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公路》2017,(6)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山区交通建设蓬勃发展,基建过程中产生大量次生裸地,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大片裸露岩质边坡不但带来了安全隐患,而且因其颜色灰暗、单调对生态环境产生视觉污染,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违背。如何快速恢复裸露的岩质边坡的生态并稳固边坡不仅是公路景观设计的一大难题,也是山区道路行车安全的保障。基于对国内外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相关文献的检索分析,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自适应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已获国家专利授权),并给出了该技术的详细参数、工作原理及关键施工工艺。该技术解决了高陡岩质边坡固土难、根系缺水、绿化见效慢、绿化期短暂、施工难度大、成本高、后期需人工浇水等问题,与现有技术相比优势明显。该生态恢复技术将植被的生长和岩体的特征结合起来发挥优势,不但可提高绿植存活率,还能稳固边坡。本研究成果弥补了现有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的不足,更适合于公路高陡岩质边坡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2.
红层在我国有大量分布,尤以西南地区最多.近年来,随着红层地区高速公路的工程开挖,造成大量裸露边坡,其生态防护问题亟需解决,但针对红层软岩边坡的植被恢复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西南红层边坡特征进行充分分析及在红层地区野生植被群落结构调查的基础之上,并结合现有国内研究资科,因地制宜地提出了西南红层边坡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模式,以指导西南红层边坡生态防护中科学、合理地选配适生植物.  相似文献   

3.
客土喷播是一种十分典型的岩石路堑边坡生态防护技术,采用客土喷播进行边坡生态防护,喷播初期人土壤养分与植被覆盖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安全,选取山东省济青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生态护坡试验工程,坡面设置采用室外模拟试验场,测试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植物种动态指标并对期分析认为,在植被恢复初期的养分变化过程中,无机养分误差较为明显,而有机养分变化并不显著,植物生长成土壤养分密切相关,在养分充分的前提下植被覆盖度和物种数相对较高,有利于路堑边坡正常恢复坡面植被。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土地区路堑陡边坡的坡体形式,以锚杆护坡和植被根系保水固土机理为基础,结合植被多样性原理,统计分析黄土地区道路生态防护的植物种类及其植被群落组合,研究设计了适用于黄土地区陡边坡的新型土工柔性格框生态防护措施.以定西至平凉高速公路为试验依托项目,模拟分析黄土地区降雨对无防护边坡、普通植物纤维防护边坡和新型土工柔性格框植被防护边坡的冲刷,结果表明:在降雨量分别为2.4 m3/h和3.2 m3/h的60 min冲刷条件下,随着试验历时的增加,新型生态防护技术的边坡水流含沙率与累计边坡冲蚀量较其他2种边坡形式小30%以上;降雨冲刷试验结束后,前2种边坡的坡面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而新型生态防护技术防护的坡面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垂直坡面包土型空心砌块、水平放置的包土型空心砌块和土工布生态防护结构及裸露边坡4种边坡生态防护类型,分别进行强降雨雨水入渗的室内模拟对比试验,分析不同防护类型对边坡雨水入渗和浸润范围的影响规律,进而为选择不同边坡防护形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3S-OER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是集生态修复与边坡稳定性防护为一体的坡面防护技术,由土壤生境系统、植被群落系统和物质循环系统组成,该技术具有适用性广、景观性好、稳定性强的特点,目前此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处于推广应用阶段。本文就3S-OER植被生态修复技术在黄土干旱寒冷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的应用进行研究,以期为同类型地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厚层基材喷播边坡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干旱半干旱地区高速公路路基边坡植被恢复是目前的一项技术难点。分析了厚层基材喷播的概念、原理、材料组成及施工工艺。通过项目实践,提出了适宜西宁地区厚层基材喷播边坡植被恢复的植物材料紫花苜蓿、柠条、老芒麦、披碱草、中华羊茅、碱茅等,分析了植物选择的原理及适当配比,并阐述了厚层基材喷播、覆盖、后期管护等重点和难点技术。能有效解决石质边坡生态和植被恢复的难题。特别是为在高大边坡或难施工、难养护地区提供了实践性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8.
国内高速公路快速发展的进程下,高速公路中生态防护成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介绍"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对"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方面的应用优势进行论述,并以山西西纵高速公路右玉至平鲁段局部段落路基边坡为例,对"3S-OER"植被生态防护技术的适应性进行分析,旨在为我国公路生态防护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9.
边坡加固工程与公路建设工程一样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路域环境产生影响,对公路建设时已经产生破坏的植被进行二次破坏,污染土壤和水源,影响动物种群的稳定发展。文章采用生态防护方法,将边坡保护和边坡绿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恢复裸露边坡的植被,还具有保障道路和行车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贵州山区建设高等级公路将对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为了降低这种破坏的程度,边坡生态防护技术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以黔东地区玉铜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生态防护为工程实例,介绍和分析了植被护坡的机理、方法及护坡的效果,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地区公路边坡客土喷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黄土地区具有干旱半干旱、半干旱或半湿润的气候特点,土质疏松,公路边坡易被侵蚀。2004年3~9月,禹门口-阎良高速公路采用客土喷播技术,开展了黄土边坡生态恢复试验研究。2004~200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在该地区采取客土喷播技术,能够在公路边坡快速地建立起良好的植被,1年后植被覆盖率可以达到100%。边坡一旦建立植被,只要植物种类配比恰当,植物群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坡比是影响生态恢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条件的话,宜采用1∶1的边坡。  相似文献   

