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车展看什么?香车?美女?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相对一些早已耳熟能详的国外品牌的车型,趁车展首次公开的自主品牌概念车似乎更能引起我们的注意。而在大部分车型动力、机械性能并未透露的情况下,我们议论最多的便是它们的外形设计,特别是给人第一印象的前脸。 我们特地搜罗了一批新亮相的较有特色的自主品牌车型,来细细品味它们的前脸设计。毕竟它们最值得我们关注,它们是车展中跳跃的音符。[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久陵 《轿车情报》2006,(12):42-43
如果把自主开发称之为第二次创业,那么自主品牌就是关键了……自主开发了并不就等于有了自主品牌;有开发能力也不一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有有了自己的品牌才能把这两者合而为一即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  相似文献   

3.
陈光林 《时代汽车》2005,(10):16-17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前些时候举行的2005年花都汽车论坛上,就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话题发生的针锋相对的辩论,经媒体的炒作,搅得中国汽车行业沸沸扬扬。本来在是否需要发展自主品牌问题上就曾热闹不已的中国汽车产业,重新引发了一场令人瞩目的争论。只不过,在这次争论中,“中国不能为自主品牌而搞自主品牌”的论点遭到更多的非议,尽管后来龙永图对人们的“征讨“作了正面反应”外界对我的言论的理解有失偏颇”,“我并非不鼓励国内汽车业搞创新和开发自主品牌”,但他所做的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公布以后,受到国内外的极大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国内外汽车工业发展和国内私人汽车消费的新形势,提出了大量的新政策内容,比如关于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的问题、鼓励私人汽车消费的问题、营销网络建设问题、汽车服务贸易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汽车业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要有自己的开发能力和品牌。因此,必须学会产品的开发并用自己的品牌去开拓市场,实现真正的“中国制造”,抓住前后两端,才能在产、销量增长的同时也取得自主民族品牌的目标。 产品开发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提高产品开发能力已成为工业内强烈呼声。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完全依靠一个企业的力量全面开发汽车新产品在中国已经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其实,培育中国汽车的自主开发能力有多种途经,上海通用对引进的车型作全面本土化的改  相似文献   

6.
马欣 《汽车导购》2006,(11):50-51
关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市场的朋友们,最近一段时间应该能够找到不少的兴奋点,从各大自主品牌争相开发完全知识产权的发动机,到奇瑞连续不断的新车发布,再到华晨骏捷在市场上的持续热销,大家对于自主品牌发展期盼已久的“春天”似乎就要到来。而在亲身试驾了吉利新近推出的高端经济型轿车金刚之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先前的判断。  相似文献   

7.
评委专访     
正王建昕:今年参与实车测试的20款发动机,合资和自主品牌各有优势。合资方面,去年的一些新技术今年都得到了普遍应用,比如直喷中置。合资发动机更趋向于小排量,说明合资车企针对中国市场的政策在不断调整开发思路;自主品牌方面,技术在不断成熟,增压直喷、双VVT等标志性技术都有了。在匹配方面,加速性、平顺性、油耗、NVH等性能都有明显改进。当然,我感觉,自主品牌企业间的技术水平还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8.
如今,我国进一步强调自主发展,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业创建自主品牌进入到新阶段,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能不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有自己的商标?或者能不能出现中外合资双方均拥有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双方均拥有知识产权的商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颜树泉 《汽车情报》2006,(11):27-37
目前,我国共有商用车、乘用车品牌387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从各产品类别来看,在97个载货车品牌中,90%是自主品牌,在158个客车品牌中,76%是自主品牌,也就是说,在商用车领域自主品牌汽车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乘用车领域,国外品牌的优势地位十分突出,以轿车为例:在目前国内在产的9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0个,只占有1/3的份额。  相似文献   

10.
“自主品牌”果然依旧是今年“两会”汽车业代表和委员热论的焦点之一。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汽车年产量已达440多万辆,全年销售轿车近200万辆,但其中真正属于中国自主品牌的轿车只占10%左右,其余近是外国品牌的天下,KD风潮近乎漫卷。曾有业内人士就此认为,这表明我国汽车工业经过20年的引进和合资后,以市场换技术、继而培育中国自主品牌的战略设计不仅没有实现,事实上已经失败。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有关中国汽车工业在加入WTO背景下,如何加快自主开发、培育自主品牌话题,研讨、争论持续不断。在中央领导多次过问批示下,今年“两会”前后达到了高潮。尽管在有的问题上见仁见智.但实现自主发展需要自尊自律社会发展环境,为业内外所共识。曰前媒体两则报道,引发人们对此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饶达披露:五月以来,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渐入佳境。除了奇瑞销量小有回落外,吉利、比亚迪、华晨等多数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都出现大幅增长。其中,仅吉利5月份的销量就高达18565辆,同比增长545%,环比增长7%:华晨销4769辆,环比增长90.53%。据统计,二季度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由上年的25%增长到30%以上。饶达预计今年全年的自主品牌将超过37%,年增长率可能达到100%。自主研发投入占总产值的比重,欧美是5%,中国已由1%增长到2%,并且在逐步增大。“十一五”末中国汽车出口将超过百万辆,其中乘用车占70%,自主品牌将发挥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黎民 《轿车情报》2007,(10):20-21
在合资品牌中,中外品牌同时存在的现象并不少见,但能积极发挥品牌相承效应的着实不多,而郑州日产的自主开发产品御轩、奥丁的上市,是否能改变这一现象呢?[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谈自主品牌和自主开发首先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举例来说,有很多人推崇日韩模式,要看到我们的企业和日韩的企业有很多不同之处。日韩的企业集中度比较高,每一个汽车企业跟一个财团的结合都相当密切,它可以实现这个财团控制范围内的零部件的采购体系,零部件工业的同步发展可以形成团队经济。而中国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是很难做到  相似文献   

15.
朱盛镭 《轿车情报》2004,(10):32-34
实现生产自主品牌汽车的目标,以自主产品开发项目为载体,实现和形成自主品牌汽车的开发和经营能力。需要我们重思战略,确立一个推动集团自主发展,规模提升,跨国经营和科技强身的自主品牌开发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的车型包括基本型乘用车(轿车)、多用途录用车(MPV)与运动型多功能乘用车(SUV)三大类,分合资企业品牌、技术引进品牌和自主品牌。不过合资品牌的产品比较好统计归类,但技术引进品牌与所谓的自主品牌的统计归类界线比较模糊,且统计归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文章中所涉及的一些数据和划分归类的标准也是见仁见智,但总体上笔者是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加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东风汽车公司通过自主开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建立高机动性越野汽车指标论证、设计开发、试验验证技术体系,全部总成部件高起点自主创新,完成了东风"猛士"--中国第一个整体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的高机动性越野车族的开发,使中国一举成为世界上能自主开发高机动性越野汽车的少数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配件》2005,(20):13-13
车展期间,上汽集团总裁陈虹做客新浪汽车嘉宾聊天室,当被问及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理解自主品牌时,他作了如下回答:“对自主品牌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的理解就是这个品牌只要能够被中国企业所主导的品牌就是自主品牌。并不是一定完全是中国人自己开发的才算自主品牌,可以是利用全球资源,  相似文献   

19.
据相关统计,目前我国共有载货车、客车和轿车品牌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但是在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作为世界汽车消费大国,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如何才能走出国门为世界认可?为此,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与新浪汽车频道联合进行了一项热点调查“自主品牌如何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20.
《中华汽摩配》2005,(4):4-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蒋雷近日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说,目前我国共有载货车、客车和轿车品牌355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国外品牌占31%。但是在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品牌只有37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