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正在施工中的沈阳市南北快速干线隧道17.5 m深的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埋设传感器元件进行实时监测的方法来研究基坑围护结构变形规律。对施工期间围护桩体水平位移、围护桩钢筋内力、钢支撑轴力和周边地表沉降的监测数据开展重点研究分析。监测结果表明:基坑围护桩体的水平位移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加深而发生非线性增大,桩体最大变形的部位也在逐渐下移;钢支撑的架设能够控制围护桩体的侧向变形和桩内钢筋轴力的持续增大,下层钢支撑的架设能够有效减缓上层钢支撑所受的水平轴力;距离基坑越近的地表监测点,其沉降值越大,在底板浇筑完成后,基坑变形趋于稳定。该工程选用钻孔灌注桩加内支撑与基础底板所组成的支护体系,能很好地完成基坑围护工作。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套自主研发的支撑轴力伺服系统,能够以围护结构位移为主控指标进行测控,并根据结构变形来对实时控制钢支撑轴力的大小,已成功应用到了上海若干深基坑工程中。现场数据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地控制基坑变形,提高基坑开挖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金生吉  陈华  舒哲  何丽娟 《隧道建设》2018,38(5):740-746
为研究深基坑开挖过程中钢支撑轴力的变化情况,以沈阳市南北快速干线隧道深17.8 m基坑工程支护体系中横向钢支撑为研究对象,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轴力变化值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对不同工况下的钢支撑轴力进行模拟研究,得出各道钢支撑的轴力云图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坑壁主动土压力逐渐增大,使得每道钢支撑轴力在短期内均呈线性增长趋势; 2)同一断面钢支撑全部架设完成后轴力有所衰减,其原因之一是连续墙后的土体发生了流变现象,使得土体应力重新分配并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基坑支撑结构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通过对地铁车站基坑实测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基坑围护结构位移,钢支撑轴力及地表沉降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该工程基坑的标准段钢支撑结构满足稳定性要求;基坑围护结构水平位移为基坑开挖深度的0.02%~0.06%.围护结构的变形特性是中间大两头小,表现为深层凸鼓形;轴力表现为开始阶段持续地增长,之后趋于稳定,并微量波动;地表沉降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不断增加,后期变形量显著降低,趋于稳定;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地表沉降的分布均具有相似的空间效应:基坑边角处变形较小,随后逐步增大,至基坑中部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车站砂卵石地层深基坑开挖引起的支撑轴力变化规律,文章对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15标明挖车站深基坑进行了现场实测。研究发现:(1)钢支撑轴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不同时间相同温度时,钢支撑轴力相差不大,说明钢支撑轴力的改变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基坑已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6.
深大基坑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监测研究是保证基坑稳定以及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以深圳地铁11号线前海湾站基坑为研究对象,对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支撑轴力和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进行了现场监测。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基坑在开挖过程中,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最大,第一道钢支撑施作,会显著减小混凝土支撑的轴力。基坑东西两侧围护桩桩身长度和土层分布的差异,导致了基坑两侧桩体位移变化趋势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调控软土深基坑中钢支撑伺服系统轴力,以上海市"淞沪路-三门路下立交工程"为工程背景,通过建立ARIMA模型,对基坑伺服钢支撑轴力监测数据处理过程进行了探析,所得结果可为今后类似基坑的围护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刘俊超 《路基工程》2021,(4):173-177
依托杭州地铁某深基坑工程,通过对轴力伺服系统及周边环境实测数据进行研究,分析轴力伺服系统在软土地区深基坑中控制基坑变形和保护周边环境的作用,解决复杂环境下软土地层地铁深基坑变形过大的技术难题。结果表明:钢支撑轴力伺服系统能较好地控制基坑变形和减小周边地表沉降,从而保证周边建筑物及管线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房有亮  卢治仁  王进  付乔  资晓鱼  连正 《隧道建设》2019,39(Z2):120-128
为研究城市建筑密集区域深大基坑支护体系受力规律与安全支护技术,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昆明轨道交通4 号线火车北站深大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体系受力变形规律开展研究,并结合现场监测手段对支撑伺服系统布置与应用效果进行论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受支撑形式与支撑间距影响,内支撑体系中钢筋混凝土支撑轴力水平要大于钢支撑,支撑轴力呈折线分布,在混凝土支撑施作期间围护结构容易发生较大变形; 2)引入支撑轴力伺服系统,依据数值计算与设计要求,设定正确的轴力控制值,能更好地发挥支撑对围护结构的变形控制作用; 3)工程应用实际表明,支撑轴力伺服系统在深大基坑施工应用中效果良好,采用伺服支撑段围护结构累计水平变形要小于无伺服段,支护效果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10.
