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2007年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下简称《枢纽布局规划》),明确上海未来将建成A、B、C、D四大类计145个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其中,A类枢纽为"对外交通枢纽",主要解决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转换问题;B、C、D类枢纽服务于市内交通,以承担市内各种交通方式之间和内部的中转换乘为主要功能。本文以城市内部换乘枢纽为研究重点,针对枢纽交通功能的定位,对客运枢纽内交通设施布局、  相似文献   

2.
铁路上海站是上海铁路客运站“四主三辅”客运系统中的主要客运站之一。2010年世博会期间,铁路上海站还将作为上海市主要的对外客流集散点。据专业部门的规划与预测,北广场综合交通枢纽远期集散客流量为32万人次/天。其中,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换乘,同市内交通之间的换乘比例为9:7。客流特征如下:  相似文献   

3.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希 《交通标准化》2014,(17):22-26
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是实现乘客多种交通方式零换乘的载体,对其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乘客换乘和枢纽管理效率的提升。鉴于此,首先介绍了国内北京、上海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所涉及的多种交通方式,明确各类交通方式所牵涉的主管部门。从而针对不同的管理体制,提出各类枢纽的智能交通信息化管理模式及其管理内容,希望有利于同行开展枢组领域的规划、设计和科研工作。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猛,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在轨道线网换乘、城市发展和交通出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设置数量直接影响乘客换乘效率、地铁建设和运营成本等。为研究和探索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的合理数量,首先,对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枢纽数量的因素进行梳理;其次,按照其主导功能将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分为以衔接对外交通为主和以城市功能、市内交通为主,并以广州市和厦门市为例,提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密度的概念,探究枢纽数量与城市规模、区位和人口之间的关系;最后,给出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密度建议值,以期能够更好配合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和线网编制。  相似文献   

5.
黎万 《广东交通》2010,(1):45-45
1月26日,广佛交通零距离换乘枢纽站——活口站举行落成仪式,并于1月29日正式投入使用。 活口枢纽站是广州市首个实现地铁、公路客运、城际公交、市内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在同一栋枢纽站房内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的客运枢纽。该站地处广州西南出口,是广佛同城化的首个交通客运枢纽建成项目。该站一层为公交、出租车、长途客运的候乘大厅和上落客区,二层为地铁五号线活口站站厅,三层是地铁洛口站站台。换乘枢纽内,地铁、公路客运、城际公交、市内公交、出租车等可实现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6.
一、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优先确保的建设重点 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年)确定,期末基本形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主要功能,为世博会服务。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集航空港、高速铁路、磁浮列车、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地面公交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枢纽的建设将进一步强化上海对内对外的交通联系,更好地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是建设上海“四个中心”的又一重大骨干工程。  相似文献   

