和交通模式,认为滨海新区将由单一的"港城平行"发展模式向"港城融合"发展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内城老港区,当前黄埔港转型升级并与城市进一步融合已具备一定条件,亟待明确新定位,寻求新路径,实现港口与城市高质量、一体化融合发展,焕发老港口新活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出新出彩,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广州的重要政治任务。黄埔港作为核心优势战略资源,其发展根植于港口所服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不仅涉及所在的黄埔临港经济区、  相似文献   

19.
李世泰 《中国港口》2004,(10):25-25
<正>保证临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 (一)港城区之间关系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促城活,城港共荣;依托城市优势,建设开发港口,进而利用港口优势增强城市活力,发展城市优势;港口发展和城市发展是互相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这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港城关系应当重新认识。即由"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应深化为"港城区一体化"。现在的港口已由过去的转运和装卸功能变成为重要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汇点。所谓港城区联动就是通过设立连接保税区和港区的国际物流园区,优化保税区与港口的物流监管,促进保税区和港口在地域、功能和运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实现保税区与港口的功能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或者在港口与城市之间通过建立临港工业园区,进一步密切城市与港口的关系,以港口优势整合现有的生产要素,以大项目为龙头,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港城共荣。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港口和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方面,港城间的矛盾日益明显,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已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以大连市为例,从建立港城协调发展度模型人手,对港口与环境及资源之间协调的程度进行评判,从而为港口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