刘宾汉 《隧道建设》2015,35(Z1):48-52
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及基坑周边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的稳定非常重要。介绍石家庄地铁1号线北宋站钢支撑施工中出现轴力频率读数仪数值变化的情况,从外部环境、基坑开挖支护以及主体工程的施工等方面分析数值波动原因。主要结论如下: 1)温度越高,钢支撑所受的轴力越大;温度越低,钢支撑所受的轴力越小。2)临近钢支撑施加轴力会减小已施加轴力的钢支撑所受轴力。3)未施工完成结构主体,只要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要求,可以替代钢支撑,作为基坑支护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市城市快速内环东线二期工程一标段为例,通过对施工监测过程中的钢支撑轴力、周边建筑物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了影响基坑及周边环境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出一些开挖过程中支撑轴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以兰州地铁一号线盘旋路1号出站口为研究对象,考到复杂的周边环境和工程地质条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该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桩顶水平位移、桩体水平位移及钢支撑轴力四个量的变化规律,再进一步研究支护结构设计参数对开挖过程的影响,对支护结构及开挖过程进行优化分析,对基坑施工开挖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施工安全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西安市昆明路综合管廊为背景,运用理正深基坑7.0PB3软件对大间距支护桩的施工过程进行数值模型,并通过监测数据复核设计参数的准确性及施工的安全性。结果表明:①采用4 m间距支护桩+钢支撑的支护形式能保证施工安全;②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支护结构最大内力值先增大后减少,最大位移值逐步减小,后趋于平稳;③高架桥段地面沉降先增大后逐渐变小,地面最大沉降发生在距基坑边约1倍开挖深度处;钢支撑施加后,支撑轴力先减小后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基坑开挖的时空效应,提出了一种基坑伺服轴力钢支撑系统的轴力施加策略,并以工程实例介绍了实施技术路线。根据理论计算和实测数据结果显示,这种轴力施加策略符合基坑设计理论,易于操作,可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从而减小基坑开挖过程对敏感建构筑物的扰动。  相似文献   

15.
以金盛路地下道路工程(地道)施工监测为主进行,路线呈南北走向开挖深度较深,地表建筑物相对密集,工程规模大且工期长。为保证基坑开挖的安全性,进行桩(墙)顶水平和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立柱沉降、基坑外地下水位、周边路面及建筑物沉降等监测,同时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以新建贵广铁路佛山隧道基坑开挖为背景,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借助有限元计算软件Midas GTS分析该隧道桩撑支护段典型断面在正常开挖施工及超挖施工下基坑支护结构内力、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及地表沉降的差异。分析结果表明,超挖施工将显著地改变支护结构的受力状态及变形情况,增大坑周地表沉降,对基坑变形控制及坑周邻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软土基坑工程开挖的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针对软土基坑开挖中普遍存在的开挖深度以及空间效应,考虑分区开挖与挡墙加固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以上海市五坊园基坑工程为背景,进行开挖过程中基坑及周围环境动态响应的追踪研究。采用现场设点实测的方法对施工过程中围护结构位移、支撑轴力、立柱隆沉及邻近管线位移的变化规律进行监测,并将实测数据与类似条件的软土基坑开挖工程进行对比,分析施工过程中软土基坑自身结构及周边管线的变形特性,探究开挖深度与空间效应对不同位置基坑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坑施工对围护墙体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和深度效应;浅层土体开挖时(2 m深度范围内),基坑侧移空间分布主要受开挖顺序、土层性质和基坑阳角等因素影响;深层开挖时,基坑侧移体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第1道支撑主要受土层流变影响,轴力在第2道支撑拆除阶段达到最大;由于底板硬化作用,第2道支撑轴力在底板浇筑阶段先增大后减小;基坑开挖卸荷会导致围护墙和立柱桩产生向上的位移,由于更加靠近基坑中心,立柱隆起值大于围护墙隆起值;基坑开挖深度越深,附近地下管线的沉降速率越大。  相似文献   

18.
基于Geo-studio有限元软件,结合某基坑分步开挖工程实例,对基坑分步开挖过程中的围护桩力矩和锚索轴力变化特征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分步开挖围护桩力矩最大值均出现在基坑腹部附近,在施加锚索的位置围护桩的力矩均发生突变,且在每步开挖后各层锚索锚固段的轴力增大,锚索的施加对基坑开挖过程中位移与稳定性控制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新建地铁站基坑施工与临近既有车站结构间相互影响的问题,依托深圳地铁5号线前海湾站基坑工程和与其相邻的1号线鲤鱼门车站工程,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计算分析施工过程中前海湾站新基坑围护结构与鲤鱼门车站既有主体结构的受力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既有鲤鱼门车站的存在对新基坑的开挖较为有利,可减小鲤鱼门站同侧的桩体变形(24.7%)和钢支撑轴力,使新基坑开挖更偏于安全;而新基坑开挖会使既有车站结构产生位移和一定转动,对既有车站的稳定和安全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李航 《路基工程》2023,(5):178-183
依托深圳妈湾跨海通道工程相邻深浅基坑群,提出同时开挖、先深后浅、先浅后深三种开挖方法;采用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三种开挖方法对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基底隆起和内撑轴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浅后深开挖法在控制围护结构水平位移方面更有优势,但基底隆起和内撑轴力最大,不利于基坑稳定;同时开挖法内撑轴力最小,且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和基底隆起与其他两种开挖方法接近。同时开挖方法深浅基坑相互干扰影响次数最少,内支撑施工更易协调,结合本文分析,推荐采用同时开挖法开挖此类相邻深浅基坑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