12.
《公路》2015,(1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在交通、水利、矿山、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开挖出大量裸露的岩石边坡。植被护坡是指用活的植物与工程措施结合,以防止岩石坡面风化剥落的技术与手段,具有绿化边坡、美化环境的作用,但由于岩石边坡缺少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养分条件、水分条件且坡度一般较大,现有绿化方法仍存在诸多不足。鉴于边坡绿化技术的现状及国内大规模工程建设的需求,提出了自动浸灌、自灌式植草、自渗水植生带和活木桩-生态袋等4种绿化方法(均已获得国家专利授权)。自动浸灌技术针对坡面降水无法保留储存的问题,采用预先将上层土壤的大气降水和下层土壤的地下水吸收,变成束缚水储存起来,而后能长时间供给植物,解决植物生长对水分需求的问题;自灌式植草方法采用自灌系统,将坡面降水收集利用,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和抗旱能力,降低了后期维护成本;自渗水植生带采取在坡顶修建蓄水池,利用植生带的吸水性,自动进行渗水灌溉;活木桩-生态袋组合绿化方法解决了裸露的岩石边坡视觉、景观效果差的问题,将活木桩的景观作用与生态袋任意堆砌的优点结合起来,实现了岩石边坡的整体覆盖绿化。  相似文献   

13.
宫胁法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万权  刘春霞  杨汉忠 《公路》2007,(12):137-140
本研究根据宫胁法原理,提出高速公路边坡原生态恢复的理念和生态恢复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基本条件调查,即立地类型和植被环境调查;土壤改良;水土保持措施;乡土植物培育及应用;施工与应用。并把此项研究结果应用于新街至河口高速公路边坡生态恢复工程,将其作为推广示范基地,为其他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恢复达到近自然状态、缩短演替时间提出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几种新技术的设计原理与应用,速藤屏生态修复技术、植被混凝土技术以及土工布长袋法的应用条件、施工工艺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了新技术应用的优势,根据实际应用效果对新技术应用提出了改进意见.实践表明,植被混凝土、土工布长袋法等技术在山区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较严格的应用边界条件,而速藤屏具有适用面广、性价比高的特点,在山区高速公路生态恢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公路》2017,(1)
四川藏区公路地处高海拔、高烈度地区,公路沿线边坡岩体受低温冻融效应以及构造断裂作用的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质量变化较大,为地质灾害高发区。因此选取结构面特性、岩体结构、地层岩性及组合特征、地形坡度、坡体结构、植被发育度、冻融环境特性和构造断裂带这8个因子作为岩体质量分级评价的基本指标,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高海拔高烈度区公路边坡岩体质量分级评价体系,提出了"岩体质量指数RQI"方法。结合对四川藏区公路沿线边坡岩体质量的调查,运用该体系对四川藏区边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适用性分析。该评价体系的定量评价与现场的定性分析总体一致,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边坡综合防护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目前边坡综合防护的几种主要技术并论述了其特点,分别从边坡加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恢复方面阐述了综合防护的基本原理,对综合防护技术进行了综合效益分析。工程实例证明:相比较植被防护、工程防护、综合防护,综合防护的效益最优。  相似文献   

17.
植被混凝土坡面防护技术应用及防护效果生态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公路岩石边坡的特点,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公路边坡坡面生态防护技术.本文主要介绍了多孔混凝土和植生基材的性能,草坪植物的选择以及植被混凝土施工工艺,并给出了实体工程实施后2年内的生态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公路边坡水土流失的特点,通过公路边坡常用植物需水情况、公路边坡雨水收集和储存技术、公路边坡节水灌溉材料以及灌溉技术适应性分析研究,指出了公路边坡植被灌溉的理论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西南地区红层边坡的实地调查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和破坏形式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表明:红层边坡岩体结构归纳总结为层状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和基覆二元结构四大类,层状结构进一步细分为五个亚类;红层边坡破坏形式划分为顺层滑动破坏、软弱互层破坏、楔形体破坏、倾倒破坏、风化剥落和坡面冲蚀六类;针对红层特性,对红层边坡的加固防护提出了放缓边坡、分格排水、植被保墒工程措施,实践工程防护和生态防护有机结合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环境认识的提高,兼顾基本建设及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边坡工程已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因此开展生态边坡的稳定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首先简单分析生态边坡中存在的植被对生态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而后采用文献中介绍的基于极限平衡原理的浅层边坡稳定分析计算方法和无限长边坡计算方法,并通过一无限长边坡实例来对比分析并讨论植被存在等对生态边坡的浅层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植被对边坡的浅层稳定性有影响,在分析生态边坡稳定性时应考虑植被因素;考虑植被因素一般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边坡的浅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