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舰船甲板的变形,对其结构进行了简化,建立了舰船甲板受力的数学模型。分别在横向载荷、总纵弯矩及二者共同作用等3种情形下,对舰船甲板的变形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舰船甲板受力变形为mm级;在横向载荷作用下,舰首甲板变形最大;在总纵弯矩作用下,甲板的0.6~0.75间部位变形最大。  相似文献   

2.
舰船甲板支撑结构在受到高强度的海水和载重的压力作用时,容易产生断裂,为了提高舰船甲板支撑结构的抗压强度,提出一种基于疲劳强度优化的舰船甲板支撑结构设计方法。构建舰船甲板支撑结构的疲劳应力分布和屈服响应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进行舰船甲板支撑结构的断裂行为评估和抗压能力预测,构建舰船甲板的机械荷载力学方程,通过对方程的优化求解得到满足最大疲劳强度和承载能力的应力系数,以此指导舰船甲板支撑结构设计。仿真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舰船甲板支撑结构设计能提高支撑结构的载荷,疲劳应力强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舰船甲板的变形,此文对甲板结构进行了简化,建立了甲板受力的数学模型。分别在舰船处于中垂和中拱两种状态下,对舰船甲板受横向载荷、总纵弯矩及两者共同作用下的变形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4.
舰船在海上航行时,海风与波浪载荷等都是典型的非线性载荷,载荷导致的舰船结构受力和形变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为了提高舰船在风浪载荷下的结构强度,提高振动仿真的精度,有必要针对非线性载荷下的舰船动力学特性进行研究。本文系统介绍非线性水弹性理论的原理,并基于高阶元边界法进行了非线性波浪载荷的建模,并在Matlab中进行了舰船的非线性振动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加装箱形抗损结构的舰船主船体剩余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战舰船必须具备承受反舰武器打击的能力。以GBU-12B/B激光制导炸弹直接命中船体主甲板为研究背景,比较分析舰船在遭受打击前后船体强度的变化,并提出在舰船主甲板下加装箱形抗损结构的方案。通过对甲板破口处进行有限元建模,计算该处的应力。分析箱形抗损结构对提高船体剩余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加装箱形抗损结构能够提高舰船剩余强度,进而提高舰船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利用MSC/PATRAN、MSC/NASTRAN对38In双体甲板货船总体结构强度进行了有限元强度计算。给出了外载荷的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的施加方法,并在11种工况下对38m双体甲板货船进行了总体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到的结论可用于双体甲板货船设计与优化。计算结果表明结构强度满足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船舶甲板结构作为承受船体纵向弯矩,保证船体强度的重要结构部件,其结构的好坏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本文针对船舶甲板结构缺陷问题,以甲板结构特点为基础,对船舶甲板结构缺陷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其缺陷特点,给出合理的修复方法,这对于保证船舶结构稳定,提高船舶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适应进化策略的舰船甲板结构动力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舰船甲板结构是船体主要组成部分,它的动力性能影响到人员的舒适及船体安全,如果甲板振动过大,不仅会影响舒适性,甚至会导致甲板结构发生破坏,直接威胁船舶安全性.在舰船航行过程中,引起甲板振动的振源主要来自于螺旋桨和主机激励.本文基于自适应进化策略算法,考虑结构设计变量均为符合工程实际的离散变量,建立了适合对舰船甲板结构进行动力优化的方法,并针对某实船甲板出现有害振动问题,结合实船测量数据,对甲板动力特性进行了优化,得到减振结构修改措施.结果表明本文优化对于提高舰船的舒适性乃至安全性,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罗本永  秦飞 《船舶工程》2022,(3):34-39+101
金属夹层结构在稳定性、抗爆抗冲击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在舰船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为进一步研究夹层结构在轮印载荷下的应力特征,以特定单层甲板加筋板架结构为原型,设计相应的I型夹层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仿真进行分析,并通过缩比模型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夹层结构上下铺板厚度、芯层腹板厚度、高度和间距等参数变化对夹层结构强度和刚度的影响,提出相关建议,为舰船甲板夹层结构的设计和模型试验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总纵强度虚拟测试系统的基础上,设计舰船甲板及平台局部结构静强度测试软件。利用XML文档与测试软件的数据库接口,将舰船测试模型数据准确导入系统,通过"载荷计算"、"甲板板强度计算"和"骨材强度计算"等流程实现基于国家军用标准的甲板局部静强度测试与验证。软件测试结果与人工校核的实船计算结果对比一致,达到了人机交互的数字化测试效果,与人工校核相比大大缩短了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