7.
主要以综合交通枢纽换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内部布局中换乘时间、距离、便捷性等各因素对出行者换乘的影响研究,并对比以往研究成果,在Logit交通方式划分模型中,部分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对综合交通枢纽评价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引入换乘成本概念,得出综合交通枢纽内换乘成本指标和剩余换乘成本指标.创建了基于Logit模型的综合交通枢纽换乘选择模型,对不同交通方式换乘选择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和预测,为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提供了一种分析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站客流交通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站客流需求 ,采用生成、分布、方式与经路选择 ,确定道路及公交网络的流量及交通工具需求数量 .为停车场规划、交通管理、内外交通衔接规划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9.
由于各种交通方式缺乏统一布局和规划,且不同方式之间的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各不相同,导致中国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存在诸多交通衔接问题。针对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典型案例,系统研究综合客运枢纽的交通衔接布局模式。从提高枢纽换乘便利性以及枢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两方面,总结日本城市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衔接设计和布局的经验。从客流组织角度出发,提炼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衔接布局的关键要点及对中国的启示:换乘距离最短化、优化信息服务和换乘空间、票务支付系统一体化、共享出行信息、交通设施与城市功能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客运交通枢纽缝隙及其负面效果,无缝衔接逐渐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什么是"无缝"、怎样做才能"无缝",业内仍然存在分歧。首先对客运交通枢纽的三大功能——换乘衔接、运输组织、引导开发进行梳理,强调换乘衔接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针对换乘衔接功能的核心理念"无缝衔接"进行分析,指出其目标是换乘综合成本系统最优,体现在距离、服务、时间、费用4个方面。最后,针对对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枢纽、常规公交枢纽、停车换乘枢纽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如何利用无缝衔接理念增强枢纽换乘衔接功能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绿色交通是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绿色交通理念下的公交场站布局应以提高公交换乘效率、提升居民出行全过程的公交吸引力为原则.传统的公交场站规划过分强调公交场站资源的均质性及与公交线网的适应性,实际运行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换乘枢纽处公交服务水平低下,继而造成公交吸引力下降.本文提出新城应优先在交通枢纽处布置公交场站的规划思路,并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公交场站布局规划为例,详细阐述该规划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盛元燕 《轨道交通》2009,(10):42-43
背景:为构建世界级国际大都市发展框架,上海需要在市域甚至更大的范围内思考未来大都市区功能布局,在空间战略上形成”多心多核“的发展格局。本着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的原则,上海将在对外交通设施、资源、功能服务等诸方面起到核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建成后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具有高速铁路、磁悬浮、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客运、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民用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集中换乘功能.整个交通枢纽集散客流量为48万人次/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许多城市都面临着现有交通基础设施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矛盾,产生了诸如交通堵塞,停车困难、换乘不便,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交通问题。如何在现有的交通供给水平下,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高效、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关键是解决城市综合运输枢纽中客运换乘站选址布局问题。由于公路客运场换乘站可将城市内部交通和对外交通有机地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中逐渐形成区域性的交通枢纽,由于城市道路交通供求矛盾显著,为解决综合交通枢纽内交通量在各种交通方式上的分配问题,主要从乘客换乘的角度,通过对综合交通枢纽的客流量进行换乘分析,确定换乘出行决策过程中主要考虑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各种交通方式的票价、出行时间、舒适便捷性等因素,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广义相对出行费用,借鉴非集计模型,建立了几何概型交通方式分布模型,以此确定交通枢纽出行的各种交通方式的分配比例。最后通过实地调查相关数据,对长沙南站交通枢纽进行了模型实证。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综合交通枢纽换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学科,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与交叉性。首先分析客运专线客流组成和旅客出行时间特征,然后进行换乘衔接的分类,最后提出客运专线与其它交通方式换乘原则,并对科学配置城市交通的客运设施和换乘系统衔接布局等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换乘客流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共同支撑着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效率的发挥,有待于作为集散客流重要交通方式的常规公交的配合,科学地分析与预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之间的换乘客流量,可以为确定交通枢纽建设的合理规模、各种交通工具在枢纽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据.本文在总结各种客流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城市的不同情形给出了不同的换乘客流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7.
萍乡属于三线城市,中心城区面积约58平方公里,城区道路总长度221公里,以平面混合交通为主。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主要是由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交通方式组成,出租汽车700辆,公交车总数420标台.公交分担率约20%。  相似文献   

18.
基于城市商业区客流调查,总结商业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特性;结合商业区用地布局特征,从换乘时间、换乘空间、换乘量、换乘舒适性、换乘安全性5个方面,创造性引入混合流修正系数、乘客留剩量、路径重叠系数等参数,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度测算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5个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西安小寨商业区换乘跟随调查数据,进行协调度实证计算。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商业区交通换乘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9.
五、一体化交通衔接规划 1.铁路客运与市内交通 根据武汉铁路枢纽“两主(武汉、汉口)两辅(武昌、新汉阳)”的客运格局,实现铁路干线、地下铁路、公路、公交的紧密衔接,实现“无缝”换乘或短距离换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公共交通出行方式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各种交通方式(轨道、快速公交、常规公交等)之间以及公共交通方式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都需要整合规划。提出"枢纽分级、分区服务、线网分层、逐层展开"的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规划模式,进行综合开发及集中式立体化换乘组织的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整合模式,以枢纽内部协调调度、单线路协调调度、区域多线路协调调度三层次的调度系统运行模式,包含多种公共交通方式的多模式多平台信息提供框架,以及一体化票制票价体系建设思路,从而实现整个公共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整合,提高系统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