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浅基坑基础和整体组装轨道衡台面为侧重点,对动态称量轨道衡的基础、引线和控制室的技术要求与施工要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T6F 砝码检衡车是检定动态轨道衡、静态轨道衡、双台面轨道衡的标准器之一。正确的使用 ,精心的维护该标准器对提高检衡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根据对砝码检衡车上吊车的电器部分的使用情况和在使用中发生的问题 ,以及排除故障的方法 ,供T6F砝码检衡车的使用者参考 (图 1)。图 1 砝码检衡车电气原理图1 电动机的接线方式与制动力矩的调整1.1 电动机的接线方式砝码检衡车上吊车的电动机 ,均需要正反转运行 ,对於交流电动机来说 ,正反转的运行只需将三根电源线中的二根任意变换一下 ,就是把电动机的三根进线A、B、C中的任意一线…  相似文献   

3.
G3W—1无秤台动态电子轨道衡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润祥  李介明 《铁道学报》1993,15(4):110-114
一种无台面动态电子轨道衡研制成功。该衡对过衡车列不限速,在5-3km/h范围内称重精度优于5‰,同时具备车辆超载,偏载自动检测功能。本文详细论述了称量原理,系统组成及微机配置和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厂矿企业对货车静态检测和超偏载检测的需求,根据GB/T 15561—2008 《静态电子轨道衡》、JJG 781—2019 《数字指示轨道衡》和JJG (铁道) 129—2004 《铁道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研制具备超偏载检测功能的双台面数字指示轨道衡。介绍具备超偏载检测功能的双台面数字指示轨道衡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对具备超偏载检测功能的双台面数字指示轨道衡进行静态检测测试和偏载偏重检测测试,并分析检测测试结果。检测测试结果表明,具备超偏载检测功能的双台面数字指示轨道衡静态检测和偏载偏重检测数据均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李文明 《铁道建筑》1995,(10):29-32
本文介绍动态电子轨道衡称量台面的几种限位装置。  相似文献   

6.
GCP-100HHI特型静态电子轨道衡是根据铁道部关于恢复中越边境河口国境口岸站铁路联运计划安排而开发研制的新产品,部运输局将山腰国际联运交接站装设“米轨静态电子轨道衡”的设计、制造任务下达我所华根公司。由于该米轨衡承担国际贸易计量结算的重任,因此对其技术性能、可靠性等要求均较高。同时,米轨静态电子轨道衡的开发、研制又为我国电子衡器领域增添了一个新品种。现将米轨衡机械称重台面的结构设计简要介绍如下:1技术要求1.1称重车辆:符合米轨铁路运营要求的四轴货车车辆(不包括特种车辆);1.2称重方式:整车静态称量…  相似文献   

7.
结合对既有单台面不断轨动态轨道衡的联网改造,介绍轨道衡联网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以及传感器的安装、配线和系统调试等改造技术方案,并总结轨道衡联网改造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通过轨道衡联网改造,提高检测准确度、稳定性和设备利用率,加强设备监控力度,实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8.
柳杨 《铁道技术监督》2012,40(12):15-17
不断轨动态轨道衡主要安装在车站、港口,以及装有铁路专用线路的冶金、矿山、仓储、化工和能源等大型企业。由于轨道衡运用条件恶劣,经常会因列车长期对台面的冲击影响重力传感器的受力状态,从而出现异常过衡数据。以重力传感器的受力状态对不断轨单台面动态轨道衡的影响为例进行分析,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提高轨道衡的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9.
李云峰 《铁道技术监督》2010,38(1):28-29,34
二连车站是我国北方铁路的重要口岸,站内有宽轨和标准轨2种轨距的线路。介绍在2种轨距上安装的动态称量轨道衡(自动轨道衡)和静态电子轨道衡(数字显示轨道衡)概况,简述宽轨动态称量轨道衡作业方法。  相似文献   

10.
6英寸晶闸管的研究开发与特性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5英寸晶闸管设计与工艺制造技术,通过优化芯片参数,包括扩散杂质分布、光刻版设计、台面终端电场强度的控制及芯片封装结构的改进,设计并制造了用于特高压直流输电的,额定电流电压等级为4000A/8000V的6英寸晶闸管。采用电子辐照技术,实现了静态参数与动态特性的有效折衷。成功研制的这种器件具有短路电流高、动态特性好等特点,并在6英寸换流阀晶闸管测试试验平台上进行了各种试验和检验。  相似文献   

11.
铁路简支梁桥制动力有效系数的静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线桥结构承受列车制动力的静力分析模型,通过对不同桥长、不同的道床-桥墩综合刚度条件下的静力分析,研究了PC简支梁铁路桥制动力有效系数与桥长、综合刚度之间的关系。明确了有效系数的动、静力分析方法上的差异,避免了动力分析计算的复杂和繁琐,用简便的方法给出了可信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2.
以广州枢纽四线铁路主跨160m刚架系杆拱桥为研究对象,对大跨度刚架系杆拱桥进行静动力性能试验,了解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实际工作状态。静载试验选取该桥关键断面进行截面应力、挠度测试,通过有限元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符;动载试验在列车以不同速度过桥时,对关键截面的横、竖向动力响应进行量测,并与相关规范进行对比,动力响应指标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结果表明:桥梁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结构静动力特性良好,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相似文献   

13.
以某铁路64m单线栓焊下承式钢桁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提速和扩能条件下的大桥静动力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静载作用下,实测大桥杆件应力和跨中挠度均小于理论计算值,挠度、应力校验系数略大于规范通常值,挠度和应力相对残余均满足要求,上下游两片受力较为均匀;不同速度列车作用下桥梁运营性能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实测数据均较大,且大于同类型双线钢桁梁桥,空重混编列车引起桥梁更大振动;桥梁基本满足承载能力和使用条件要求,结构处于良好的弹性工作状态,但桥跨结构整体刚度偏弱,安全储备较小,建议对桥梁整体刚度进行加强并对桥梁动力响应进行实时监测。  相似文献   

14.
土石堆积体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其力学破坏特性受内部块石的细部特征影响较大。依托罗打拉堆积体隧道,借助数字图像处理与块石随机投放技术实现了对土石堆积体精细化数值模型的构建,采用大型三轴试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并深入探讨土石堆积体力学破坏的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力学参数及应力应变曲线与三轴试验结果差异不大;在加载过程中,剪切破裂面由试样中部及顶部两端块石尖端与土体的交界面沿土石路径向四周发育,直至形成X形或人字形带状分布的剪切塑性区,并趋于贯通至发生剪切破坏。该方法的提出为土石堆积体力学参数的选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可为土石堆积体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等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5.
包西铁路白水河大桥采用(2×64 m)T形刚构的形式,桥梁结构适应地形能力强。详细介绍了该桥结构构造、施工方法、动静力计算等。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杨泗港快速通道转体斜拉桥为我国首座半漂浮体系独柱塔转体斜拉桥,孔跨布置为(40+88+252+88+40) m。主桥按双向八车道设计并考虑两侧设置人行道,转体质量约1. 75万t,转体半径124 m。主梁为整幅钢箱梁,采用中央双索面,桥塔为独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斜拉索采用高强度平行钢丝。对主桥地理位置、桥型方案选择、结构设计构造及计算分析进行详细阐述,使用有限元软件对主桥进行整体静力计算、转体结构计算、抗震分析及稳定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桥各构件受力良好,结构安全可靠,桥梁具有良好的静动力性能。独柱宽幅中央索面转体钢箱梁斜拉桥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美观性,可为上跨铁路桥梁桥式方案提供借鉴并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证桥梁使用的可靠性,检验桥梁结构的承载能力及其工作状况,对老河口汉江铁路特大桥进行成桥静动载试验。静载试验分3种荷载工况,对每种工况均测试了关键截面的应力及挠度。动载试验对列车以不同速度过桥时墩顶及跨中截面的横向振动位移进行了量测,并测试了跨中截面的竖向动挠度。通过脉动试验,对全桥的自振频率、振型及阻尼比进行了量测。通过对实测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及规范的比较分析,表明该桥的强度、竖向及横向刚度均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桥梁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进行的试验及分析对同类桥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简要阐述津滨轻轨静动载试验研究的目的、内容、试验荷载与加载方法,重点给出三跨连续铜混结合梁的静动载试验结果结果表明津滨轻轨三跨连续铜混结合梁设计合理,桥梁施工质量、静动力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钢管混凝土拱桥在钢管拱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存在爆管的可能性,当邻近既有线施工时须考虑其风险。为研究单线大跨度拱桥拱肋内不灌注混凝土的可行性,以丹佛(丹灶-佛山)西站联络线上一160 m简支钢箱梁系杆拱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对大跨度简支钢箱梁系杆拱桥进行静力和动力计算,分析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变形状态。结果表明,该桥的静力和动力特性均满足规范要求。该桥为邻近既有线的单线铁路桥,可选择拱肋内不灌注混凝土,从而使得施工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不同类型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不同部位产生的裂缝,经过研究分析,提出了加固箱梁桥施工工艺和相应的加固措施,并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一座开裂的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桥的工程加固中,经荷载试验和2年来的运营情况表明,所采用的施工工艺和加固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